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圍網養殖大黃魚具有投資省、成本低、產量高、效益好的優點,且抗臺風能力強,投資風險低。由于大圍網活動空間大、水交換量多,殘餌滯留少,水質好、病害少、成活率高,同時還有一定量的天然生物餌料補充,餌料成本相對比小網箱低。同時,大圍網養殖的大黃魚體形、體色、肉質、風味都較接近野生大黃魚,商品魚收購價比小網箱的高出2~4元/kg。近幾年福建霞浦淺海大圍網養殖大黃魚長足發展,現將其主要養殖技術總結如下。
1 圍養場地選擇
圍養場地應選擇在能避臺風的港灣型的潮間帶中高潮區,在最低潮時大圍網里的水位不低于2m,漲潮時水位保持8~10m。一口大圍網面積可達2000~3500平方米,擴大魚類活動空間,有利魚類進行仿生態的養殖。要求海底地勢較為平坦,餌料豐富,底質以泥或泥沙質為宜,不能有暗礁石。如果含沙量比較高的底質,要注意錨或樁打入后是否能有足夠的"抓"力。養殖場地在洪汛期不能有大量的淡水流經,更不能有工業污水。最佳生長水溫22~26℃。鹽度18‰~25‰,溶氧5mg/L以上,水質要求較清澈,透明度在30cm以上,pH值能保持在8左右,流速一般大潮最大流速不得大于1.5m/s。
2 大圍網的結構
大圍網是防止魚兒外逃的防逃設施,多采用無直接網片,網目2~4cm,制作網片材料必須具有高強度、耐腐蝕等性能,如聚乙烯、綿綸絲等,不能使用價廉的再生品;無結。一般使用直徑大于30cm大毛竹作固定樁,其間距2~4m。內外攀繩將圍網用繩子綁在毛竹上,將網衣圍成圓形,用沙袋壓實底部網衣,通過打樁吊繩沉沙袋等方式把大圍網沉人海底,形成一個"大網兜"把魚兒兜住,圍網的上端要高于當地最高潮水位3m以上,遇到臺風等災害天氣時,網眼過風過浪能力強,大大減少了阻力。為了加強防逃,圍網基部可采用雙層網結構或內外側雙層圍網。錨泊系統根據當地漁民的生產習慣,以拋錨式固定為主。每個固定樁可串連主錨重100kg以上,配備直徑大于38mm的錨索,副錨(也稱邊錨)重50kg以上,配備直徑大于30mm錨索。錨索長,主錨30m左右,副錨20m左右,或者視海區的水深而定。并在大圍網旁配套一座簡易管理房,圍網內備一條小舢舨,用于投喂餌料。
3 苗種選擇
一般選用魚種規格為50~100g/尾的大規格魚種,放養時間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可養殖10至12萬尾大黃魚,經過10~15個月的養殖可達到商品規格(400g以上)。也選用小規格魚種即個體全長7cm,平均10g/尾,這樣的魚苗以養冬片魚種為主,部分達到商品小規格即250g/尾上市。對成魚養殖以選擇前者即大規格為佳。魚種選擇個體均勻,無體傷及病、殘畸形且活動能力強。采用活水運輸,本地用活水船運輸。
4 苗種馴化及餌料投喂
苗種經過運輸,進入新環境,都有些不適應現象,魚種投放后都要馴化(主要是食性馴化)一個時期,這在大圍網養殖大黃魚中顯得尤為重要。因魚種人大圍網活動的空間增大,24h內要密切觀察。為便于魚種馴化管理,設置投餌臺。魚種人池后前2天不必投餌,讓它們自由活動,第3天進行餌料馴化,首選餌料為新鮮低值魚及沿海小魚蝦自行加工成魚糜,加以粗飼料及添加劑作配合飼料。全人工配合飼料投喂也要經過新鮮餌料魚與飼料混合的一段馴化時間。在餌料馴化階段主要工作:定點(設置投餌臺),定時(一般為早晚各一次,即上午6∶00左右,下午18∶00左右)。還有投餌信號訓練,即在投餌前發一固定信號,讓魚群形成條件反射。這階段分二步走,第一步每天投少量餌料吸引魚種,使它們習慣結群索食,需一周時間;第二階段,逐漸增加投餌量至適量(即全天投食為魚體總重8%左右)也需一周時間。馴化過程尤要注意的是,保證餌料新鮮度。這個時期主要是讓魚種在較短時期內適應新環境并開口攝食,并不追求魚種攝食量的提高。 經過一段馴化,魚種每天在發出投餌信息后能自然集群至投餌臺,這時就要掌握投餌量的多少,以上一次攝食情況為基準,且掌握全天總投餌量不超過魚總重的10%。
餌料選擇要因地適宜,就近首選新鮮低值小雜魚及新鮮小魚蝦,自行加工成魚糜再輔以粗飼料如麥麩及干飼料和添加劑制作成的配合飼料,并在餌料中添加維生素以及藥物。投餌做到定點、定時、定量。
5 日常管理
在作好四定即定時、定點、定量、定測(檢測水溫水質)基本工作同時,水質管理嚴格:每天6∶00和14∶00測量水溫;保持水質清鮮透明度30cm以上;水溫在18~28℃之間。這樣有流水刺激,既可提高其食欲,又可塑造大黃魚體形體色。
6 病害防治
以防為主,加強日常水質管理;餌料要新鮮;投餌臺經常用二氧化氯潑灑消毒。如有發病嚴禁使用違禁藥物,常見病用藥如下:
6.1 弧菌病
注意操作,避免魚體受傷,及時發現殺除寄生蟲,防止細菌感染;潑灑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開水浸泡)2~4mg/L海水,連續潑灑3d;或拌三黃粉30~50g/kg飼料,連續投喂3~5d。
6.2 細菌性腸炎病
嚴禁投喂腐敗變質餌料;發病高峰期定期在餌料中添加大蒜素1‰~2‰,連續投喂3~5d;內服鹽酸土霉素2~3g/kg餌料連喂5~7d。
7 捕撈
7.1 罾網
做一個口徑大于5m×5m的大扳罾網(即在弓形十字架端結縛正方形網衣),網目根據捕撈魚規格而定。大扳罾網起落架要求能承受相當重量,可做一個簡易的具有杠桿作用的起落架,為省力可固定兩塊大石頭,石頭重量應當輕于吊桿和網衣重量,當網具落下水時,吊桿和所系石頭位置應稍向后傾斜。這樣起網時,便能輕而易舉的將大板罾網快速提起。
7.2 籠捕
大黃魚經過4~5個月的養殖,大的個體己達400g以上,故可根據市場需要用放籠即定置網捕撈?;\捕大黃魚損傷極少,可為其活魚運輸提供保障。籠捕只是滿足小量供求。
7.3 游釣
大黃魚為海區名貴經濟魚類,既可食用又可觀賞,養殖區域小橋流水,聞浪聽波,全然不同于都市喧囂。我們開拓新的漁業市場,搞休閑漁業,觀光、釣、賞、食一條龍,可提高大黃魚商品價格。
8 產量和效益
每口面積約3500平方米大圍網一般需投入固定資產4萬元(包括網衣、聚乙烯繩、大毛竹、管理房等生產資料),流動資金70萬元(包括魚苗、餌料、工資等費用)。一般每口投放50g左右的大黃魚中苗12萬尾,養殖12~15個月每尾可達0.5kg左右,最高產量每口50t,產值120萬元以上,純利30多萬元。與3.3m×3.3m×3.3m的小網箱相比,一口大圍網相當于100多口的小網箱,而日常管理人員僅需3~4人,節省了管理成本。大圍網養殖作為福建省大黃魚養殖新模式,效果顯著,值得各地有條件的地區推廣。
1 圍養場地選擇
圍養場地應選擇在能避臺風的港灣型的潮間帶中高潮區,在最低潮時大圍網里的水位不低于2m,漲潮時水位保持8~10m。一口大圍網面積可達2000~3500平方米,擴大魚類活動空間,有利魚類進行仿生態的養殖。要求海底地勢較為平坦,餌料豐富,底質以泥或泥沙質為宜,不能有暗礁石。如果含沙量比較高的底質,要注意錨或樁打入后是否能有足夠的"抓"力。養殖場地在洪汛期不能有大量的淡水流經,更不能有工業污水。最佳生長水溫22~26℃。鹽度18‰~25‰,溶氧5mg/L以上,水質要求較清澈,透明度在30cm以上,pH值能保持在8左右,流速一般大潮最大流速不得大于1.5m/s。
2 大圍網的結構
大圍網是防止魚兒外逃的防逃設施,多采用無直接網片,網目2~4cm,制作網片材料必須具有高強度、耐腐蝕等性能,如聚乙烯、綿綸絲等,不能使用價廉的再生品;無結。一般使用直徑大于30cm大毛竹作固定樁,其間距2~4m。內外攀繩將圍網用繩子綁在毛竹上,將網衣圍成圓形,用沙袋壓實底部網衣,通過打樁吊繩沉沙袋等方式把大圍網沉人海底,形成一個"大網兜"把魚兒兜住,圍網的上端要高于當地最高潮水位3m以上,遇到臺風等災害天氣時,網眼過風過浪能力強,大大減少了阻力。為了加強防逃,圍網基部可采用雙層網結構或內外側雙層圍網。錨泊系統根據當地漁民的生產習慣,以拋錨式固定為主。每個固定樁可串連主錨重100kg以上,配備直徑大于38mm的錨索,副錨(也稱邊錨)重50kg以上,配備直徑大于30mm錨索。錨索長,主錨30m左右,副錨20m左右,或者視海區的水深而定。并在大圍網旁配套一座簡易管理房,圍網內備一條小舢舨,用于投喂餌料。
3 苗種選擇
一般選用魚種規格為50~100g/尾的大規格魚種,放養時間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可養殖10至12萬尾大黃魚,經過10~15個月的養殖可達到商品規格(400g以上)。也選用小規格魚種即個體全長7cm,平均10g/尾,這樣的魚苗以養冬片魚種為主,部分達到商品小規格即250g/尾上市。對成魚養殖以選擇前者即大規格為佳。魚種選擇個體均勻,無體傷及病、殘畸形且活動能力強。采用活水運輸,本地用活水船運輸。
4 苗種馴化及餌料投喂
苗種經過運輸,進入新環境,都有些不適應現象,魚種投放后都要馴化(主要是食性馴化)一個時期,這在大圍網養殖大黃魚中顯得尤為重要。因魚種人大圍網活動的空間增大,24h內要密切觀察。為便于魚種馴化管理,設置投餌臺。魚種人池后前2天不必投餌,讓它們自由活動,第3天進行餌料馴化,首選餌料為新鮮低值魚及沿海小魚蝦自行加工成魚糜,加以粗飼料及添加劑作配合飼料。全人工配合飼料投喂也要經過新鮮餌料魚與飼料混合的一段馴化時間。在餌料馴化階段主要工作:定點(設置投餌臺),定時(一般為早晚各一次,即上午6∶00左右,下午18∶00左右)。還有投餌信號訓練,即在投餌前發一固定信號,讓魚群形成條件反射。這階段分二步走,第一步每天投少量餌料吸引魚種,使它們習慣結群索食,需一周時間;第二階段,逐漸增加投餌量至適量(即全天投食為魚體總重8%左右)也需一周時間。馴化過程尤要注意的是,保證餌料新鮮度。這個時期主要是讓魚種在較短時期內適應新環境并開口攝食,并不追求魚種攝食量的提高。 經過一段馴化,魚種每天在發出投餌信息后能自然集群至投餌臺,這時就要掌握投餌量的多少,以上一次攝食情況為基準,且掌握全天總投餌量不超過魚總重的10%。
餌料選擇要因地適宜,就近首選新鮮低值小雜魚及新鮮小魚蝦,自行加工成魚糜再輔以粗飼料如麥麩及干飼料和添加劑制作成的配合飼料,并在餌料中添加維生素以及藥物。投餌做到定點、定時、定量。
5 日常管理
在作好四定即定時、定點、定量、定測(檢測水溫水質)基本工作同時,水質管理嚴格:每天6∶00和14∶00測量水溫;保持水質清鮮透明度30cm以上;水溫在18~28℃之間。這樣有流水刺激,既可提高其食欲,又可塑造大黃魚體形體色。
6 病害防治
以防為主,加強日常水質管理;餌料要新鮮;投餌臺經常用二氧化氯潑灑消毒。如有發病嚴禁使用違禁藥物,常見病用藥如下:
6.1 弧菌病
注意操作,避免魚體受傷,及時發現殺除寄生蟲,防止細菌感染;潑灑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開水浸泡)2~4mg/L海水,連續潑灑3d;或拌三黃粉30~50g/kg飼料,連續投喂3~5d。
6.2 細菌性腸炎病
嚴禁投喂腐敗變質餌料;發病高峰期定期在餌料中添加大蒜素1‰~2‰,連續投喂3~5d;內服鹽酸土霉素2~3g/kg餌料連喂5~7d。
7 捕撈
7.1 罾網
做一個口徑大于5m×5m的大扳罾網(即在弓形十字架端結縛正方形網衣),網目根據捕撈魚規格而定。大扳罾網起落架要求能承受相當重量,可做一個簡易的具有杠桿作用的起落架,為省力可固定兩塊大石頭,石頭重量應當輕于吊桿和網衣重量,當網具落下水時,吊桿和所系石頭位置應稍向后傾斜。這樣起網時,便能輕而易舉的將大板罾網快速提起。
7.2 籠捕
大黃魚經過4~5個月的養殖,大的個體己達400g以上,故可根據市場需要用放籠即定置網捕撈?;\捕大黃魚損傷極少,可為其活魚運輸提供保障。籠捕只是滿足小量供求。
7.3 游釣
大黃魚為海區名貴經濟魚類,既可食用又可觀賞,養殖區域小橋流水,聞浪聽波,全然不同于都市喧囂。我們開拓新的漁業市場,搞休閑漁業,觀光、釣、賞、食一條龍,可提高大黃魚商品價格。
8 產量和效益
每口面積約3500平方米大圍網一般需投入固定資產4萬元(包括網衣、聚乙烯繩、大毛竹、管理房等生產資料),流動資金70萬元(包括魚苗、餌料、工資等費用)。一般每口投放50g左右的大黃魚中苗12萬尾,養殖12~15個月每尾可達0.5kg左右,最高產量每口50t,產值120萬元以上,純利30多萬元。與3.3m×3.3m×3.3m的小網箱相比,一口大圍網相當于100多口的小網箱,而日常管理人員僅需3~4人,節省了管理成本。大圍網養殖作為福建省大黃魚養殖新模式,效果顯著,值得各地有條件的地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