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關于我國鹿病防治問題

   日期:2016-03-0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18    
    半個世紀以來,隨著養鹿業的發展,養鹿數量越來越多,鹿與外界環境接觸更加廣泛,鹿病種類也不斷增加,有的鹿場死亡率高達10%以上(含應淘汰而沒淘汰的鹿),鹿病成為養鹿生產的重要風險之一。 

    1 歷史回顧 

    對鹿病的認識是隨著養鹿生產發展而前進和提高的。我國養鹿有幾千年歷史,真正興旺發達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建國初期養鹿不多,鹿病也很少,加之對鹿存在迷信,認為鹿是仙獸,鋸茸時尚需燒香祈禱,用紅布包鋸不讓女人看見等,對鹿病更是不敢治,不會治,有的根本不予治療。就拿母鹿難產助產來說,那時因得不到及時處理,母鹿仔鹿雙雙死亡的事經常發生。 

    1957年吉林省農業廳主編的《養鹿》一書(吉林人民出版社),這是新中國第一部養鹿的書籍,編入了鹿胃腸病,第一胃食滯,急性胃腸卡他,風濕癥,關節風濕癥,食道梗塞,鹿壞死桿菌等七種鹿病。20年后,1979年陳玉漢、陳乾生編蓍的《養鹿與鹿病防治》(農業出版社)一書編入了鹿的傳染病、普通病、中毒病、寄生蟲病、仔鹿病等43種,比《養鹿》書中鹿病多了三倍多,又20年后,1998年,趙世臻、沈廣主編的《中國養鹿大成》收編了鹿病73種,比《養鹿與鹿病防治》又增多三倍多,僅是美國西格芒德主編的《莫克氏獸醫手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中1100多種家畜疾病的1/15。這只說明鹿病防治是伴隨養鹿規模擴大和時間的推移也有了由淺到深的發展過程。加之鹿病防治隊伍不斷擴大,防治技術也在不斷提高。 

    大躍進之后,隨著充實、鞏固、提高方針的落實,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涌進鹿場,養鹿技術隊伍、醫療隊伍才逐漸壯大起來,鹿的主要傳染病:結核病、壞死桿菌病、腸毒血癥、狂犬病、巴氏桿菌病、鉤端螺旋體病等傳染性疾病基本得到控制。普通病如胃腸病、營養病、硒缺乏、氟中毒、仔鹿病等也得到了有效的防治。 

    2 主要成績 

    雖然中國養鹿歷史悠久,但新中國成立之后養鹿是新生事物,鹿病防治經歷了由不認識到認識,沖破了保守勢力,由不治到防治的過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2.1 母鹿難產占母鹿總發病的40%~50%,難產助產成為鹿場獸醫的重要技術工作。上世紀60年代中期,東遼第一鹿場葛躍升首先使用助產套助產,提高了拉出胎頭的質量與速度,使助產成功率得到提高。繼而趙世臻又推出用助產箱助產,使助產母鹿由趴臥保定到站立保定,整復胎位、胎勢更加方便。1971年眠乃寧問世,開始麻醉保定助產。本世紀初趙世臻又研制鹿助產套手,使戴助產套由手工操作變成機械化操作,助產成功率更加提高,母鹿難產助產再也不是難題,適時助產成功率幾乎100%。 

    2.2 壞死桿菌病是對養鹿威脅較大的常發病,成年鹿發病率23.5%~23.9%,死亡率17.6%~25.1%,其中公鹿占90%以上,秋冬季節發病占全年的82%。上世紀50~60年代,大多參照蘇聯馴鹿壞死桿菌病治療方法治療,如用高錳酸鉀粉、福爾馬林、硫磺軟膏等局部治療。1964年趙世臻等人首先用碘硼合劑治療壞死桿菌病,局部處理加上全身治療,早期治療效果100%,中期80%,晚期只要病灶不轉移肺臟治愈率仍在40%~50%。因本病國內公認免疫機能差,若干世紀沒制成疫苗。上世紀末,特產所錢國成等首先分離出壞死桿菌強毒株,王克堅等研制出了鹿壞死桿菌病疫苗,使本病得到根本控制,此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3 1959年在吉林省東部山區養鹿場散發地流行一種以血尿、黃染為主要癥狀的傳染病,以后逐漸擴大到吉林省西部鹿場,以及遼寧、黑龍江等省,有的鹿場發病占78%,死亡率8%~15%。1962年特產研究所高云等在白求恩醫科大學楊敷海教授指導下,確認為鉤端螺旋體病,這是一種人畜共患病,早期大劑量青霉素可以治愈,而且家畜方面早有疫苗問世。此成果獲省科技大會獎。 

    2.4 1968~1978年在吉林省暴發了以鹿神經癥狀為主的傳染病,當時叫作鹿神經性疫病,發病率30%~40%,死亡率幾乎100%。用所有的抗生素以及中藥、民間驗方等治療無一見效。當時流行病毒間干擾學說,趙世臻提出是否可以用狂犬病疫苗、森腦疫苗、乙腦疫苗給鹿注射,看看它們之間有無干擾作用,經試用以狂犬疫苗保護效果最好,遂購買人用非正品的狂犬苗給鹿50mL皮下注射,使該病得到控制。1970年特產研究所錢國成、嚴忠誠及軍獸醫大學王明志等人先后由病鹿腦分離出病毒,1972年錢國成等將該病接種于羊腦、制成羊腦狂犬病疫苗。后來獸醫大學成立專門研究小組,在殷震院士的指導下,由胡敬堯,侯世寬主持系統研究,確證該病為鹿狂犬病,該項研究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但是狂犬病犬的唾液有強大的感染力,而患病鹿唾液對羊、犬、豬、人均無感染能力,惟有腦接種才具感染力,此病還有若干不明之處。 

    2.5 獸醫大學韋旭斌教授率領的研究小組在我國首次發現了梅花鹿銅缺乏綜合癥。該病以后軀搖晃(當地俗稱為“晃腰病”)、共濟失調、漸進性癱瘓為主癥,發病率為10%,致死率100%,部分鹿場母鹿因本病空懷率高達43%,給養鹿生產造成巨大危害。經系統的流行病學調查、血液學檢查、病理形態學與病理生理學研究,血清、肝臟、被毛微量元素檢測、飼料、飲水及土壤相關因素分析,疾病回歸試驗,最后確診為銅缺乏綜合癥。經用富含銅元素的中藥狗脊散添加于飼料中投喂,徹底控制了該病的發生,本項研究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6 鹿結核病是人畜共患傳染病(人結核病人的死亡率占傳染病死亡第四位),鹿的結核病因難于診治而令人頭疼。奶牛結核采取自群凈化或捕殺,鹿結核也應如此,但一是無人管,二是殺不起,不愿殺,結核病在養鹿場泛濫。有的場陽性率高達99.86%,死亡率63%~71%。吉林農業大學王樹志對鹿結核病進行了全面研究,并提出對鹿結核病的綜合防治措施。此成果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此外在鹿的其他傳染病、普通病、營養病、中毒病、寄生蟲病、仔鹿病上都積累了寶貴的防治經驗。50年來在報刊雜志上公開發表的有關鹿病防治方面的學術論文、實驗報告、防治經驗等文章400余篇。 

    3 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般大的鹿場都有專職獸醫,中小鹿場場主自己學著給鹿打針吃藥,基本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頭痛醫腳的也不少,鹿病防治遠沒納入家畜疾病防制軌道,還沒形成鹿病防治體系。雖然重視、控制了威脅性大的主要傳染病,如結核病、腸毒血癥、壞死桿菌病、巴氏桿菌病、布氏桿菌病、大腸桿菌病、副結核病、放線菌病等,但預防意識仍然不夠,用疫苗預防的不到30%,對前胃病、難產、仔鹿病、防治效果也不錯。但由于養鹿獸醫隊伍薄弱,加之研究不夠深入,不少鹿病不能正確認識,得不到正確治療。總體上死亡率平均在5%以上,問題不少。 

    3.1 鹿病確診困難影響治療效果 

    無論人醫還是獸醫都必須先確診后治療,做到對癥下藥。鹿目前還很難做到這一點。鹿天生膽小,神經質,不讓人靠近,診斷鹿病只能用望診,觀看鹿的神態、行動異常程度,腹圍、被毛、糞尿、鼻鏡變化情況,耳是否靈活,眼是否明亮,以此判斷是何種疾病,不能聽、不能摸、不能看舌色、粘膜變化、不能測體溫,只能憑經驗,經驗是有局限性的,經驗又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對于某些消化器官、呼吸器官、運動器官及外傷等疾病比較容易作出診斷,而對某些傳染病、寄生蟲病、心血管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某些病就很難確診,不能確診就不能合理的正確的用藥,影響了治療效果。鹿病應當是早發現早治療,個體養鹿早發現沒問題,因難于確診,需觀察而延誤了治療時機。鹿是抵抗力較強的動物,出現病狀已經很重了,等到癥狀明顯或病情很重時再治為時已晚,效果不理想。因為不對癥,有的鹿場,鹿一有病就注射先鋒霉素,注射解毒敏,注射病毒唑,把它們當成萬能藥是不對的。再是鹿的保定比較困難,一些口服藥、靜脈給藥等不保定確實不能完成。現在普遍用麻醉保定治療,但是鹿天天麻醉也是問題,所以提高鹿病診斷技術,科學的解決保定問題,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3.2 鹿病研究不夠深入 

    養鹿數量越來越多,鹿病越來越復雜,但是有些鹿病我們卻不能正確認識,給防治帶來困難。如鹿咬毛病一直未被認識,其中饑餓說:指食不果腹;營養缺乏說:缺乏某種氨基酸、某些微量元素和維生素。還有癖說、密度過大說等,防治方法多種,效果均不理想,但始終無人研究;本世紀初在北方鹿場流行一種以患流淚、流鼻涕、流口涎、便血、高熱為主要病狀的傳染病,病程3~7d,死亡率60%左右,有人懷疑是惡性卡他熱,有人懷疑牛流行熱,粘膜病,此病仍在零星散發,最終沒有確診;配種期公鹿死亡是影響生產的嚴重疾病,一般認為是由于公鹿性活動激烈互相頂斗造成的,但是缺乏實驗,也缺乏理論依據;鹿不明原因的四肢麻痹,影響運動和采食,最后死亡,雖然是零星發生給生產造成一定損失,至今不僅原因不明也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仔鹿下痢是鹿場多發病,影響仔鹿成活。大腸桿菌、輪狀病毒、傳染性腸炎病毒、沙氏桿菌、壞死桿菌都可引起仔鹿胃腸炎,出現下痢,仔鹿下痢究竟是何原因引起的,無人研究,也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發達國家一般是公司投資科研享受成果,我國是政府投資科研,成果為國家所有。在畜牧科研投入上,政府重視肉蛋奶,不向特產傾斜,而且藐視,這是鹿病研究投入不夠的原因之一。建國以來,鹿病研究國家課題只有鹿晃腰癥研究、鹿絲蟲(晃腰)病研究、壞死桿菌病研究、結核病研究等幾項,狂犬病研究、鉤端螺旋體研究是單位出資研究。有些病因得不到資助,使研究無法進行。用卡價苗免疫,現在公認效果很好。但是卡介苗免疫注射極不規范,注射方法:皮內、皮下、肌注射;注射部位:耳部、尾根部、股內部;劑量:人量,2個人量,甚至10個人量;注射時間:生后第1~15天。劉清河等報道(中國獸醫學報,1995)用BCG(凍干卡介苗)給鹿免疫,結果仔鹿保護率99.7%,成鹿保護率99.9%。如此不規范的免疫方法保護率究竟達到多少,無人研究。 

    3.3 雖然我國農、林、牧、副、漁、工、農、商、學、兵,黨、政、軍、醫、青各行、各業、各部門都在養鹿,可謂婆婆眾多,可管事的婆婆卻沒有,全國究竟養多少鹿?生產多少茸?有多少養鹿場戶?無人知道,致于養鹿獸醫從業人員數量、水準、素質更無人說清。自從1997年國有鹿場轉制以來,私營養鹿爆炸式發展,南方一些養鹿場高薪聘請技術人員多是國有鹿場退休人員或具有養鹿經驗的實踐家,這些人善于常規飼養,也能打針注射,多數人對于解決深層次的鹿病診治力不從心,也是造成一些養鹿戶由于鹿死亡而破產倒閉的原因。如南方某些鹿場采取公司+農戶方式,養鹿數千只,沒有專職獸醫人員,鹿的常發病結核病、壞死桿菌病、放線菌病、仔鹿下痢病等得不到有效防治,影響了農戶養鹿的信心,影響產業的發展。所以加強養鹿獸醫技術隊伍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提高診治水平是擺在養鹿業面前的十分迫切任務。 

    4 防制措施 

    4.1 預防為主,防重于治 

    預防為主,防重于治是醫療戰線和獸醫戰線的基本方針,鹿由于診斷困難,保定困難,更應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的方針。 

    第一,應給鹿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條件。因為鹿一生都是在鹿舍中渡過的,建筑鹿舍時北方考慮防寒,南方考慮避暑,要有一定面積,地面平整、清潔、排水良好。通風良好,要避免賊風,陽光充足要避免太陽幅射,減少有害氣體及灰塵的影響。現在農民建的鹿舍普遍是“墻高圈小,不通風,又老少同堂”,不利于鹿的生活與生產。 

    第二,要保證鹿的營養需要。家養鹿已經不能自由選擇采食,所食之物皆靠人供給,人就應該設法保證鹿生活中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既要有量的保證又有質的要求。如仔鹿的佝僂病是缺鈣或鈣磷不平衡引起的,白肌病是缺硒和維生素E引起的。所以在日常飼養管理中盡量作到飼料多樣化適口性好,使其多采食,以保持營養平衡與互補,而且數量要足,保證吃飽,如鹿的咬毛癥,雖然原因不明,但一般飼料充足的鹿發生咬毛的相對的少。 

    第三,是科學的飼喂。就是要按鹿的生物學要求喂給飼料,除量足質好之外,還要做到三定,即定時、定量、定質,重要的是不能突然更換或增減飼料,這涉及到鹿有個適應過程,主要是瘤胃微生物更需要適應過程,飼料突變,突然增加鹿喜食飼料是引起胃腸病的重要原因。 

    第四,加強鹿的馴化。通過馴化可以使鹿變得溫順,雖然達不到(除非人工哺乳馴化)像牛羊那樣任人撫摸,但人可以靠近,1m之內鹿不會驚慌,給觀察提供了方便,也給吹針注射、鐓針注射提供了方便。不然,10m之外鹿就騷動、亂跑、亂撞,無法確定神態、行動等是否正常。馴化可以提高鹿對環境適應力,提高鹿抗應激能力,會減少由應激引起的疾病,所以養鹿場應當將鹿的馴化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來抓。鹿的馴化方法極為簡單,可以用“常接觸”三個字來概括。只要人經常接觸鹿,鹿就會變得老實。人越不接觸鹿,鹿就越怕人,人怕傷鹿就越不敢接觸鹿。形成惡性循環。 

    4.2 做好衛生防疫工作 

    鹿場的獸醫主要任務不是治病而是防病。有的鹿場領導說:“防病花多少錢都可以,讓鹿不生病,生病的鹿我殺掉,我們的鹿很整齊。”他的話有些偏激,但他重視預防是對的,與有些鹿場預防不肯花一分錢,得了病舍得買藥,治療效果不理想相比,前者大有可取之處。 

    第一,要搞好環境衛生,做到舍內干凈,場內清潔,環境衛生不僅能防病也是企業形象標志,一個臟、亂、差的企業,經濟效益不會很高。 

    第二,要做好消毒防疫工作,加強職工的防疫意識,自覺的不去疫區,不接觸疫畜,職工及客人進場要經過消毒。有些鹿場門口消毒槽內沒有消毒液,形同虛設。全場實行定期與不定期消毒。拌料槽、飼具要經常在陽光下暴曬,紫外線有殺菌作用。 

    第三,還要做好疫苗注射。鹿病能用疫苗免疫的主要有結核病、腸毒血癥、鉤端螺旋體病、巴氏桿菌病、壞死桿菌病、狂犬病等,用的最多的是腸毒癥疫苗、卡介苗免疫。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