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泰國筍殼魚養殖模式介紹

   日期:2016-04-11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00    
    泰國筍殼魚是水產養殖新品種,市場價格高,有人估計它是未來淡水養殖的最好品種,許多養殖戶想養殖但又不知如何養殖。筆者根據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具體情況,介紹幾種泰國筍殼魚的養殖方式,以滿足不同地區和環境條件的養殖戶要求。

    一、池塘養殖 

    養殖泰國筍殼魚的池塘面積以3畝左右為宜,通常不大于8畝;要求池塘的水深1.5m,淤泥少,水源良好。初次養殖泰國筍殼魚,選擇一次養成方式為宜,苗種放養密度3000尾/畝~3500尾/畝。 

    放苗前要進行清塘消毒,以除去池塘內的野雜魚。池底要布設人工魚巢,可采用直徑11cm、長35cm的塑料管,用兩根2m長的木條將9個塑料管扎成排,每畝約放置80排。人工魚巢管要離開池底20cm,用樁架固定,并稍傾斜,以避免管內積聚泥土、魚類。池塘內設置人工魚巢,是有效擴大養殖生態面積、增加養殖密度、提高養殖產量的重要手段。 

    當池塘水溫穩定在22℃以上、池水中容易培育基礎餌料生物時,可投放魚苗。可保持池塘水深1.0m,用塑料薄膜分隔出1/3的水面,根據池底肥力,在1/3水面中施用250kg~500kg經過發酵的糞肥或有機肥,5天~7天后投放苗種。如果整個池塘基礎餌料生物充足,青蝦資源豐富,可不采用塑料薄膜分隔池塘的方式肥水。放苗時,苗種袋內的水溫與池塘水溫相差不應超過2℃。 

    由于泰國筍殼魚的苗種體表鱗片的特殊性,規格在體長3cm以上的苗種在運輸過程中易擦傷,如果苗種在放養前消毒處理不當,會降低養殖成活率,因此,選購規格為體長 2cm~2.5cm、經過消毒后才進行包裝、可直接放養的苗種為宜。苗種集中在池塘1/3水面進行第一階段的培育,在池水基礎餌料生物充足的情況下,放養1周即可生長至體長3cm,1個月后體長可達4cm~5cm,此時可撤去分隔池塘的塑料薄膜,讓苗種進入大塘進行第二階段的培育。 

    苗種集中進行第一階段培育時,可在池塘另外2/3水面中培育活的餌料生物。活的餌料生物最好是體型小、繁殖力較強的魚類的魚種,放養密度不少于1萬尾/畝。苗種進入第二階段培育時,同時投放可在淡水條件下自然繁殖的青蝦苗種,放養密度不少于50萬尾/畝,或分批投放已淡化的羅氏沼蝦蝦苗,按照養蝦標準定時、定量投喂蝦飼料。泰國筍殼魚的苗種捕食池塘中的蝦苗、魚苗以及小蝦、小魚,3個月~4個月后可生長至體長10cm~12cm、體重20g~30g,進而轉入成魚養殖,此期間養殖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在成魚養殖期,每畝池塘可套養白鰱50尾~100尾,有利于控制水質。 

    進入養殖后期,池水中天然餌料生物不足時,要適時投放冰鮮魚肉塊、配合飼料或人工合成粉狀飼料,蛋白含量不低于38%。投喂時要設置飼料臺,可分布6個/畝 ~8個/畝的吊籃,吊籃距離池底約20cm,以適應泰國筍殼魚不喜游動的特性。將經過加工后的塊狀飼料或冰鮮魚肉塊投放在吊籃內,根據泰國筍殼魚的攝食情況酌情增減投喂量,剩余餌料在觀察后可倒入池塘中喂養小魚、小蝦。小魚、小蝦與泰國筍殼魚混養,構成了良好的食物鏈,小魚、小蝦不僅是泰國筍殼魚的最佳餌料生物,同時也有效地起到清理剩余餌料和保持水質穩定的作用。養殖6個月~7個月,泰國筍殼魚可達商品規格,投喂小雜魚進行養殖的餌料系數達6~8,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進行養殖的餌料系數達2~2.5。 

    二、池塘網箱養殖 

    泰國筍殼魚進入養成期時,使用地籠箱捕獲大規格魚種,分規格轉入在同一池塘內設置的網箱養殖,是解決一次養成規格差異性、分批養成上市的一種養殖方式。通常進行網箱養殖的池塘面積6畝~8畝,水深1.5m以上,泰國筍殼魚放養密度10尾/平方米~20尾/平方米。捕撈時造成體表損傷的魚種,應經過浸浴消毒處理。高溫季節,池塘1m水深處的水溫不宜超過32℃,可在水面放養浮萍、水葫蘆等降溫,或采用流水方式、設置葉輪式增氧機等改善水質、定時增氧。 

    網箱材料采用無結節網衣制作,規格為30g/尾~50g/尾的魚種,使用網衣的網目為1.5cm,規格為100g/尾的魚種,使用網衣的網目為2.5cm。網箱規格可根據條件選用3m×4m、4m×6m,采用浮性材料使箱口高于水面20cm,網箱底部離池底20cm。根據網箱大小,其內放置人工魚巢3~4排、作為飼料臺的吊籃1~2個。網箱四周要經常清洗,去除附著在網衣上的青苔等,以保持網箱內外的水流暢通,并及時用水泵吸出網箱底部的垃圾。每天投喂2次,根據魚體實際攝食情況增減飼料投喂量,養殖6個月~7個月后泰國筍殼魚可達到商品規格。 

    三、水泥池養殖 

    利用具有保溫條件的養鱉設施養殖泰國筍殼魚,不僅可使閑置的溫室重新發揮效能,又是逐步實現工廠化養殖泰國筍殼魚的好方式,適宜冬、春氣溫低的地區開展泰國筍殼魚的養殖。水泥池面積不少于30平方米,規格為30g/尾~50g/尾以上的大規格苗種放養密度為8尾/平方米~15尾/平方米,在掌握養殖技術特點后放養密度可逐步達到30尾/平方米~50尾/平方米。水泥池中不設置人工魚巢,放置飼料臺進行投喂,每日下午投喂1次,次日檢查和清洗飼料臺。使用微循環水或定時充氣增氧等措施,定期排污以防止水質惡化。在青蝦大量繁殖的池塘進行泰國筍殼魚養殖,每年9月~10月起塘后轉入溫室養殖,次年魚體即可達到商品規格。 

    四、混養 

    1.魚魚混養 主養羅非魚、河豚魚的養殖池,在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條件下,通常淡水蝦類較多,是泰國筍殼魚的優良餌料生物,可同期投放泰國筍殼魚魚苗50尾/畝~80尾/畝。養殖池內放置少量人工魚巢,起捕時可同時收獲泰國筍殼魚20kg/畝~30kg/畝。 

    2.魚蝦混養 在養蝦池中套養泰國筍殼魚,投資省、效益好。養蝦池的淤泥要少,以養蝦為主,同時進行泰國筍殼魚魚苗的中間暫養。泰國筍殼魚有較好的耐鹽性,在南美白對蝦或羅氏沼蝦養殖池中,蝦苗放養10天~15天后,池水鹽度為2‰~5‰時可直接投放泰國筍殼魚魚苗,魚苗放養密度100尾/畝~200尾/畝,且魚苗主要攝食個體小、生長速度慢的蝦苗。蝦收獲時,捕到泰國筍殼魚要及時進行消毒處理。由于泰國筍殼魚有鉆泥不動的習性,干塘后還要仔細捕獲。養殖3個月的魚苗,通常規格達到體長9cm~10cm,可轉入池塘網箱養殖。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