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支原體病是雞的一種接觸性慢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特征為上呼吸道及鄰近竇黏膜的炎癥,常蔓延到氣囊、氣管等部位,表現為咳嗽,流鼻液,喘氣和呼吸噦音,幼雞生長不良,母雞產蛋減少,本病發展慢,病程長,所以也叫慢性呼吸道病。死亡率一般可達20%~30%。
(1)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雞敗血支原體。據報道,已分離到的有19種,大體上可分為病原性和非病原性兩群。這種微生物一般呈球桿狀,大小約0.25~0.5微米。支原體呈微弱的革蘭氏染色陰性,用姬姆薩染色法著色良好。培養要求比較復雜,培養基中需含10%~15%的雞、豬或馬血清,菌落形態的特點為細小(不超過0.2~0.3毫米直徑)光滑,圓形透明和中心區稍稍突起。
支原體能夠在發育雞胚中生長繁殖。將肉湯培養物或含有致病株用7日齡雞胚經卵黃襄數次繼代后可在接種后5~8天引起死亡。接種感染的胚胎發育被抑制,皮膚、尿囊膜及卵黃膜出血,肝臟腫大及心包炎。14~21日齡感染的雞胚發育停滯,全身水腫和肝臟壞死。死胚的卵黃囊、卵黃和尿絨毛膜中含支原體的濃度最高。支原體一般消毒藥物均能將它迅速殺死,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不強,加熱45℃1小時,50℃20分鐘即可破壞。在室溫里可保存6天。雞糞中在20℃溫度下能存活1~3天。支原體在-21℃也可保存3年以上,據試驗報告,經低壓凍干的支原體培養物,貯藏在4℃冰箱中至少存活7年。青霉素、磺胺等藥物無作用。對鏈霉素及廣譜抗生素如土霉素、金霉素、氯霉素及紅霉素等較敏感。
自然發病或人工感染無合并癥的慢性呼吸道病特征是發病率高,癥狀輕,死亡率低。如有并發癥感染時病情加重,死亡率高。在病原分離時主要可分離出大腸埃希氏桿菌、禽嗜血桿菌、雞新城疫病毒、雞瘟病毒、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等。
(2)流行特點: 各種年齡的雞和火雞都能感染本病,但以純種雞最易感染,1~2月雛雞最敏感,感染后比成年雞死亡率高。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寒冷季節較嚴重。10月至翌年1月份發病最多。
本病可經過接觸傳染,也可由塵埃和飛沫傳染,病雞咳嗽和打噴嚏時病原體就可傳染給其他家禽,或是沾污了飼料和飲水,也能傳播本病。經由雞蛋傳染是促使此病代代相傳的主要原因。
除了雞敗血支原體外,大腸桿菌、雞嗜血桿菌等和呼吸道的病毒,在本病發生中也可能起著一定的作用。某些影響雞體抵抗力的誘發因素,也可促進發病。例如,環境衛生條件不良,雞群過分擁擠,缺乏維生素A,寄生蟲病,長途運輸以及幼雞和成年雞混群飼養,通風不良,飼料變換等。
(3)癥狀: 潛伏期為10~21天。本?。阂l生在1~2月齡的幼雞,癥狀也較成年,嚴重。病雞先是流漿液性和黏性鼻液,打噴嚏,鼻孔周圍和頸部羽毛常被沾污。其后炎癥蔓延到下呼吸道即顯現咳嗽,呼吸困難,呼吸有氣管羅音等癥狀,病雞鳴叫,食欲不振,生長停頓,逐漸消瘦,到后期,如果鼻腔和眶下竇中蓄積滲出物,就引起眼瞼腫脹,眼突出如腫瘤狀。眼球受到壓迫,發生萎縮和造成失明,可以侵害一側或兩側眼。
本病一般呈慢性經過,病程可以長達1個月以上。其嚴重程度差異也很大,一般死亡率5%~10%,如果并發其他感染,病情就更重,幼雞死亡可達30%以上。
成年雞的癥狀與幼雞基本相似,但較緩和。病雞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母雞產蛋量下降,后期常蹲伏一隅,不愿走動,成年雞多呈散發,公雞癥狀較為明顯。病愈康復雞具有一定程度免疫力,但體內仍帶菌,下的雞蛋也含有病原體,成為雞群中散播本病的傳染來源。
(4)病理剖檢: 主要見于氣管、氣囊、竇及肺等呼吸系統的病變。鼻道、眶下竇黏膜水腫、充血、出血,竇腔內充有黏液或干酪樣滲出物。
喉頭、氣管內充有透明或混濁的黏液,黏膜表面見有灰白色干酪樣物呈珠狀,氣管黏膜增厚,并見有不同程度的肺炎,有時炎癥可蔓延到心、肝、腹膜及卵巢等組織。以氣囊變化為最明顯,胸部氣囊呈現纖維素性炎,氣囊壁增厚混濁,囊壁上附有黃色干酪樣滲出物,呈珠狀。
肺臟充血、水腫,并見有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周圍形成淋巴組織增生小結節,并問有肉芽樣病變。
在嚴重的慢性病例,眶下竇黏膜發炎,竇腔中積有渾濁黏液或干酪樣滲出物,炎癥蔓延到眼睛,往往可見一側或兩側眼部腫大,眼球破壞,剝開眼結膜可以擠出灰黃色的干酪物質。
(5)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及雞胚、雛雞接種的典型病變可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可用人工培養分離病原及血清學檢查。
分離培養,可以采取病雞的氣管或氣囊滲出物制成混懸液,每毫升混懸液中加青霉素2500單位,接種在適當的肉湯培養基中,放入冰箱3日后再培養,培養5~7天,以后采取培養物作成抹片,用姬姆薩法染色后鏡檢,可以看到小球桿狀的支原體。
血清學檢查可用血細胞凝集試驗及血細胞凝集抑制試驗(與新城疫的試驗方法相同)。
鑒別診斷:①與雛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區別。雞支原體病在雞群中的傳播較為緩慢,而傳染性支氣管炎則極為迅速。傳染性支氣管炎有氣管充血、水腫、上皮脫落,支氣管黏膜下膠樣變性。②與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的區別。傳染性喉氣管炎的氣管呈現出血性炎癥。雞支原體病的氣囊病變比以上兩種病明顯而嚴重。③與維生素A缺乏癥引起竇炎的區別。維生素A缺乏癥其干酪樣滲出物呈白色,同時在咽及食道上部黏膜??砂l現很多隆起的白色膿疤狀病灶,而早期在飼料中增加維生素A的含量,補充魚肝油,可迅速控制疾病的發展。
(6)預防: 一般來說,撲滅本病最有效的辦法是全群淘汰,另建立健康雞群。因初期感染的雞不易檢出,常成為繼續感染的媒介。防制本病必須以預防為主。①為防止經蛋傳給孵化的雛雞,對成年雞可肌肉注射鏈霉素,每只200毫克,每日1次。②搞好環境衛生,加強飼料管理,注意雞舍通風等,以增強機體抵抗力。③嚴密觀察雞群,對成雞的死亡原因、淘汰原因,生產性能等情況應詳細記錄。④在育種的雞場,種雞群可用鏈霉素每千克體重50~200毫克治療,每只雞每月最少注射一次。各個雞群所產的蛋須分別孵化。所有孵化的種蛋在孵化前須經福爾馬林消毒,然后再浸入100~1000毫克/千克的鏈霉素或紅霉素、四環素溶液中,處理后再孵化。孵化的雛雞,出殼后應用福爾馬林蒸氣或鏈霉素噴霧處理,并分群飼養。⑤新引進的種雞必須隔離觀察兩個月,進行血清學檢查,并在6個月內復查兩次。⑥發現病雞群的雞舍要徹底消毒,病雞隔離飼養,及時投藥,病雞蛋不可做孵化用。
(7)治療: 雞敗血支原體對鏈霉素比較敏感,對土霉素、四環素、金霉素、紅霉素次之,治療本病都有些療效。鏈霉素的劑量成年雞為每只肌肉注射0.2克;5~6周齡幼雞為60~100毫克。要早期治療,連續注射3~5天。大群治療時,可在飼料中加土霉素0.2%~0.4%(每千克飼料加土霉素2~4克),充分混合連喂1周?,F已發現有些雞敗血支原體菌株對鏈霉素具有抗藥性。此外,本病的藥物治療效果與有無并發感染的關系很大,病雞如果同時并發其他病毒病(如新城疫、傳染性喉氣管炎等),療效即不明顯。用壯觀霉素(治百炎)治療效果很好,治愈率達80%以上。用量每千克體重肌肉或皮下注射0.1~0.2毫升,連注3~5天。
(1)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雞敗血支原體。據報道,已分離到的有19種,大體上可分為病原性和非病原性兩群。這種微生物一般呈球桿狀,大小約0.25~0.5微米。支原體呈微弱的革蘭氏染色陰性,用姬姆薩染色法著色良好。培養要求比較復雜,培養基中需含10%~15%的雞、豬或馬血清,菌落形態的特點為細小(不超過0.2~0.3毫米直徑)光滑,圓形透明和中心區稍稍突起。
支原體能夠在發育雞胚中生長繁殖。將肉湯培養物或含有致病株用7日齡雞胚經卵黃襄數次繼代后可在接種后5~8天引起死亡。接種感染的胚胎發育被抑制,皮膚、尿囊膜及卵黃膜出血,肝臟腫大及心包炎。14~21日齡感染的雞胚發育停滯,全身水腫和肝臟壞死。死胚的卵黃囊、卵黃和尿絨毛膜中含支原體的濃度最高。支原體一般消毒藥物均能將它迅速殺死,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不強,加熱45℃1小時,50℃20分鐘即可破壞。在室溫里可保存6天。雞糞中在20℃溫度下能存活1~3天。支原體在-21℃也可保存3年以上,據試驗報告,經低壓凍干的支原體培養物,貯藏在4℃冰箱中至少存活7年。青霉素、磺胺等藥物無作用。對鏈霉素及廣譜抗生素如土霉素、金霉素、氯霉素及紅霉素等較敏感。
自然發病或人工感染無合并癥的慢性呼吸道病特征是發病率高,癥狀輕,死亡率低。如有并發癥感染時病情加重,死亡率高。在病原分離時主要可分離出大腸埃希氏桿菌、禽嗜血桿菌、雞新城疫病毒、雞瘟病毒、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等。
(2)流行特點: 各種年齡的雞和火雞都能感染本病,但以純種雞最易感染,1~2月雛雞最敏感,感染后比成年雞死亡率高。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寒冷季節較嚴重。10月至翌年1月份發病最多。
本病可經過接觸傳染,也可由塵埃和飛沫傳染,病雞咳嗽和打噴嚏時病原體就可傳染給其他家禽,或是沾污了飼料和飲水,也能傳播本病。經由雞蛋傳染是促使此病代代相傳的主要原因。
除了雞敗血支原體外,大腸桿菌、雞嗜血桿菌等和呼吸道的病毒,在本病發生中也可能起著一定的作用。某些影響雞體抵抗力的誘發因素,也可促進發病。例如,環境衛生條件不良,雞群過分擁擠,缺乏維生素A,寄生蟲病,長途運輸以及幼雞和成年雞混群飼養,通風不良,飼料變換等。
(3)癥狀: 潛伏期為10~21天。本?。阂l生在1~2月齡的幼雞,癥狀也較成年,嚴重。病雞先是流漿液性和黏性鼻液,打噴嚏,鼻孔周圍和頸部羽毛常被沾污。其后炎癥蔓延到下呼吸道即顯現咳嗽,呼吸困難,呼吸有氣管羅音等癥狀,病雞鳴叫,食欲不振,生長停頓,逐漸消瘦,到后期,如果鼻腔和眶下竇中蓄積滲出物,就引起眼瞼腫脹,眼突出如腫瘤狀。眼球受到壓迫,發生萎縮和造成失明,可以侵害一側或兩側眼。
本病一般呈慢性經過,病程可以長達1個月以上。其嚴重程度差異也很大,一般死亡率5%~10%,如果并發其他感染,病情就更重,幼雞死亡可達30%以上。
成年雞的癥狀與幼雞基本相似,但較緩和。病雞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母雞產蛋量下降,后期常蹲伏一隅,不愿走動,成年雞多呈散發,公雞癥狀較為明顯。病愈康復雞具有一定程度免疫力,但體內仍帶菌,下的雞蛋也含有病原體,成為雞群中散播本病的傳染來源。
(4)病理剖檢: 主要見于氣管、氣囊、竇及肺等呼吸系統的病變。鼻道、眶下竇黏膜水腫、充血、出血,竇腔內充有黏液或干酪樣滲出物。
喉頭、氣管內充有透明或混濁的黏液,黏膜表面見有灰白色干酪樣物呈珠狀,氣管黏膜增厚,并見有不同程度的肺炎,有時炎癥可蔓延到心、肝、腹膜及卵巢等組織。以氣囊變化為最明顯,胸部氣囊呈現纖維素性炎,氣囊壁增厚混濁,囊壁上附有黃色干酪樣滲出物,呈珠狀。
肺臟充血、水腫,并見有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周圍形成淋巴組織增生小結節,并問有肉芽樣病變。
在嚴重的慢性病例,眶下竇黏膜發炎,竇腔中積有渾濁黏液或干酪樣滲出物,炎癥蔓延到眼睛,往往可見一側或兩側眼部腫大,眼球破壞,剝開眼結膜可以擠出灰黃色的干酪物質。
(5)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及雞胚、雛雞接種的典型病變可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可用人工培養分離病原及血清學檢查。
分離培養,可以采取病雞的氣管或氣囊滲出物制成混懸液,每毫升混懸液中加青霉素2500單位,接種在適當的肉湯培養基中,放入冰箱3日后再培養,培養5~7天,以后采取培養物作成抹片,用姬姆薩法染色后鏡檢,可以看到小球桿狀的支原體。
血清學檢查可用血細胞凝集試驗及血細胞凝集抑制試驗(與新城疫的試驗方法相同)。
鑒別診斷:①與雛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區別。雞支原體病在雞群中的傳播較為緩慢,而傳染性支氣管炎則極為迅速。傳染性支氣管炎有氣管充血、水腫、上皮脫落,支氣管黏膜下膠樣變性。②與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的區別。傳染性喉氣管炎的氣管呈現出血性炎癥。雞支原體病的氣囊病變比以上兩種病明顯而嚴重。③與維生素A缺乏癥引起竇炎的區別。維生素A缺乏癥其干酪樣滲出物呈白色,同時在咽及食道上部黏膜??砂l現很多隆起的白色膿疤狀病灶,而早期在飼料中增加維生素A的含量,補充魚肝油,可迅速控制疾病的發展。
(6)預防: 一般來說,撲滅本病最有效的辦法是全群淘汰,另建立健康雞群。因初期感染的雞不易檢出,常成為繼續感染的媒介。防制本病必須以預防為主。①為防止經蛋傳給孵化的雛雞,對成年雞可肌肉注射鏈霉素,每只200毫克,每日1次。②搞好環境衛生,加強飼料管理,注意雞舍通風等,以增強機體抵抗力。③嚴密觀察雞群,對成雞的死亡原因、淘汰原因,生產性能等情況應詳細記錄。④在育種的雞場,種雞群可用鏈霉素每千克體重50~200毫克治療,每只雞每月最少注射一次。各個雞群所產的蛋須分別孵化。所有孵化的種蛋在孵化前須經福爾馬林消毒,然后再浸入100~1000毫克/千克的鏈霉素或紅霉素、四環素溶液中,處理后再孵化。孵化的雛雞,出殼后應用福爾馬林蒸氣或鏈霉素噴霧處理,并分群飼養。⑤新引進的種雞必須隔離觀察兩個月,進行血清學檢查,并在6個月內復查兩次。⑥發現病雞群的雞舍要徹底消毒,病雞隔離飼養,及時投藥,病雞蛋不可做孵化用。
(7)治療: 雞敗血支原體對鏈霉素比較敏感,對土霉素、四環素、金霉素、紅霉素次之,治療本病都有些療效。鏈霉素的劑量成年雞為每只肌肉注射0.2克;5~6周齡幼雞為60~100毫克。要早期治療,連續注射3~5天。大群治療時,可在飼料中加土霉素0.2%~0.4%(每千克飼料加土霉素2~4克),充分混合連喂1周?,F已發現有些雞敗血支原體菌株對鏈霉素具有抗藥性。此外,本病的藥物治療效果與有無并發感染的關系很大,病雞如果同時并發其他病毒病(如新城疫、傳染性喉氣管炎等),療效即不明顯。用壯觀霉素(治百炎)治療效果很好,治愈率達80%以上。用量每千克體重肌肉或皮下注射0.1~0.2毫升,連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