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一種以口腔粘膜水皰性炎癥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病原是一種病毒。
1.流行特點主要侵害1~3月齡的幼兔,尤以斷奶后1~2周兔最為常見,成年兔很少發生。本病多發于春、秋二季。病兔是主要的傳染源。本病主要經消化道感染,常因飼養管理不良、喂食霉爛飼料及口腔損傷而誘發。本病死亡率較高,可達50%以上,但不感染其它畜、禽。
2.癥狀本病潛伏期3~4天,發病初期唇和口腔粘膜潮紅、充血。繼而出現粟粒至黃豆大小不等的水皰,部分外生殖器也有。水皰破潰后形成潰瘍,易引起繼發感染,伴有惡臭。口腔中流出多量液體,唇下、頜下、頸部、胸部及前爪兔毛潮濕、結塊。下頜等局部皮膚潮濕、發紅、毛易脫落。患兔精神沉郁。因口腔炎癥,吃草料時疼痛,多數減食或停食,常并發消化不良和腹瀉,表現消瘦。常于病后2~10天死亡。
3.病理變化舌、唇、口腔粘膜發炎,局部有糜爛、潰瘍。唾液腺紅腫。胃內有較多的粘稠液體,腸粘膜有卡他性炎癥。
4.防治目前對本病尚無特效防治方法。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禁喂霉變粗糙干草,多喂青綠飼料。發病時,及時隔離病兔,加強消毒,防止蔓延;給病兔喂以柔軟易消化的飼料;用0.1%高錳酸鉀溶液、2%明礬水、2%硼酸溶液或1%鹽水清洗口腔并涂碘甘油,每兔用病毒靈1片、復合維生素B1片研末加水喂服。一日2次,連用數日。并用抗菌藥物防止繼發感染。
1.流行特點主要侵害1~3月齡的幼兔,尤以斷奶后1~2周兔最為常見,成年兔很少發生。本病多發于春、秋二季。病兔是主要的傳染源。本病主要經消化道感染,常因飼養管理不良、喂食霉爛飼料及口腔損傷而誘發。本病死亡率較高,可達50%以上,但不感染其它畜、禽。
2.癥狀本病潛伏期3~4天,發病初期唇和口腔粘膜潮紅、充血。繼而出現粟粒至黃豆大小不等的水皰,部分外生殖器也有。水皰破潰后形成潰瘍,易引起繼發感染,伴有惡臭。口腔中流出多量液體,唇下、頜下、頸部、胸部及前爪兔毛潮濕、結塊。下頜等局部皮膚潮濕、發紅、毛易脫落。患兔精神沉郁。因口腔炎癥,吃草料時疼痛,多數減食或停食,常并發消化不良和腹瀉,表現消瘦。常于病后2~10天死亡。
3.病理變化舌、唇、口腔粘膜發炎,局部有糜爛、潰瘍。唾液腺紅腫。胃內有較多的粘稠液體,腸粘膜有卡他性炎癥。
4.防治目前對本病尚無特效防治方法。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禁喂霉變粗糙干草,多喂青綠飼料。發病時,及時隔離病兔,加強消毒,防止蔓延;給病兔喂以柔軟易消化的飼料;用0.1%高錳酸鉀溶液、2%明礬水、2%硼酸溶液或1%鹽水清洗口腔并涂碘甘油,每兔用病毒靈1片、復合維生素B1片研末加水喂服。一日2次,連用數日。并用抗菌藥物防止繼發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