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推廣人員應了解掌握免耕播種機的使用方法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新理論和新知識,免耕播種機也是隨著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機具,有些免耕播種機生產企業的技術服務人員,尤其是后發展起來的企業的人員,對免耕播種機的使用特性也不十分了解。項目縣的一線推廣技術人員,對培訓農民正確使用免耕播種機尤為重要,他們不僅應了解和掌握保護性耕作技術,了解掌握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理論、作用、技術路線和技術要點,還要掌握免耕播種機的正確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了這些知識,才能較好地向農民宣傳,較好地指導機手作業。因此,加強對推廣人員的培訓和提高推廣人員學習的自覺性,是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前提。
(二)應選擇熟練機手為突破口
免耕播種機的最終使用者是機手,機手的水平對免耕播種機的使用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經驗的、熟練的機手不僅熟悉當地種植農藝對作業的要求,還能及時掌握所用機具的特點和使用注意事項,在作業時,他們可以根據土壤的墑情,調節適宜的播種深度;可以根據機具對秸稈和地表的處理能力,控制合理的行進速度,確保播種效果,能起到較好的帶動和示范作用。
(三)把握合理播深
普通播種機播種時地表條件較好,播深相對容易控制,而免耕播種機的播種條件極差,不僅地表堅硬,入土難,表面還有秸稈,易壅堵,播種深度不易把握。另外,帶狀旋播機播種后形成的壟埂上的土很容易向壟溝滑落,尤其是在出苗前澆水或遇到下雨,壟埂上的土更容易向壟溝滑落。因此,把握好適當的播深尤為重要。去年在對一個農機生產企業的帶狀旋耕免耕播種機的播種質量進行調研時,發現該企業生產的機具免耕播種的小麥,稀疏而瘦弱,明顯感到出苗不全。當扒開土層檢查播種深度時,發現小麥的播種深度在9~11公分之間,有的苗根莖干枯、發黃,有病態感,土層中還有未能出土但已枯萎的幼苗。這就是播種深度過深造成的。在播種前,一定要把播深調好。
(四)和當地的技術條件相結合
自保護性耕作項目實施以來,科研院所和生產企業,一直在致力于完善和改進免耕播種機的質量和功能,試圖將免耕播種機設計制造成能夠適用于各種作業條件下的萬能機具。然而,我國的作業條件太復雜了,尤其是在一年兩熟地區玉米收獲后播種小麥時,小麥的播種行距小而玉米的秸稈量大這對矛盾,制約了小麥免耕播種機的使用效果,因此,在設計保護性耕作技術路線時,應結合我國目前免耕播種機的質量和技術水平,適當加入一定的輔助工序,則能大大提高免耕播種機的作業效果,以更有效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比如說,在秸稈量大時,進行1~2遍的秸稈還田作業后,進行免耕播種作業的效果就理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