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是特種水產養殖中的一個珍品,養殖河蟹能充分利用各類水域資源,且具有投資少、見效快、不毀田、無污染、千家萬戶都能養等優勢。稻田養蟹能充分利用和發揮稻田的特點,節水節地進行水產養殖,不僅提高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而且還穩定了水稻產量,增加了養殖河蟹收入。為了推廣稻田養蟹,2005年在福建省政和縣星溪、石屯兩鄉鎮分別選擇1000畝稻田進行河蟹放養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試驗目的
以縣畜牧水產局的東和蟹業有限公司基地為主,開展稻田養蟹,成功地利用稻蟹共生互利關系,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在"稻蟹共生體系"中有效地減輕了水稻病蟲害的發生率,減少了農藥、化肥用量,并通過河蟹的活動,覓食雜草,松動土壤,增加土壤透氣性,從而達到改善天然環境、增加土壤肥力、減少田問污染和產品污染的良性生態農業。
二、稻田選擇
各選擇石屯鎮、星溪鄉適合養蟹的稻田1000畝,要求為排灌方便、水源豐富、陽光充足、交通方便、平坦連片、稻產穩定、無污染、水質清、耐肥力強的優質稻田。
三、主要技術措施
1.養蟹稻田建造在稻田四周挖環形溝,挖出的泥土做田埂,保證環形溝水深到1.2m,田面平均水深0.2m,大塊田地中間還應挖"十"或"井"字形水溝。進、排水口可用水泥管或塑料管,管口用尼龍篩絹包扎,防止有害雜質進入池中及河蟹逃跑。田埂四周用水泥瓦、石棉瓦或塑料薄膜做成50cm高的防逃墻。養蟹稻田建好后進行消毒,2月底前用生石灰100kg/畝化漿全池均勻潑灑,經10天毒性消失后在池中深水溝種植適量的輪葉黑藻、苦草,以保證池中水溝水草覆蓋率達30%左右,滿足河蟹生長發育的環境需求,然后即可投苗入田。
2.苗種投放 稻田養蟹以選擇3月~4月投苗為宜,此時稻田已耕種,有利于河蟹適應環境,可避免耕地時損害苗種,提高蟹種的成活率。最適的苗種規格為80只/kg~120只/kg,放養密度為500只/畝~600只/畝,每塊田放養規格盡量一致的苗種,以利于河蟹群體蛻殼同步,便于管理和投喂。放養的方法是:本地飼養的蟹苗運到后,稍做停留即可投放稻田;外地購進的苗種運到后,先適應3分鐘~6分鐘,然后放到池中浸泡1分鐘~2分鐘,再取出放置3分鐘~5分鐘,反復2次~3次,方可把蟹苗分散投入稻田,使蟹苗適應水環境。
3.稻田管理 養蟹稻田的稻種應選擇耐肥力強、不易倒伏、產量高、病害少的單季稻種。追肥要做到"少量多次",禁止施用氨水和碳氨。水稻發生病害時,藥物要噴施在葉面上,用藥后要及時換水。施肥與施藥都要避開河蟹蛻殼的高峰期。
4.飼養管理 主要是飼料的投喂。河蟹是雜食性動物,飼料品種有小雜魚、小麥、大米、玉米、西瓜皮、水花生、浮萍、豆餅、麩皮、動物下腳料等。1年中河蟹根據自己生長發育規律和不同季節攝食不同的飼料,因此,合理投喂是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求做到四看(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色、看攝食活動)。同時,投喂量還應根據田中蟹苗的放養量、增長速度和攝食情況而定,以及通過每天的巡塘檢查及時調整投喂飼料的數量和品種,做到"兩頭精、中間青"。蟹苗入田后即可投喂飼料,投喂也要做到定時、定點、定質、定量,一般投喂在傍晚進行,蛻殼期間早晨8時~9時可適當增加投喂1次(投喂量為當天總投喂量的20%)。飼料投放在環形溝草叢中,做到多點固定均勻投喂。
5.水質管理 蟹田水位的深淺是人工養蟹不可忽略的一環,它關系到水質的好壞。為了保持田水常年清、爽、適的狀態,防止水質過肥、過濃,被污染的水不能進池。消毒、施肥、施藥后的水必須及時換水,田中的水體應呈微流狀態,保持田中的水體清凈和具有一定的水位,并隨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及時調整水位,保證河蟹適宜穩定的生活環境。苗種投放時,環形溝內水位保持在0.6m左右;隨著溫度增高,河蟹食欲增加而生長加快,這時蟹田水位應相對提高一點,保持在0.2m左右,同時不斷加注新鮮水體,增加水體溶解氧含量。夏季經常投放新鮮水草,保持水體良好的生態環境。
6.日常管理 主要是經常進行巡塘檢查,特別是蟹苗投入時、夏季天氣多變階段和秋季收獲前。每天巡塘要做到五看:一看河蟹活動狀態,了解河蟹每天攝食、蛻殼情況、活動規律,并根據河蟹的攝食和蛻殼情況制定當天的飼料投喂量;二看水質變化,發現水源被污染則不能進水,若出現受驚后的河蟹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回岸及傍晚、清晨河蟹大量聚集在田埂旁等異常情況,說明水質較差,必須立即加注新水,同時用生石灰7.5kg/畝化漿全池均勻潑灑;三看是否有敵害生物,發現池中有水蛇、水老鼠、鳥類、蛙等,應立即采取措施,利用誘、嚇、電、毒、捕等方法驅趕或捕殺,同時做好防逃措施,鏟除田邊及埂外的花草,不讓敵害生物有隱藏之地,防止敵害入田;四看軟殼蟹是否被同類殘食和有無死蟹,發現軟殼蟹自相殘食現象則可用生石灰7.5kg/畝化漿全池潑灑,同時加喂適口性飼料,在田中種植水草,營造河蟹蛻殼環境,增加河蟹相互殘食的難度等,發現死蟹則應撈出查看,并根據病情適時用藥;五看防逃設施,出現防逃設施破損應及時修補,特別是氣候悶熱、水質變壞、暴冷暴熱、雷雨大風天氣更要加強巡塘檢查,注意進、排水口、田埂有無漏水、鼠洞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每天要有專人負責巡塘,做到早、中、晚各巡塘1次。
7.病害防治 河蟹一般不易生病,但在水質惡化、過肥、飼養管理不當等情況下也容易發生疾病。為了提高河蟹的活力,增強體質,投喂的飼料要新鮮可口,精、粗飼料合理搭配,營養全面,發現污染物及殘餌應立即撈除,不讓受污染的水進田,同時保持田水呈微流狀態,并定期改善水質,每隔10天用生石灰7.5kg/畝化漿全池均勻潑灑,保證田水清鮮。此外,要注意用藥量,消毒、追肥、噴藥過后要注意立即排換田水。稻田追肥宜采用少量多次的投放方式,以防用藥不當而引起河蟹疾病的發生。人工養蟹的病蟲害主要有寄生蟲病、蛻殼不遂癥、細菌性疾病等。當發生河蟹蛻殼不遂癥時,可注意增加田水含鈣量,用生石灰10kg/畝化漿全池均勻潑灑,同時注意提高飼料的質量和適口性,為河蟹蛻殼營造適宜的外部環境。發生寄生蟲病,用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比例5∶2)合劑全池潑灑。細菌性疾病,可用0.5pm土霉素全池消毒,同時也可在飼料中適當摻拌大蒜投喂,以提高河蟹的抵抗力。
四、試驗結果
星溪鄉1000畝稻田,收獲河蟹10000kg,計60萬元,產稻谷41萬公斤,計65.6萬元,合計總產值125.6萬元;石屯鎮1000畝稻田,收獲河蟹9000kg,計54萬元,產稻谷42萬公斤,計67.2萬元,合計總產值121.2萬元。
五、結果與討論
1.稻田養蟹一般選擇種單季稻的稻田為主,以減少割稻對河蟹造成影響,同時對稻田追肥要做到"少量多次",盡量使用對河蟹生長無害的肥料和農藥。
2.目前,河蟹雖然為高檔水產品,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蟹價的下降,河蟹將進入千家萬戶,這就使河蟹養殖有了穩定的市場,農民稻田養殖河蟹還是有利可圖的。
一、試驗目的
以縣畜牧水產局的東和蟹業有限公司基地為主,開展稻田養蟹,成功地利用稻蟹共生互利關系,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在"稻蟹共生體系"中有效地減輕了水稻病蟲害的發生率,減少了農藥、化肥用量,并通過河蟹的活動,覓食雜草,松動土壤,增加土壤透氣性,從而達到改善天然環境、增加土壤肥力、減少田問污染和產品污染的良性生態農業。
二、稻田選擇
各選擇石屯鎮、星溪鄉適合養蟹的稻田1000畝,要求為排灌方便、水源豐富、陽光充足、交通方便、平坦連片、稻產穩定、無污染、水質清、耐肥力強的優質稻田。
三、主要技術措施
1.養蟹稻田建造在稻田四周挖環形溝,挖出的泥土做田埂,保證環形溝水深到1.2m,田面平均水深0.2m,大塊田地中間還應挖"十"或"井"字形水溝。進、排水口可用水泥管或塑料管,管口用尼龍篩絹包扎,防止有害雜質進入池中及河蟹逃跑。田埂四周用水泥瓦、石棉瓦或塑料薄膜做成50cm高的防逃墻。養蟹稻田建好后進行消毒,2月底前用生石灰100kg/畝化漿全池均勻潑灑,經10天毒性消失后在池中深水溝種植適量的輪葉黑藻、苦草,以保證池中水溝水草覆蓋率達30%左右,滿足河蟹生長發育的環境需求,然后即可投苗入田。
2.苗種投放 稻田養蟹以選擇3月~4月投苗為宜,此時稻田已耕種,有利于河蟹適應環境,可避免耕地時損害苗種,提高蟹種的成活率。最適的苗種規格為80只/kg~120只/kg,放養密度為500只/畝~600只/畝,每塊田放養規格盡量一致的苗種,以利于河蟹群體蛻殼同步,便于管理和投喂。放養的方法是:本地飼養的蟹苗運到后,稍做停留即可投放稻田;外地購進的苗種運到后,先適應3分鐘~6分鐘,然后放到池中浸泡1分鐘~2分鐘,再取出放置3分鐘~5分鐘,反復2次~3次,方可把蟹苗分散投入稻田,使蟹苗適應水環境。
3.稻田管理 養蟹稻田的稻種應選擇耐肥力強、不易倒伏、產量高、病害少的單季稻種。追肥要做到"少量多次",禁止施用氨水和碳氨。水稻發生病害時,藥物要噴施在葉面上,用藥后要及時換水。施肥與施藥都要避開河蟹蛻殼的高峰期。
4.飼養管理 主要是飼料的投喂。河蟹是雜食性動物,飼料品種有小雜魚、小麥、大米、玉米、西瓜皮、水花生、浮萍、豆餅、麩皮、動物下腳料等。1年中河蟹根據自己生長發育規律和不同季節攝食不同的飼料,因此,合理投喂是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求做到四看(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色、看攝食活動)。同時,投喂量還應根據田中蟹苗的放養量、增長速度和攝食情況而定,以及通過每天的巡塘檢查及時調整投喂飼料的數量和品種,做到"兩頭精、中間青"。蟹苗入田后即可投喂飼料,投喂也要做到定時、定點、定質、定量,一般投喂在傍晚進行,蛻殼期間早晨8時~9時可適當增加投喂1次(投喂量為當天總投喂量的20%)。飼料投放在環形溝草叢中,做到多點固定均勻投喂。
5.水質管理 蟹田水位的深淺是人工養蟹不可忽略的一環,它關系到水質的好壞。為了保持田水常年清、爽、適的狀態,防止水質過肥、過濃,被污染的水不能進池。消毒、施肥、施藥后的水必須及時換水,田中的水體應呈微流狀態,保持田中的水體清凈和具有一定的水位,并隨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及時調整水位,保證河蟹適宜穩定的生活環境。苗種投放時,環形溝內水位保持在0.6m左右;隨著溫度增高,河蟹食欲增加而生長加快,這時蟹田水位應相對提高一點,保持在0.2m左右,同時不斷加注新鮮水體,增加水體溶解氧含量。夏季經常投放新鮮水草,保持水體良好的生態環境。
6.日常管理 主要是經常進行巡塘檢查,特別是蟹苗投入時、夏季天氣多變階段和秋季收獲前。每天巡塘要做到五看:一看河蟹活動狀態,了解河蟹每天攝食、蛻殼情況、活動規律,并根據河蟹的攝食和蛻殼情況制定當天的飼料投喂量;二看水質變化,發現水源被污染則不能進水,若出現受驚后的河蟹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回岸及傍晚、清晨河蟹大量聚集在田埂旁等異常情況,說明水質較差,必須立即加注新水,同時用生石灰7.5kg/畝化漿全池均勻潑灑;三看是否有敵害生物,發現池中有水蛇、水老鼠、鳥類、蛙等,應立即采取措施,利用誘、嚇、電、毒、捕等方法驅趕或捕殺,同時做好防逃措施,鏟除田邊及埂外的花草,不讓敵害生物有隱藏之地,防止敵害入田;四看軟殼蟹是否被同類殘食和有無死蟹,發現軟殼蟹自相殘食現象則可用生石灰7.5kg/畝化漿全池潑灑,同時加喂適口性飼料,在田中種植水草,營造河蟹蛻殼環境,增加河蟹相互殘食的難度等,發現死蟹則應撈出查看,并根據病情適時用藥;五看防逃設施,出現防逃設施破損應及時修補,特別是氣候悶熱、水質變壞、暴冷暴熱、雷雨大風天氣更要加強巡塘檢查,注意進、排水口、田埂有無漏水、鼠洞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每天要有專人負責巡塘,做到早、中、晚各巡塘1次。
7.病害防治 河蟹一般不易生病,但在水質惡化、過肥、飼養管理不當等情況下也容易發生疾病。為了提高河蟹的活力,增強體質,投喂的飼料要新鮮可口,精、粗飼料合理搭配,營養全面,發現污染物及殘餌應立即撈除,不讓受污染的水進田,同時保持田水呈微流狀態,并定期改善水質,每隔10天用生石灰7.5kg/畝化漿全池均勻潑灑,保證田水清鮮。此外,要注意用藥量,消毒、追肥、噴藥過后要注意立即排換田水。稻田追肥宜采用少量多次的投放方式,以防用藥不當而引起河蟹疾病的發生。人工養蟹的病蟲害主要有寄生蟲病、蛻殼不遂癥、細菌性疾病等。當發生河蟹蛻殼不遂癥時,可注意增加田水含鈣量,用生石灰10kg/畝化漿全池均勻潑灑,同時注意提高飼料的質量和適口性,為河蟹蛻殼營造適宜的外部環境。發生寄生蟲病,用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比例5∶2)合劑全池潑灑。細菌性疾病,可用0.5pm土霉素全池消毒,同時也可在飼料中適當摻拌大蒜投喂,以提高河蟹的抵抗力。
四、試驗結果
星溪鄉1000畝稻田,收獲河蟹10000kg,計60萬元,產稻谷41萬公斤,計65.6萬元,合計總產值125.6萬元;石屯鎮1000畝稻田,收獲河蟹9000kg,計54萬元,產稻谷42萬公斤,計67.2萬元,合計總產值121.2萬元。
五、結果與討論
1.稻田養蟹一般選擇種單季稻的稻田為主,以減少割稻對河蟹造成影響,同時對稻田追肥要做到"少量多次",盡量使用對河蟹生長無害的肥料和農藥。
2.目前,河蟹雖然為高檔水產品,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蟹價的下降,河蟹將進入千家萬戶,這就使河蟹養殖有了穩定的市場,農民稻田養殖河蟹還是有利可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