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砧木與接穗品種的選擇
砧木與接穗的選擇,必須兼顧砧木的抗病性、接穗的優良性及兩者之間親和力與生長速度同步等條件。
1.1砧木:1砧木:可選用赤茄和野生茄科植物。但根據我們實驗觀察,通過雜交培育的抗病品種,其對番茄的青枯病的水平抗性更強,生長勢也由于一般的砧木材料。目前課題組推廣的“砧木一號”“砧木二號”可以作為嫁接砧木的首選品種。
1.2接穗:接穗應根據栽培條件和市場需求,選用生產適應性較強的主栽品種,近幾年,從國外引進的“石頭番茄”“百利番茄”和“以色列189番茄”等品種逐步取代了使用多年的“紅寶石”等品種,采用嫁接栽培,使這些品種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
2、播種育苗
2.1種子處理:選購種子籽粒飽滿,發芽率高的種子,浸種吸脹后(冬春4—5小時,夏秋2—3小時),再用75%百菌清800倍液浸泡10—15分鐘消毒,洗凈后于25—30℃下催芽。
2.2播種育苗方法:
嫁接番茄育苗應比正常育苗提前7—10天,以利及時定植。
①砧木育苗:采用營養杯育苗或苗床假植育苗。即砧木種子出苗后,當幼苗生長至1—2片真葉時,選擇晴好天氣將幼苗移植到8X8cm或10x10cm營養杯中,或按15X10cm厘米移栽到育苗床。要加強肥水管理,培育節間中等,主莖較粗的無病壯苗。
②接穗育苗:根據氣候條件不同,適當比砧木晚播5—7天,或者在砧木苗一片真葉時播種,接穗應適當稀播,不再進行移苗假植,冬季用此法育衍應同時播種。若采取同一方式(營養杯或假植等)育苗,砧木、接穗可同時播種。
3、嫁接
番茄嫁接方法主要有劈接、插接和靠接,生產應用中,靠接雖易于成活,但操作較復雜,共砧時砧木、接穗又易混淆。插接因接穗小,易失水,且按活后生長緩慢。劈接采用大苗齡嫁接,嫁接夾固定,易于操作,成活率高,恢復生長快,適合生產應用,對農民稍加培訓、指導,接活率90%以上,每人每天町嫁接600—800株。
嫁接應選擇在氣溫20—28℃的晴天或陰間多云的無風天氣進行,干熱、連陰雨天和刮風天不宜嫁接。晴天應在避光條件下作業。
3.1嫁接用工具:刀片,嫁接夾,接穗盤,紗(棉)布,弓條,農用塑料膜,遮光網等。
3.2劈接方法:①在砧木5—6片真葉時嫁接。將砧木苗提前2—3天噴灑高效農藥滅菌,并提前半天淋足水,撥除病苗、弱苗及雜草。②于嫁接時,將砧木在保留基部2—3片真葉處切斷,并在橫莖中央垂直縱切2—2.5cm切口,然后,將接穗保留頂部2—3片真葉,相反方向各斜削一刀,小心插入砧木切口,對齊后用嫁接夾夾住固定。
3.3多芽嫁接法:用上述方法完成接穗主芽嫁接后,再向下切取1—2段帶有一片真葉、長約5cm的接穗嫩莖進行嫁接,接活后萌生腋芽成結果主桿。也可待接穗腋芽生長至2—3片真葉后再切取嫁接,此法砧木要分兩批播種,一般要間隔12—15天。還可以在接穗生長至3—4片真葉時摘心,全部用腋芽嫁接。
4、嫁接苗的管理:
嫁接苗成活率高低,除了秧苗質量和嫁接操作質量外,更重要的是接后管理。要隨接隨在小拱棚上蓋膜和遮光網,保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棚內溫度超過30℃、相對濕度大于95%時(小拱棚膜有水滴),應適當通風,每次通風時間不宜過長,隨著接后天數增加,通風時間相應增長,3—5天后,可透散射光。
接后5—7天,視天氣及接口愈合情況,可取除嫁接夾,同時降低遮光率,逐步過渡到完全撤去棚膜和遮光網,約10天后進行正常育苗管理,并及時摘除砧木腋芽,拔除未接活苗和感病苗。
5、嫁接苗定植及田間管理
嫁接苗定植時,應選擇接口愈合完好,生長正常的健壯苗,栽種時接口應距離地面10cm以上,后期如果培土也應該防止掩埋接口,避免接穗重新發根入土,降低防病效果。嫁接番茄主要預防青枯病、枯萎病等土傳病害,對晚疫病、灰霉病、綿疫病、病毒病等主要依靠空氣和昆蟲傳播的病害,仍然應當按常規栽培措施及時防治。尤其是葉部病害等要及時防治,以利保持較高的葉面積指數,提高光合生產效率,滿足植株地上地下部分對養分的需求,提高植株綜合抗逆性和產量。
要注意加強肥水管理:當結果過多,光照不足,容易導致植株早衰和抗性下降情況下,還應及時進行疏花疏果,保持適當的根冠比例。采用嫁接栽培,仍應重視輪作換茬、清理田園以減少病蟲越冬基數等綜合防治措施的應用,要特別注意防治潰瘍病等毀滅性病害的漫延。
項151簡介
番茄是內銷和出口創匯的主要蔬菜之一,國內種植面積僅次于大白菜、蘿卜、黃瓜,位居第四,番茄青枯病因種植面積擴大和連作等原因迅速漫延,成為番茄的毀滅性病害,防治十分困難。1997年7月,桂林市科委下達廠本課題,旨在利用抗性材料作砧木,對市場上暢銷的優質品種進行嫁接育苗栽培,實現抗病、高效、無公害之目的。經多年的努力,到2004年已獲得完整的技術成果:
1、成功選育出“砧卞一號”等砧木品種,突破了國內長期偏重于利用茄科植物種間抗病害差異,篩選番茄砧木材料的研究方法,經廣西及湖南、貴州、福建、云南等省計六萬余畝次應用,青枯病發病率由30%一100%減少到0—3%,成為國內第一個大范圍大面積應用的優良茄砧木品種。
2、在國內率先發明和推廣了“劈接+多芽嫁接”增倍嫁接育苗法,接穗種子育苗利用率提高了2—4倍,促進了國內外優良番茄品種的選育推廣,直接為菜農減少種子支出每畝350元以上。
3、研究總結出一套完整的,適用于我國南方番茄反季栽培的嫁接育苗和大田管理技術,突破了亞熱帶地區春夏高溫高濕和夏秋高濕干燥條件下,農民應用番茄嫁接栽培技術難度大,成苗率低的難點,經過培訓、指導,農民每人每天平均可嫁接600—800株。成活率達90%以上。
4、采用有償與無償技術服務的多種推廣“方法,在國內率先使番茄嫁接栽培技術跨省大面積應用。2000 2004年已統計應用60522畝次,農民新增效益31961.7萬元,其中2004年采用“砧木一號”嫁接栽培進口優良品種20580畝,占累計推廣‘面積的34%。當年新增效益16885萬元,平均每畝8204.6元。
常規栽培下,化學農藥防治青枯病,效果甚微;三年以上與非茄科作物輪作,效果也不理想,而且制約了番茄這一優勢產業在許多地區的發展。應用該技術成果,每畝每年少施農藥2—3公斤,畝節支80元以上,輪作年限放寬,為番茄規?;?,基地化和無公害生產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
砧木與接穗的選擇,必須兼顧砧木的抗病性、接穗的優良性及兩者之間親和力與生長速度同步等條件。
1.1砧木:1砧木:可選用赤茄和野生茄科植物。但根據我們實驗觀察,通過雜交培育的抗病品種,其對番茄的青枯病的水平抗性更強,生長勢也由于一般的砧木材料。目前課題組推廣的“砧木一號”“砧木二號”可以作為嫁接砧木的首選品種。
1.2接穗:接穗應根據栽培條件和市場需求,選用生產適應性較強的主栽品種,近幾年,從國外引進的“石頭番茄”“百利番茄”和“以色列189番茄”等品種逐步取代了使用多年的“紅寶石”等品種,采用嫁接栽培,使這些品種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
2、播種育苗
2.1種子處理:選購種子籽粒飽滿,發芽率高的種子,浸種吸脹后(冬春4—5小時,夏秋2—3小時),再用75%百菌清800倍液浸泡10—15分鐘消毒,洗凈后于25—30℃下催芽。
2.2播種育苗方法:
嫁接番茄育苗應比正常育苗提前7—10天,以利及時定植。
①砧木育苗:采用營養杯育苗或苗床假植育苗。即砧木種子出苗后,當幼苗生長至1—2片真葉時,選擇晴好天氣將幼苗移植到8X8cm或10x10cm營養杯中,或按15X10cm厘米移栽到育苗床。要加強肥水管理,培育節間中等,主莖較粗的無病壯苗。
②接穗育苗:根據氣候條件不同,適當比砧木晚播5—7天,或者在砧木苗一片真葉時播種,接穗應適當稀播,不再進行移苗假植,冬季用此法育衍應同時播種。若采取同一方式(營養杯或假植等)育苗,砧木、接穗可同時播種。
3、嫁接
番茄嫁接方法主要有劈接、插接和靠接,生產應用中,靠接雖易于成活,但操作較復雜,共砧時砧木、接穗又易混淆。插接因接穗小,易失水,且按活后生長緩慢。劈接采用大苗齡嫁接,嫁接夾固定,易于操作,成活率高,恢復生長快,適合生產應用,對農民稍加培訓、指導,接活率90%以上,每人每天町嫁接600—800株。
嫁接應選擇在氣溫20—28℃的晴天或陰間多云的無風天氣進行,干熱、連陰雨天和刮風天不宜嫁接。晴天應在避光條件下作業。
3.1嫁接用工具:刀片,嫁接夾,接穗盤,紗(棉)布,弓條,農用塑料膜,遮光網等。
3.2劈接方法:①在砧木5—6片真葉時嫁接。將砧木苗提前2—3天噴灑高效農藥滅菌,并提前半天淋足水,撥除病苗、弱苗及雜草。②于嫁接時,將砧木在保留基部2—3片真葉處切斷,并在橫莖中央垂直縱切2—2.5cm切口,然后,將接穗保留頂部2—3片真葉,相反方向各斜削一刀,小心插入砧木切口,對齊后用嫁接夾夾住固定。
3.3多芽嫁接法:用上述方法完成接穗主芽嫁接后,再向下切取1—2段帶有一片真葉、長約5cm的接穗嫩莖進行嫁接,接活后萌生腋芽成結果主桿。也可待接穗腋芽生長至2—3片真葉后再切取嫁接,此法砧木要分兩批播種,一般要間隔12—15天。還可以在接穗生長至3—4片真葉時摘心,全部用腋芽嫁接。
4、嫁接苗的管理:
嫁接苗成活率高低,除了秧苗質量和嫁接操作質量外,更重要的是接后管理。要隨接隨在小拱棚上蓋膜和遮光網,保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棚內溫度超過30℃、相對濕度大于95%時(小拱棚膜有水滴),應適當通風,每次通風時間不宜過長,隨著接后天數增加,通風時間相應增長,3—5天后,可透散射光。
接后5—7天,視天氣及接口愈合情況,可取除嫁接夾,同時降低遮光率,逐步過渡到完全撤去棚膜和遮光網,約10天后進行正常育苗管理,并及時摘除砧木腋芽,拔除未接活苗和感病苗。
5、嫁接苗定植及田間管理
嫁接苗定植時,應選擇接口愈合完好,生長正常的健壯苗,栽種時接口應距離地面10cm以上,后期如果培土也應該防止掩埋接口,避免接穗重新發根入土,降低防病效果。嫁接番茄主要預防青枯病、枯萎病等土傳病害,對晚疫病、灰霉病、綿疫病、病毒病等主要依靠空氣和昆蟲傳播的病害,仍然應當按常規栽培措施及時防治。尤其是葉部病害等要及時防治,以利保持較高的葉面積指數,提高光合生產效率,滿足植株地上地下部分對養分的需求,提高植株綜合抗逆性和產量。
要注意加強肥水管理:當結果過多,光照不足,容易導致植株早衰和抗性下降情況下,還應及時進行疏花疏果,保持適當的根冠比例。采用嫁接栽培,仍應重視輪作換茬、清理田園以減少病蟲越冬基數等綜合防治措施的應用,要特別注意防治潰瘍病等毀滅性病害的漫延。
項151簡介
番茄是內銷和出口創匯的主要蔬菜之一,國內種植面積僅次于大白菜、蘿卜、黃瓜,位居第四,番茄青枯病因種植面積擴大和連作等原因迅速漫延,成為番茄的毀滅性病害,防治十分困難。1997年7月,桂林市科委下達廠本課題,旨在利用抗性材料作砧木,對市場上暢銷的優質品種進行嫁接育苗栽培,實現抗病、高效、無公害之目的。經多年的努力,到2004年已獲得完整的技術成果:
1、成功選育出“砧卞一號”等砧木品種,突破了國內長期偏重于利用茄科植物種間抗病害差異,篩選番茄砧木材料的研究方法,經廣西及湖南、貴州、福建、云南等省計六萬余畝次應用,青枯病發病率由30%一100%減少到0—3%,成為國內第一個大范圍大面積應用的優良茄砧木品種。
2、在國內率先發明和推廣了“劈接+多芽嫁接”增倍嫁接育苗法,接穗種子育苗利用率提高了2—4倍,促進了國內外優良番茄品種的選育推廣,直接為菜農減少種子支出每畝350元以上。
3、研究總結出一套完整的,適用于我國南方番茄反季栽培的嫁接育苗和大田管理技術,突破了亞熱帶地區春夏高溫高濕和夏秋高濕干燥條件下,農民應用番茄嫁接栽培技術難度大,成苗率低的難點,經過培訓、指導,農民每人每天平均可嫁接600—800株。成活率達90%以上。
4、采用有償與無償技術服務的多種推廣“方法,在國內率先使番茄嫁接栽培技術跨省大面積應用。2000 2004年已統計應用60522畝次,農民新增效益31961.7萬元,其中2004年采用“砧木一號”嫁接栽培進口優良品種20580畝,占累計推廣‘面積的34%。當年新增效益16885萬元,平均每畝8204.6元。
常規栽培下,化學農藥防治青枯病,效果甚微;三年以上與非茄科作物輪作,效果也不理想,而且制約了番茄這一優勢產業在許多地區的發展。應用該技術成果,每畝每年少施農藥2—3公斤,畝節支80元以上,輪作年限放寬,為番茄規?;?,基地化和無公害生產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