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鴿毛滴蟲病是由鴿毛滴蟲引起的一種原蟲病。鴿毛滴蟲是一種單細胞結構的鞭毛蟲,呈梨形或橢圓形,長6~10μm,有4根鞭毛;主要侵害消化道上段,寄生于鴿的口腔、咽、食管、嗉囊,寄生部位出現黃色假膜。病鴿食欲差,精神不振,消瘦,生長發育緩慢。鴿毛滴蟲病在鴿群中普遍存在,成鴿多為無明顯癥狀的帶蟲者。受感染乳鴿癥狀明顯,常可引起大批死亡。
1 發病情況 某信鴿場養殖信鴿3500只,30~40日齡。2005年6月從全國各地鴿友手中收購,集中飼養,6月中旬一棟鴿舍鴿群中出現食欲差,口中有黃色假膜,有的口角也有菜花樣黃色假膜,呼吸困難,排黃白綠色稀便,有個別鴿只死亡,每日死亡15~20只。開始認為是維生素A缺乏癥和念珠菌病,使用慶大霉素、紅霉素、土霉素、金霉素等大量抗生素,補充維生素A,口服制霉菌素1個療程未見好轉,7月初死亡增加。鴿曾接種過鴿痘、沙門氏桿菌病疫苗。
2 臨床癥狀 信鴿食欲減退,精神倦怠,羽毛松亂,死亡前消瘦,在口腔里可見淺綠色至淺黃色的黏液,并從嘴中流出,形成黃色假膜,發病率和死亡率達50%。
3 病理變化 尸體剖檢可見口腔黏膜表面有淺黃綠色的假膜,剝離后黏膜出血、潰瘍;咽部有黃色干酪樣物質堵塞,肝有黃白色的圓形壞死灶。
4 實驗室檢查 (1)鏡檢:刮取口腔、食道或嗉囊中的黏液涂片鏡檢,有梨形和橢圓形且有鞭毛的毛滴蟲。(2)組織學檢查:取口腔黏膜和肝組織進行切片鏡檢發現異嗜白細胞和單核細胞增多,肝小葉區出現局灶性壞死性膿腫,在病灶中心沒有完整的肝細胞存留,在病灶的周圍有大量的毛滴蟲。(3)培養:取口腔、咽部的黃色分泌物,接種于沙堡氏瓊脂培養基上37℃培養48小時無霉菌生長。
5 診斷 通過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檢查結果綜合分析,診斷為信鴿毛滴蟲病。
6 防治措施 (1)病死信鴿進行深埋無害化處理,養殖場環境每天用燒堿水消毒1次,鴿舍用0.5%過氧乙酸或0.5%威力碘每3天帶鴿消毒1次,飲水器、料槽用燒堿水浸泡1天,清水沖洗干凈后備用。(2)加強飼養管理,飼料里添加多種維生素,提高鴿群的抵抗力。(3)藥物治療:①全群用0.05%滅滴靈飲水,連用7天。②用1/1500硫酸銅或1/1500威力碘飲水,隔天給予,飲用3~5天。③丁胺卡那霉素飲水,痢菌凈拌料,以控制并發感染。④手術療法:用消毒棉簽蘸取生理鹽水剝離干凈病鴿口腔中的假膜,然后涂布5%碘甘油。經采取以上措施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信鴿死亡減少乃至停止。
1 發病情況 某信鴿場養殖信鴿3500只,30~40日齡。2005年6月從全國各地鴿友手中收購,集中飼養,6月中旬一棟鴿舍鴿群中出現食欲差,口中有黃色假膜,有的口角也有菜花樣黃色假膜,呼吸困難,排黃白綠色稀便,有個別鴿只死亡,每日死亡15~20只。開始認為是維生素A缺乏癥和念珠菌病,使用慶大霉素、紅霉素、土霉素、金霉素等大量抗生素,補充維生素A,口服制霉菌素1個療程未見好轉,7月初死亡增加。鴿曾接種過鴿痘、沙門氏桿菌病疫苗。
2 臨床癥狀 信鴿食欲減退,精神倦怠,羽毛松亂,死亡前消瘦,在口腔里可見淺綠色至淺黃色的黏液,并從嘴中流出,形成黃色假膜,發病率和死亡率達50%。
3 病理變化 尸體剖檢可見口腔黏膜表面有淺黃綠色的假膜,剝離后黏膜出血、潰瘍;咽部有黃色干酪樣物質堵塞,肝有黃白色的圓形壞死灶。
4 實驗室檢查 (1)鏡檢:刮取口腔、食道或嗉囊中的黏液涂片鏡檢,有梨形和橢圓形且有鞭毛的毛滴蟲。(2)組織學檢查:取口腔黏膜和肝組織進行切片鏡檢發現異嗜白細胞和單核細胞增多,肝小葉區出現局灶性壞死性膿腫,在病灶中心沒有完整的肝細胞存留,在病灶的周圍有大量的毛滴蟲。(3)培養:取口腔、咽部的黃色分泌物,接種于沙堡氏瓊脂培養基上37℃培養48小時無霉菌生長。
5 診斷 通過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檢查結果綜合分析,診斷為信鴿毛滴蟲病。
6 防治措施 (1)病死信鴿進行深埋無害化處理,養殖場環境每天用燒堿水消毒1次,鴿舍用0.5%過氧乙酸或0.5%威力碘每3天帶鴿消毒1次,飲水器、料槽用燒堿水浸泡1天,清水沖洗干凈后備用。(2)加強飼養管理,飼料里添加多種維生素,提高鴿群的抵抗力。(3)藥物治療:①全群用0.05%滅滴靈飲水,連用7天。②用1/1500硫酸銅或1/1500威力碘飲水,隔天給予,飲用3~5天。③丁胺卡那霉素飲水,痢菌凈拌料,以控制并發感染。④手術療法:用消毒棉簽蘸取生理鹽水剝離干凈病鴿口腔中的假膜,然后涂布5%碘甘油。經采取以上措施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信鴿死亡減少乃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