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紅托竹蓀高產栽培技術

   日期:2016-03-2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29    
 紅托竹蓀是一種極其名貴的食用菌,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及各種礦物質,對防治高血壓、高膽固醇和減少腹壁脂肪的貯積有較好療效,其經濟價值很高。但過去主要靠野生采集,產量甚微,而人工栽培一般生產周期長,產量低而不穩,筆者經過多年的摸索,總結出了一套在竹林地進行栽培的高產技術措施,現介紹如下。

  1、菌種制作

  竹蓀母種專用培養基配方:竹蓀栽培種煮出液1000mL,葡萄糖20g,瓊脂20g,磷酸二氫鉀2g,硫酸鎂0.5g,碳酸鈣3g,pH值調節為5.0~5.5。

  竹蓀原種麥粒培養基配方:以小麥粒質量為100%,碳酸鈣占麥粒質量的2.5%,葡萄糖占2.5%,含水量60%,每瓶干樣質量150g。

  竹蓀栽培種培養基配方:木屑(闊葉樹)53%,竹屑15%,糖1%,石膏1%,麩皮30%,KH2PO4為0.2%,MgSO4為0.05%,1%檸檬酸調pH為5.0,含水量65%,每瓶干樣質量150g左右。

  2、栽培方法

  (1)場地選擇 紅托竹蓀栽培應選擇高海拔(500~800m)的竹林地。土質要求肥沃酸性,砂質壤土。高海拔氣候涼爽,濕度大,能避免夏季高溫天氣對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生的不良影響,出菇時間長,有利于提高產量。

  (2)培養料選擇與處理 培養料宜選擇經過半年左右自然發酵的竹類材料,如竹鞭、竹根、竹枝、腐竹等,經堿化處理后使用效果更好。培養料宜粗不宜細,其間要有一定的空隙度,并使之處于飽和水汽狀態下,以利于發菌和有機物的分解、吸收和利用。

  (3)栽培季節的確定 竹蓀是一種中溫型菌類,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3℃。據播期試驗,2~3月播種,6月出菇,出菇期間溫度為20~30℃,濕度80%~90%,較適宜于子實體生長發育和開傘,與自然狀況下的野生竹蓀生長時期基本一致。而4月接種,出菇期正好遇到高溫炎熱的7月,易伴有大量爛菇、爛蕾而影響產量。5~6月播種,則要到秋季形成子實體,由于9月以后氣溫下降,天氣干燥,不能滿足子實體開傘時對溫度濕度的要求,出菇時間將延期到翌年6月前后。

  (4)上料播種 上料前土壤要求濕潤,太干可用清水噴灑,然后將事先準備好的培養料鋪上。每平方米2.5kg,待料稍干噴灑酸性營養液,料的表面未干時即行播種。每平方米需栽培種8~9瓶,將種瓶打破后取出菌種,整體夾在栽培料中間,另用1~2瓶栽培種,挖出后均勻撒于料的表面,隨后覆土3~4cm,以不見料和菌種為度,再加蓋1層竹葉、樹葉、稻草等覆蓋物,以保溫保濕,促進菌絲生長發育。

  (5)播種后管理 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狀態,嚴防積水。夏季高溫干燥時,注意降溫、防旱,早晚向空間噴水降溫,切忌將過多水分噴于菌床上。冬季氣溫下降時,要注意保溫防凍,在畦床上加厚竹葉層等。隨著菌絲生長菌蕾發育,菌蛋破口,子實體開傘,要不斷增加空氣的相對濕度,一般菌蕾期85%,破口期90%,子實體開傘期95%左右。此外還要注意預防病蟲害,尤其要注意預防蛞蝓的為害,可于夜間人工捕捉或利用菌蓋的特殊氣味,放置溝內集中誘殺。

  (6)采收與加工 當子實體完全成熟,菌裙完全張開,孢子液尚未流下時采收。采收方法:用小刀割斷菌索,切忌用手向上拉斷,以避免損壞尚未成熟的菌蕾和菌蛋,然后摘除菌蓋和菌托,曬干或烘干,裝在塑料袋內,放入避光、裝有生石灰的缸里,以防受潮變質。

  經過3年的竹林地栽培試驗,紅托竹蓀當年平均每平方米可采收干竹蓀100克余。按市場價格每千克800元計算,經濟效益十分明顯,而且可連續出菇2~3年。竹林地栽培紅托竹蓀省工省料、管理方便,值得推廣。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