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被譽為“真菌皇后”,永康市食用菌研究所李汝芳首創的毛芋田套種竹蓀高效復種技術使毛芋和竹蓀雙豐收,1畝土地最高創收2萬元,僅竹蓀一項就創收入1.8萬元。筆者特將李汝芳整理的整套生產技術要點摘錄如下:
竹蓀習性:喜溫、喜濕、喜陰、好氣,又怕高溫、怕水漬、怕強光照。它屬腐生菌,靠分解竹屑、木屑、甘蔗渣、玉米稈、稻草等培養料的纖維素及其他物質并吸收其營養質生長。
地塊選擇:選擇灌溉便利的農田為宜,栽培場地最好是土質疏松,含腐殖質,偏酸性的砂質壤土。
栽培前準備:備足竹屑、闊葉樹木屑、甘蔗渣、稻草等培養料。田塊做畦時,要施足基肥(因為種上竹蓀后就會給施肥帶來諸多不便),播種好毛芋后,小心在畦面上均勻鋪撒經發酵的上述培養料,每平方米撒培養料10公斤左右,并壓實。
播種:播種時間一般選擇在2月底3月初,與種毛芋同步。菌種點播與撒播均可,點播時把菌料掰成小塊,點播間隔密度在15厘米左右,培養料表面覆土5厘米,若土干應噴少量水。
發菌管理:播種后5天至15天,菌絲向培養料纖維表層、填料的四周及內部縱深擴展吸收養分。管理上主要是控制好栽培濕度,保持覆土層不干不濕,不要隨意翻動以免損傷菌絲。4月至5月中旬是竹蓀菌絲生長期,關鍵是保濕保溫。竹蓀菌絲生長最適溫度是20℃至28℃。20℃以下可蓋地膜保溫,低溫多雨天氣要排水通氣;連晴數天,畦內濕度下降到60%以下時,要適當對畦面噴水。培養期內可以向菌床四周的地面上撒石灰粉或噴殺菌劑藥液在遮蓋物上,防止霉菌交叉感染。
出菇管理:菌絲上面后,再經過15天至20天時間,就開始進入原基期。在此期間管理主要是保持菇床適宜的含水量(土濕),控制好光照,濕度保持在90%。再經過10天至15天就逐漸進入生殖生長時期,即菌蛋期,幼蕾和下部菌索同時增大成為菌蛋。在此期間對濕度要求更高,既要經常噴水保濕,又不能積水。在播種后60天至90天左右,子實體形成,進入出菇期,濕度保持在90%至95%,溫度控制在20℃至30℃竹蓀出菇最好。在出菇階段噴水時間應安排在早上7時以前,7時以后開始出菇,不能噴水。
竹蓀噴水要求“四看”:即一看遮蓋物,竹葉或稻草變干時,就要噴水;二看覆土,覆土發白,要多噴、勤噴;三看菌蕾,菌蕾小,輕噴、霧噴,菌蕾大多噴、重噴;四看天氣,晴天蒸發量大,多噴,陰雨天不噴。這樣才確保長好蕾,出好菇,菇形美。
7、8月份天旱,每隔5至7天要灌跑馬水一次,讓水淹至料底為宜,達到增加土壤濕度降低溫度的目的。
畦床除草:可用“一顆星”除草劑除草,但不能用人工拔除雜草,防止菌絲因表土松動,而破壞菌絲正常生長。
病蟲害防治:竹蓀的主要病害有青霉、綠霉、毛霉、曲霉病等。主要蟲害有白蟻、螨蟲、鼠害等。防治辦法:霉菌及雜菌防治用食用菌殺菌劑,在菌蕾及子實體生長時期忌用藥物防治,如發現雜菌孢子(有顏色)產生,可用碳銨或石灰進行覆蓋消毒,抑制雜菌的蔓延;螨蟲用食用菌專用殺螨劑或食用菌特效殺蟲劑。
及時采收:竹蓀成熟當天開傘裙多在上午8時至11時左右,應及時采收,不能過夜。采收時摘去菌蓋,除去菌托,放置于籮筐。待1個小時菌裙全部脫下后,即可以脫水、烘干。
采后管理:第一茬菇采收后適當增施肥料,促進下一茬菇蕾形成。
烘干加工:竹蓀一般采用機械脫水烘干法,這樣干品色澤白,朵形疏松不收縮,商品價值高,符合出口要求。
竹蓀習性:喜溫、喜濕、喜陰、好氣,又怕高溫、怕水漬、怕強光照。它屬腐生菌,靠分解竹屑、木屑、甘蔗渣、玉米稈、稻草等培養料的纖維素及其他物質并吸收其營養質生長。
地塊選擇:選擇灌溉便利的農田為宜,栽培場地最好是土質疏松,含腐殖質,偏酸性的砂質壤土。
栽培前準備:備足竹屑、闊葉樹木屑、甘蔗渣、稻草等培養料。田塊做畦時,要施足基肥(因為種上竹蓀后就會給施肥帶來諸多不便),播種好毛芋后,小心在畦面上均勻鋪撒經發酵的上述培養料,每平方米撒培養料10公斤左右,并壓實。
播種:播種時間一般選擇在2月底3月初,與種毛芋同步。菌種點播與撒播均可,點播時把菌料掰成小塊,點播間隔密度在15厘米左右,培養料表面覆土5厘米,若土干應噴少量水。
發菌管理:播種后5天至15天,菌絲向培養料纖維表層、填料的四周及內部縱深擴展吸收養分。管理上主要是控制好栽培濕度,保持覆土層不干不濕,不要隨意翻動以免損傷菌絲。4月至5月中旬是竹蓀菌絲生長期,關鍵是保濕保溫。竹蓀菌絲生長最適溫度是20℃至28℃。20℃以下可蓋地膜保溫,低溫多雨天氣要排水通氣;連晴數天,畦內濕度下降到60%以下時,要適當對畦面噴水。培養期內可以向菌床四周的地面上撒石灰粉或噴殺菌劑藥液在遮蓋物上,防止霉菌交叉感染。
出菇管理:菌絲上面后,再經過15天至20天時間,就開始進入原基期。在此期間管理主要是保持菇床適宜的含水量(土濕),控制好光照,濕度保持在90%。再經過10天至15天就逐漸進入生殖生長時期,即菌蛋期,幼蕾和下部菌索同時增大成為菌蛋。在此期間對濕度要求更高,既要經常噴水保濕,又不能積水。在播種后60天至90天左右,子實體形成,進入出菇期,濕度保持在90%至95%,溫度控制在20℃至30℃竹蓀出菇最好。在出菇階段噴水時間應安排在早上7時以前,7時以后開始出菇,不能噴水。
竹蓀噴水要求“四看”:即一看遮蓋物,竹葉或稻草變干時,就要噴水;二看覆土,覆土發白,要多噴、勤噴;三看菌蕾,菌蕾小,輕噴、霧噴,菌蕾大多噴、重噴;四看天氣,晴天蒸發量大,多噴,陰雨天不噴。這樣才確保長好蕾,出好菇,菇形美。
7、8月份天旱,每隔5至7天要灌跑馬水一次,讓水淹至料底為宜,達到增加土壤濕度降低溫度的目的。
畦床除草:可用“一顆星”除草劑除草,但不能用人工拔除雜草,防止菌絲因表土松動,而破壞菌絲正常生長。
病蟲害防治:竹蓀的主要病害有青霉、綠霉、毛霉、曲霉病等。主要蟲害有白蟻、螨蟲、鼠害等。防治辦法:霉菌及雜菌防治用食用菌殺菌劑,在菌蕾及子實體生長時期忌用藥物防治,如發現雜菌孢子(有顏色)產生,可用碳銨或石灰進行覆蓋消毒,抑制雜菌的蔓延;螨蟲用食用菌專用殺螨劑或食用菌特效殺蟲劑。
及時采收:竹蓀成熟當天開傘裙多在上午8時至11時左右,應及時采收,不能過夜。采收時摘去菌蓋,除去菌托,放置于籮筐。待1個小時菌裙全部脫下后,即可以脫水、烘干。
采后管理:第一茬菇采收后適當增施肥料,促進下一茬菇蕾形成。
烘干加工:竹蓀一般采用機械脫水烘干法,這樣干品色澤白,朵形疏松不收縮,商品價值高,符合出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