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黃鱔無公害養殖病害防治

   日期:2016-03-22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12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目前對于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防治及水產動物的無公害養殖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病害防治的發展趨勢是從以化學藥物防治為主,向以生物制劑和免疫方法,提高養殖對象的免疫機能,選育抗病品種,采用生態防治病害等進行綜合防治為主,使產品成為綠色產品。 

    黃鱔屬于淡水經濟魚類,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且具有藥用保健功能,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的美味佳肴和滋補保健食品,在國內外市場上十分暢銷。人工養殖黃鱔具有占地面積少、管理方便、成本底、經濟效益顯著等眾多優點,日益受到生產者的青睞。但隨著其集約化的發展,鱔病也越來越多,為此,本文就結合無公害養殖對黃鱔的病害防治做一介紹,以供廣大黃鱔養殖戶參考。 

    1 病害預防 

    進行黃鱔無公害養殖,首先應注意其抗病免疫能力或保護其自身固有的抗病免疫性能,影響黃鱔非特異性免疫力的身體防御功能因素主要有鱗片、皮膚等表面屏障以及黏液與吞噬細胞組成的第二道防線。鱗、皮膚及黏液是魚體抵抗病原體及寄生生物感染侵襲的重要屏障。因此,保護魚體不受損傷,避免敵害致傷,病原就無法侵入,如赤皮病、打印病和水霉病就不會發生。養殖水體中化學物質濃度太高,會促使黃鱔分泌大量黏液,黏液過量分泌就起不到保護魚體的作用,不能抵御病原菌侵入。 

    黃鱔在發病初期從群體上難以察覺,所以只有預先做好預防工作,才能避免重大的經濟損失。病害預防必須貫穿整個養殖工作,這里我主要講述在苗種選擇和生態防病兩方面的工作。 

    1.1 苗種選擇 

    苗種選擇是整個養殖的關鍵步驟,在黃鱔的苗種選擇方面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帶傷有病黃鱔,體表有傷痕、血斑,鰓頸部紅腫等,往往是由捕捉不當、暫養不當所致,一般應留用籠捕黃鱔進行養殖。⑨具不正常狀態的鱔種不宜養殖。在黃鱔尾部發紫、黏液缺少或無黏液,這是水霉病感染的癥狀;鱔體有明顯紅色凹斑,大小如黃豆,這是感染腐皮病癥狀;黃鱔頭大頸細,體質瘦弱,嚴重時呈卷曲狀,這是患毛細線蟲病癥狀,極易傳染。③長期高密度集養、運輸、暫養后往往由于水少黏液多,溫度升高而導致黃鱔患"發燒"病,這類黃鱔人工養殖過程往往陸續死亡,很難治愈。④受藥物中毒的黃鱔,例如被農藥毒害,外表尚難辨識,但往往30h左右(隨溫度高低而不同)后體色變灰、腹朝上等,不宜養殖。⑤在較深水中"打樁"的黃鱔往往比在水底安靜臥伏的黃鱔體質差,較易死亡,不宜養殖。 

    1.2 生態防病 

    鱔病預防應以生態預防為主。生態預防主要措施有①保持良好的空間環境,養殖場建造合理,滿足黃鱔的喜暗、喜靜、喜溫暖的生態習性要求。②加強水質、水溫管理,保持水質、底質良好,勿使換水溫差過大,防止水溫過高。③在養殖場中種植挺水植物或鳳眼蓮、喜旱蓮子草等漂浮性植物,在池邊種植一些攀緣性植物。④在黃鱔池中放養少量泥鰍以活躍水體,每池放入數只蟾蜍,以其分泌物預防鱔病。⑤應用有益微生物制劑改良水質維持微生物平衡,抑制有害微生物繁衍。⑥病鱔要及時隔離處理。 

    另外,在無公害黃鱔養殖中,為了保持養殖環境和養殖對象體內、外生態平衡,抑制或消除敵害生物侵襲、感染,除盡量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劑,進行生物防治,創造良好生態環境之外,正確合理有限制地使用消毒、抗菌藥物也是必要的,但必須注意使用這些藥物的品種、使用劑量和使用時間,例如:絕不能使用已禁用的藥物,不能超量使用,并注意無公害要求禁用期和休藥期等。要是超量使用,不僅達不到防治病害的目的,而且會造成藥害死亡,這種死亡有時在短期內大量發生,有時則在養殖過程中持續性陸續發生,損失相當嚴重。 

    2 疾病治療 

    2.1 赤皮病 

    2.1.1 病原體細菌感染。 

    2.1.2 癥狀 由于黃鱔皮膚在捕撈或運輸時受傷,使細菌侵入皮膚所引起的疾病。病鱔體表局部出血、發炎,皮膚脫落,尤其在腹部和兩側最為明顯,呈塊狀。有時黃鱔上下頜及鰓蓋也充血發炎。在病處常繼發水霉菌感染。病鱔身體瘦弱,春末、夏初較常流行。 

    2.1.3 防治方法 ①捕撈及運輸時小心操作,避免鱔體受傷;②放養前用5~20mg/L漂白粉洗鱔體約半個小時;③發病季節用漂白粉掛簍進行預防。漂白粉用量一般為每0.4g/L。④用1.0~1.2mg/L漂白粉全池潑灑,用2~4mg/L五倍子全池潑灑,連續3d;⑤每平方米用明礬0.05g潑灑,2d后再用生石灰按 25g/立方米化水潑灑。 

    2.2 腸炎病 

    2.2.1 病原體細菌感染。 

    2.2.2 癥狀 病鱔離群獨游,游動緩慢,鱔體發黑,頭部尤為明顯,腹部出現紅斑,食欲減退。剖開腸管可見腸管局部充血發炎,腸內沒有食物,腸內黏液較多。該病傳染性強,病程較短,死亡率高。水溫25~30%時是該病的適宜流行溫度。 

    2.2.3 防治方法 ①加強飼養管理,不投喂腐爛變質飼料,及時消除殘餌,防止水質惡化;②發病季節每100g黃鱔每d用大蒜30g拌飼投喂,連續3~5d;③治療主要采用內服與外用藥物相結合進行。外用藥常用1×10×E-6~2×10×E-6濃度漂白粉或10×10×E-6濃度生石灰或0.2×10×E-6~0.3×10×E-6禽用紅霉素遍灑全池。 

    2.3 花斑病 

    2.3.1 病原體 細菌感染。 

    2.3.2 癥狀 病鱔背部出現蠶豆大小黃色圓形斑塊,嚴重時死亡。該病再6~8月份流行,7月中旬達到高峰。 

    2.3.3 防治方法 ①用0.4mg/L三氯異氰脲酸全池潑灑;②發病池用去皮蟾蜍,用繩系好后在池內往返拖數遍,有一定療效。 

    2.4 打印病 

    2.4.1 病原體 點狀氣單孢菌點狀亞種。 

    2.4.2 癥狀 患病部位先出現圓形或橢圓形壞死和糜爛,露出白色真皮,皮膚充血發炎,出現紅斑,形成明顯的輪廓。病鱔游動緩慢,頭常伸出水面。該病終年可見,尤以4~9月份多發。 

    2.4.3 防治方法 ①外用藥同赤皮病;②內服藥以每100kg黃鱔用2g磺胺間甲氧嘧啶拌飼料投喂,連續5~7d。 

    2.5 出血病 

    2.5.1 病原體 嗜水氣單孢菌。 

    2.5.2 癥狀 病鱔體表呈點狀或斑塊狀彌漫狀出血,以腹部最明顯,其次是身體兩側,體表無潰瘍,身體失去彈性,呈僵硬。病鱔喉、口腔充血并伴有血水流出。腹腔具血水,肝臟腫大色淡,有的具有血斑。肝、腎出血以肝損壞尤為嚴重。腸道發炎充血,無食物,內含黃色黏液,肛門紅腫。該病發病快,嚴重時死亡率達90%以上。流行季節為4~10月份,6~9月份高峰期。 

    2.5.3 防治方法 ①用0.4~0.5mg/L三氯異氰脲酸全池潑灑;②用10mg/L的二氧化氯侵浴病鱔5~10分鐘,每100kg黃鱔用2.5g氟哌酸拌飼投喂,連續5d,第1d藥量加倍。 

    2.6 細菌性爛尾病 

    2.6.1 病原體 產氣單孢菌。 

    2.6.2 癥狀 被感染的尾柄充血發炎,直至肌肉壞死糜爛。病鱔反應遲鈍,頭常常伸出水面,嚴重時尾部爛掉,尾椎骨外露,喪失活動能力而死亡。 

    2.6.3 防治方法 ①用10mg/L的二氧化氯藥浴病鱔5~10min;②每100kg黃鱔用5g土霉素拌飼料投喂5~7d。 

    2.7 水霉病 

    2.7.1病原體水霉菌。 

    2.7.2 癥狀 初期病鱔癥狀不明顯,數日后病鱔體表的病灶部位長出棉絮裝的菌絲,且在患處肌肉腐爛。魚卵及幼苗均可能感染這類病。凡是受傷的卵、幼魚、成魚易患此病。 

    2.7.3 防治方法 ①魚池用生石灰清塘,用量為每立方米水體100~150g,溶水后全池潑灑;②用3%~5%的食鹽水浸泡病鱔5min;③用0.04%的食鹽水和 0.04%的蘇打水全池潑灑。 

    2.8 棘頭蟲病 

    2.8.1病原體 隱藏棘衣蟲。 

    2.8.2 癥狀 棘頭蟲蟲體較大,呈乳白色,主要寄生在病鱔近胃的腸壁上,以帶鉤的吻鉆進腸黏膜內,吸收寄生營養,常引起病鱔腸壁、腸道充血發炎,魚體消瘦。大量寄生時,會引起腸道堵塞,嚴重時造成腸穿孔,或腸管倍堵塞,鱔體消瘦,有時引起貧血,病鱔死亡。該病終年可發生,無明顯季節性,各年齡組黃鱔均可感染,感染率達60%~100%。 

    2.8.3 防治方法 ①用晶體敵百蟲0.7mg/L水體潑灑,殺滅中間宿主劍水蚤,同時用晶體敵百蟲按魚體重量0.1g/L拌餌投喂,連喂6~7d;②每100 kg黃鱔用0.2~0.3g左旋咪唑或甲基咪唑和2g大蒜素粉或磺胺嘧啶拌飼投喂,連喂3d。 

    2.9 毛細線蟲病 

    2.9.1 病原體 毛細線蟲,蟲體細小如纖維狀,以頭部鉆入鱔腸壁黏膜層,吸取鱔體營養,破壞組織,引起腸道發炎。 

    2.9.2 癥狀 病鱔腸壁充血發炎,離群分散,極度消瘦,繼而死亡。在蟲體少量寄生時,沒有明顯癥狀;當蟲體大量寄生時,病鱔身體呈卷龍狀運動,頭部顫抖,消瘦直至死亡。該病主要危害當年鱔種,大量寄生引起幼體死亡。 

    2.9.3 防治方法 ①用20×10×E-6~25×10×E-6濃度生石灰清塘消毒以殺死蟲卵及帶病者;②每千克黃鱔用90%的晶體敵百蟲0.1g,拌入飼料種投喂,連續投喂5~6d。 

    2.10 中華頸蛭病 

    2.10.1 病原體 中華頸蛭俗稱螞蟥。 

    2.10.2 癥狀 中華頸蛭以其吸盤吸附于幼鱔和成鱔的體表任何部位,單主要吸附于鰓孔處和體側、頭部,吸取寄主血液,其致病死亡率為100%。 

    2.10.3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能有效殺死蛭類;②用10mg/L晶體敵百蟲或5mg/l高錳酸鉀溶液潑灑;③用3%食鹽水浸洗病鱔5~10min; 

    2.11 發燒病 

    2.11.1 癥狀 此病重要是由于放養密度過大,黃鱔體表分泌黏液過多,致使水中微生物加速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放出熱量,使黃鱔因缺氧而焦躁不安,互相纏繞,造成大量死亡。 

    2.11.2 防治方法 ①放養密度藥適當,夏季藥及時換注新水或在池中種植部分水生植物,以降低水溫,保持水質清新;②在池中放入少量泥鰍(500~ 1000g)用以攝取殘餌,同時泥鰍上下游動能減少鱔魚相互纏繞;③用0.7×10×E-6濃度的硫酸銅溶液全池潑灑。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