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引起仔鹿白痢的病原主要是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種類繁多,在自然界廣泛存在。致病的大腸桿菌能引起動物發病,約有200多種,本病多發于仔鹿和幼鹿,以胃腸道炎癥為主要特征。
1 發病情況
東營市墾利縣某養殖場飼養梅花鹿168只,其中成年鹿122只、幼鹿46只。2006年5月23日,8只體況良好的幼鹿突然發病,第2天又有6只幼鹿發病,并有3只死亡,第3天發展到19只,共死亡5只;用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治療均無療效。來我院就診后,在及時確診和對癥治療下,再沒有病死現象,并于1周后全部康復。本病經過臨床和實驗室診斷,最終確診為溶血性大腸桿菌感染。
2 臨床癥狀
鹿群突然發病,發病的全部是幼鹿,病鹿精神沉郁,厭食,甚至食欲廢絕,反芻停止,呆立,有的臥地;下痢呈白色、惡臭,水樣含氣泡、帶黏液和血液;體溫升高39~41℃,呼吸急促而困難,隨后,體溫下降到37℃以下,脫水中毒而死亡。
3 剖檢病變
剖檢3只死鹿,尸僵良好,肛門周圍被稀血便污染。肝臟腫大、質脆,表面有點狀出血;心冠和心外膜有出血點和出血斑,肺表面有大量出血;前胃積食、膨脹,真胃黏膜有出血點,腸系膜水腫,大腸和小腸均暗紅、充血,腸內容物發紅,直腸充血嚴重;腹水增多,呈橘紅色,有惡臭味。全身淋巴結均腫大,尤以腸系膜淋巴結為甚,外觀黑紫色,切面多汁。
4 診斷
4.1 染色、鏡檢 無菌采取病死鹿的心、肺、肝等組織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見有革蘭氏染色陰性、兩端鈍圓、無莢膜的小桿菌。
4.2 培養 取上述病料,接種于普通瓊脂培養基和血液瓊脂平板,37℃培養24小時,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生長出圓形、隆起、邊緣整齊、表面濕潤的菌落;血液瓊脂平板生長出透明、淺灰色、光滑的菌落,周圍見溶血環;挑取上述疑似菌落,接種于麥康凱培養基,37℃培養24小時,生長的菌落呈粉紅色。
4.3 藥敏試驗 為了及時準確地治療該病,挑取生長典型的菌落均勻涂布于普通瓊脂平板上,用多種抗菌藥紙片做抑菌試驗。結果表明,該菌對丁胺卡那霉素、環丙沙星、氟哌酸、磺胺脒、恩諾沙星最敏感,對氯霉素、慶大霉素、鏈霉素、痢特靈、紅霉素、增效磺胺等中度敏感,對青霉素不敏感。
5 防治措施
5.1 預防 主要是加強產房和圈舍的消毒,對圈舍徹底消毒,將病鹿隔離。
5.2 治療 采用黃連素溶液20mL、腐殖酸鈉粉25g,安乃近粉10g,混合后加水50mL,1次給患鹿服下,每天2次,連續3~5天。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同時配合肌肉注射環丙沙星注射液20~30mL/只;對于重病鹿采用靜脈注射5%葡萄糖生理鹽水500ml,同時注射5%碳酸氫鈉溶液100mL,飼料中增加多種維生素,增強機體的抗病力。采取以上綜合防制措施,所有病鹿全部恢復健康。
6 小結
6.1 大腸桿菌是條件性致病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健康動物腸道的常在菌;在飼養管理不當、衛生差等條件下,可導致本病的發生。其中溶血性大腸桿菌致病性更強,各年齡的鹿都可感染,尤以幼鹿易感性更高,死亡率也很高。要加強飼養管理,飼料、飲水要保持清潔。另外,在本病多發季節,可對膘情過好的鹿適當控制增重;同時要注意觀察鹿群,一旦有精神狀態異常等變化,立即進行隔離觀察飼養,以便對癥治療,防患于未然。
6.2 在治療中應注意對癥綜合治療,強心補液、抗菌消炎、防止酸中毒。
1 發病情況
東營市墾利縣某養殖場飼養梅花鹿168只,其中成年鹿122只、幼鹿46只。2006年5月23日,8只體況良好的幼鹿突然發病,第2天又有6只幼鹿發病,并有3只死亡,第3天發展到19只,共死亡5只;用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治療均無療效。來我院就診后,在及時確診和對癥治療下,再沒有病死現象,并于1周后全部康復。本病經過臨床和實驗室診斷,最終確診為溶血性大腸桿菌感染。
2 臨床癥狀
鹿群突然發病,發病的全部是幼鹿,病鹿精神沉郁,厭食,甚至食欲廢絕,反芻停止,呆立,有的臥地;下痢呈白色、惡臭,水樣含氣泡、帶黏液和血液;體溫升高39~41℃,呼吸急促而困難,隨后,體溫下降到37℃以下,脫水中毒而死亡。
3 剖檢病變
剖檢3只死鹿,尸僵良好,肛門周圍被稀血便污染。肝臟腫大、質脆,表面有點狀出血;心冠和心外膜有出血點和出血斑,肺表面有大量出血;前胃積食、膨脹,真胃黏膜有出血點,腸系膜水腫,大腸和小腸均暗紅、充血,腸內容物發紅,直腸充血嚴重;腹水增多,呈橘紅色,有惡臭味。全身淋巴結均腫大,尤以腸系膜淋巴結為甚,外觀黑紫色,切面多汁。
4 診斷
4.1 染色、鏡檢 無菌采取病死鹿的心、肺、肝等組織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見有革蘭氏染色陰性、兩端鈍圓、無莢膜的小桿菌。
4.2 培養 取上述病料,接種于普通瓊脂培養基和血液瓊脂平板,37℃培養24小時,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生長出圓形、隆起、邊緣整齊、表面濕潤的菌落;血液瓊脂平板生長出透明、淺灰色、光滑的菌落,周圍見溶血環;挑取上述疑似菌落,接種于麥康凱培養基,37℃培養24小時,生長的菌落呈粉紅色。
4.3 藥敏試驗 為了及時準確地治療該病,挑取生長典型的菌落均勻涂布于普通瓊脂平板上,用多種抗菌藥紙片做抑菌試驗。結果表明,該菌對丁胺卡那霉素、環丙沙星、氟哌酸、磺胺脒、恩諾沙星最敏感,對氯霉素、慶大霉素、鏈霉素、痢特靈、紅霉素、增效磺胺等中度敏感,對青霉素不敏感。
5 防治措施
5.1 預防 主要是加強產房和圈舍的消毒,對圈舍徹底消毒,將病鹿隔離。
5.2 治療 采用黃連素溶液20mL、腐殖酸鈉粉25g,安乃近粉10g,混合后加水50mL,1次給患鹿服下,每天2次,連續3~5天。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同時配合肌肉注射環丙沙星注射液20~30mL/只;對于重病鹿采用靜脈注射5%葡萄糖生理鹽水500ml,同時注射5%碳酸氫鈉溶液100mL,飼料中增加多種維生素,增強機體的抗病力。采取以上綜合防制措施,所有病鹿全部恢復健康。
6 小結
6.1 大腸桿菌是條件性致病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健康動物腸道的常在菌;在飼養管理不當、衛生差等條件下,可導致本病的發生。其中溶血性大腸桿菌致病性更強,各年齡的鹿都可感染,尤以幼鹿易感性更高,死亡率也很高。要加強飼養管理,飼料、飲水要保持清潔。另外,在本病多發季節,可對膘情過好的鹿適當控制增重;同時要注意觀察鹿群,一旦有精神狀態異常等變化,立即進行隔離觀察飼養,以便對癥治療,防患于未然。
6.2 在治療中應注意對癥綜合治療,強心補液、抗菌消炎、防止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