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病毒性出血癥(RHD)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癥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敗血性傳染病,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兔的烈性傳染病之一。該病至今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在養殖生產中主要依靠接種臟器組織滅活疫苗進行預防,保護效果可靠。然而筆者在近幾年的兔病臨床診斷中,發現免疫后兔病毒性出血癥病例時有發生,探析免疫失敗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不按免疫程序進行接種
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手段,而良好的免疫程序是有效防止該病發生的關鍵。筆者發現發生兔病毒性出血癥病例的養殖戶在免疫接種時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1.1 免疫接種過晚
有的養殖戶認為只要種兔免疫好了,不需要再對仔兔進行免疫,因此在繁殖前對母兔進行1~2次免疫接種,仔兔出生后直至3月齡仍未對仔兔進行免疫接種,致使兔群暴發該病。
繁殖前對母兔進行免疫接種,不僅可使母兔產生堅強的免疫力,而且哺乳仔兔可通過吮吸初乳獲得免疫球蛋白,使仔兔獲得被動免疫,這對保護新生仔兔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這種保護作用是有限的,大約僅能維持一個月左右。當保護期過后,如不及時進行疫苗接種,遇RHD到病毒侵染時,便會造成該病的暴發。
1.2 免疫接種過早
有的養殖戶認為免疫接種越早越好,在仔兔出生后一周內便接種疫苗,以后不再進行免疫。這種免疫接種很顯然忽略了母源抗體的影響。仔兔從母乳中獲得的母源抗體,在保護其不受相關病原侵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母源抗體會抑制新生仔兔合成重要的特異性抗體,從而影響疫苗預防效果。因此,對仔兔進行免疫接種,應在斷奶后進行,而不是越早越好。
1.3 接種量過小或過大
有的養殖戶為了減少疫苗費用開支,雖然進行了預防接種,但接種量過小;還有的養殖戶嫌一次次接種太麻煩,索性一次接種大劑量疫苗,其結果是,免疫后仍然發生了RHD疫情。
免疫接種時,抗原用量的多少對免疫效果影響很大,原因是機體免疫水平的高低,與接種抗原量有很大關系。疫苗如果接種抗原量過小,則刺激機體產生的抗體量就少,持續的時間短,免疫效果不佳;反之,如果接種量過大,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則會抑制機體抗體的形成,出現免疫麻痹,免疫效果也不理想。
1.4 疫苗接種方法不當
有些養殖戶接種疫苗時圖方便省事,把要求頸部皮下接種的疫苗進行飲水或其他途徑接種,結果是沒有達到應有的免疫效果。
免疫接種時,同樣的抗原由于進入機體的途徑不同,其在機體內停留的時間及接觸的組織也不一樣,因而產生的抗體滴度也相差甚遠。該病免疫接種一般都是采用皮下接種,既可持續刺激機體產生足量抗體,又不至于引起明顯的副作用;而當采用飲水免疫使疫苗通過刺激消化道黏膜作用于機體時,僅能使黏膜下的淋巴組織產生很少量的抗體,故而不能有效地防止該病的發生。
2 疫苗質量不合格或保存不當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疫苗質量參差不齊,有的單位在生產疫苗時,不嚴格按照疫苗的生產規范去操作,如不檢測臟器病料中病毒的血凝效價,不檢測疫苗的免疫保護率,不監測接種疫苗后機體產生抗體的消長規律等;更有甚者,有些不具備疫苗生產資質的單位或個人也偷偷從事疫苗生產,這些疫苗的免疫程序很難確定,免疫效果當然也不理想。
另外,還有部分養殖戶雖然購買的是信譽好的生產廠家的疫苗,但由于受條件所限沒有按要求溫度(4℃~8℃)進行貯存,這樣保存的疫苗雖然沒過保質期,但已失效或效力不夠,致使疫苗接種后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3 接種時不考慮家兔的體質狀況
部分養殖戶是按照正規疫苗標簽上說明的免疫程序進行預防接種的,但在接種時沒有考慮家兔的體質狀況,因而影響了防疫效果。
家兔的營養及體質狀況對免疫效果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一般體格健壯和飼養管理條件良好的家兔,接種疫苗后可產生堅強的免疫力;而體質弱、有慢性病或飼養管理不當的家兔,接種疫苗后機體產生的免疫效果就差一些,原因是家兔如果營養不良,往往會降低抗體的產生和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因此,平時應加強家兔的飼養管理,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4 聯合疫苗的使用
部分養殖戶在預防RHD及其他傳染病時,按正規疫苗標簽上的說明接種了二聯或三聯苗,但在保護期內仍發生了RHD。
預防接種時使用聯合疫苗,可一針防二病或三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面,聯合疫苗要比單苗差一些。
綜合以上免疫失敗的原因,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規范,一是要加強家兔的飼養管理,家兔防疫應在正常的飼養管理條件下進行,盡量避免轉窩、更換飼料、氣候突變等應激因素的影響;二是要選用質量穩定的兔病毒性出血癥臟器組織滅活疫苗足量接種;三是在具備從業資格的獸醫指導下選用合適的免疫程序與接種方法。
1 不按免疫程序進行接種
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手段,而良好的免疫程序是有效防止該病發生的關鍵。筆者發現發生兔病毒性出血癥病例的養殖戶在免疫接種時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1.1 免疫接種過晚
有的養殖戶認為只要種兔免疫好了,不需要再對仔兔進行免疫,因此在繁殖前對母兔進行1~2次免疫接種,仔兔出生后直至3月齡仍未對仔兔進行免疫接種,致使兔群暴發該病。
繁殖前對母兔進行免疫接種,不僅可使母兔產生堅強的免疫力,而且哺乳仔兔可通過吮吸初乳獲得免疫球蛋白,使仔兔獲得被動免疫,這對保護新生仔兔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這種保護作用是有限的,大約僅能維持一個月左右。當保護期過后,如不及時進行疫苗接種,遇RHD到病毒侵染時,便會造成該病的暴發。
1.2 免疫接種過早
有的養殖戶認為免疫接種越早越好,在仔兔出生后一周內便接種疫苗,以后不再進行免疫。這種免疫接種很顯然忽略了母源抗體的影響。仔兔從母乳中獲得的母源抗體,在保護其不受相關病原侵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母源抗體會抑制新生仔兔合成重要的特異性抗體,從而影響疫苗預防效果。因此,對仔兔進行免疫接種,應在斷奶后進行,而不是越早越好。
1.3 接種量過小或過大
有的養殖戶為了減少疫苗費用開支,雖然進行了預防接種,但接種量過小;還有的養殖戶嫌一次次接種太麻煩,索性一次接種大劑量疫苗,其結果是,免疫后仍然發生了RHD疫情。
免疫接種時,抗原用量的多少對免疫效果影響很大,原因是機體免疫水平的高低,與接種抗原量有很大關系。疫苗如果接種抗原量過小,則刺激機體產生的抗體量就少,持續的時間短,免疫效果不佳;反之,如果接種量過大,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則會抑制機體抗體的形成,出現免疫麻痹,免疫效果也不理想。
1.4 疫苗接種方法不當
有些養殖戶接種疫苗時圖方便省事,把要求頸部皮下接種的疫苗進行飲水或其他途徑接種,結果是沒有達到應有的免疫效果。
免疫接種時,同樣的抗原由于進入機體的途徑不同,其在機體內停留的時間及接觸的組織也不一樣,因而產生的抗體滴度也相差甚遠。該病免疫接種一般都是采用皮下接種,既可持續刺激機體產生足量抗體,又不至于引起明顯的副作用;而當采用飲水免疫使疫苗通過刺激消化道黏膜作用于機體時,僅能使黏膜下的淋巴組織產生很少量的抗體,故而不能有效地防止該病的發生。
2 疫苗質量不合格或保存不當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疫苗質量參差不齊,有的單位在生產疫苗時,不嚴格按照疫苗的生產規范去操作,如不檢測臟器病料中病毒的血凝效價,不檢測疫苗的免疫保護率,不監測接種疫苗后機體產生抗體的消長規律等;更有甚者,有些不具備疫苗生產資質的單位或個人也偷偷從事疫苗生產,這些疫苗的免疫程序很難確定,免疫效果當然也不理想。
另外,還有部分養殖戶雖然購買的是信譽好的生產廠家的疫苗,但由于受條件所限沒有按要求溫度(4℃~8℃)進行貯存,這樣保存的疫苗雖然沒過保質期,但已失效或效力不夠,致使疫苗接種后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3 接種時不考慮家兔的體質狀況
部分養殖戶是按照正規疫苗標簽上說明的免疫程序進行預防接種的,但在接種時沒有考慮家兔的體質狀況,因而影響了防疫效果。
家兔的營養及體質狀況對免疫效果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一般體格健壯和飼養管理條件良好的家兔,接種疫苗后可產生堅強的免疫力;而體質弱、有慢性病或飼養管理不當的家兔,接種疫苗后機體產生的免疫效果就差一些,原因是家兔如果營養不良,往往會降低抗體的產生和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因此,平時應加強家兔的飼養管理,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4 聯合疫苗的使用
部分養殖戶在預防RHD及其他傳染病時,按正規疫苗標簽上的說明接種了二聯或三聯苗,但在保護期內仍發生了RHD。
預防接種時使用聯合疫苗,可一針防二病或三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面,聯合疫苗要比單苗差一些。
綜合以上免疫失敗的原因,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規范,一是要加強家兔的飼養管理,家兔防疫應在正常的飼養管理條件下進行,盡量避免轉窩、更換飼料、氣候突變等應激因素的影響;二是要選用質量穩定的兔病毒性出血癥臟器組織滅活疫苗足量接種;三是在具備從業資格的獸醫指導下選用合適的免疫程序與接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