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灰飛虱自1999年在我縣局部稻區發生為害,近年來蟲量逐年增加,其傳毒引發的水稻條紋葉枯病發生面積亦逐年加大,病情逐年加重。2004年灰飛虱大暴發,蟲量超歷史。據調查,5月18日麥田灰飛虱畝蟲量平均20.94萬頭;6月1~15日秧田灰飛虱系統田蟲量維持在10~20萬頭,最高峰日達40萬頭;6月22~30日大田灰飛虱系統田百穴蟲量60~380頭,蟲量是2003年相應同期的20~50倍。
2004年我縣水稻灰飛虱大暴發原因有:
一、蟲源基數
由于2003年水稻初期病蟲總體戰主攻對象為4代稻縱卷葉螟,用藥3次,又因4代稻飛虱發生輕,僅在中間一次(9/1~3)要求用吡蟲啉藥劑。因此灰飛虱在9月中旬自然繁殖時沒有藥劑壓力,導致田間飛虱種群以灰飛虱為主。2003年9月25日調查,稻田灰飛虱畝蟲量平均1.38萬頭,是2002年同期的4.24倍,是1999~2001年同期的6.84~10.61倍。2004年4月11日調查,麥田灰飛虱畝蟲量平均9360頭,是2003年同期11.14倍,是1999~2002年的7.75~9.83倍。2004年5月18日麥田灰飛虱畝蟲量平均20.941萬頭,是2003年同期的20.04倍,是1999~2002年的21.04~58.46倍。灰飛虱冬前基數和麥田越冬代及一代若蟲量高,為2004年水稻灰飛虱大暴發提供了充足的蟲源。
二、氣候條件
據本縣氣象資料,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平均氣溫3.2℃(-4.7~11.7℃),比2002年12月至2003年2月平均氣溫2.5℃高0.7℃~5℃以下極端低溫很少出現,對灰飛虱成活十分有利。2004年灰飛虱越冬死亡率13.77%,比2003年46.08%低32.31個百分點。2004年3~5月降水量為100.1mm,雨日數23天,2003年同期降水量為193.4mm,雨日數45天,2004年的雨量、雨日分別比上年少93.3mm、22天,比常年少73.5mm、4.3天。氣候條件有利灰飛虱的繁殖危害。
三、種植制度有利
2003年我縣稻套麥面積占種植面積的95%以上,稻套麥使灰飛虱的食物鏈得以順利延續,加上水稻收割時留下的高稻茬,有利于灰飛虱的棲息越冬,提高了灰飛虱的越冬基數。再加上高感條紋葉枯病的水稻品種武育粳3號、武運粳7號等為我縣的當家品種,利于灰飛虱的取食為害。據6月3日調查,兩品種的百穴蟲量平均為215.5~180.8頭,而抗條紋葉枯病害的鹽粳8號為18.24頭。我縣水秧田占總秧田面積的45%以上。6月8日調查,同一品種水秧百穴蟲量為180頭,旱秧為115.4頭,為灰飛虱暴發提供了又一有利條件。
四、生態環境惡化
2004年我縣沿蕩地區灰飛虱蟲量和條紋葉枯病為全縣重災區,6月10日在該地區調查20塊旱秧田,正常用藥3次,其畝蟲量仍達40多萬頭,同期河南片蟲量僅為8萬頭左右。6月29日仍在同地區調查,沿蕩地區調查20塊大田,病穴率平均48.00%(6.00%~70.00%),病株率平均14.96%(1.18%~23.36%),河南片20塊田,病穴率平均14.00%(4.00%~46.00%),病株率平均3.05%(1.03%~10.48%),前者病穴率、病株率分別是后者的3.43倍、4.90倍。全縣各稻區蟲量和病情均超歷史,而沿蕩稻區更重。沿蕩稻區秧池和稻田四周河道密布,空氣濕度大、蘆葦和雜草叢生,十分有利于灰飛虱棲息和繁衍,在蘆葦和雜草上的灰飛虱與麥田灰飛虱一起遷入水稻秧池和大田,造成沿蕩地區水稻灰飛虱蟲量高,條紋葉枯病病情重。
2004年我縣水稻灰飛虱大暴發原因有:
一、蟲源基數
由于2003年水稻初期病蟲總體戰主攻對象為4代稻縱卷葉螟,用藥3次,又因4代稻飛虱發生輕,僅在中間一次(9/1~3)要求用吡蟲啉藥劑。因此灰飛虱在9月中旬自然繁殖時沒有藥劑壓力,導致田間飛虱種群以灰飛虱為主。2003年9月25日調查,稻田灰飛虱畝蟲量平均1.38萬頭,是2002年同期的4.24倍,是1999~2001年同期的6.84~10.61倍。2004年4月11日調查,麥田灰飛虱畝蟲量平均9360頭,是2003年同期11.14倍,是1999~2002年的7.75~9.83倍。2004年5月18日麥田灰飛虱畝蟲量平均20.941萬頭,是2003年同期的20.04倍,是1999~2002年的21.04~58.46倍。灰飛虱冬前基數和麥田越冬代及一代若蟲量高,為2004年水稻灰飛虱大暴發提供了充足的蟲源。
二、氣候條件
據本縣氣象資料,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平均氣溫3.2℃(-4.7~11.7℃),比2002年12月至2003年2月平均氣溫2.5℃高0.7℃~5℃以下極端低溫很少出現,對灰飛虱成活十分有利。2004年灰飛虱越冬死亡率13.77%,比2003年46.08%低32.31個百分點。2004年3~5月降水量為100.1mm,雨日數23天,2003年同期降水量為193.4mm,雨日數45天,2004年的雨量、雨日分別比上年少93.3mm、22天,比常年少73.5mm、4.3天。氣候條件有利灰飛虱的繁殖危害。
三、種植制度有利
2003年我縣稻套麥面積占種植面積的95%以上,稻套麥使灰飛虱的食物鏈得以順利延續,加上水稻收割時留下的高稻茬,有利于灰飛虱的棲息越冬,提高了灰飛虱的越冬基數。再加上高感條紋葉枯病的水稻品種武育粳3號、武運粳7號等為我縣的當家品種,利于灰飛虱的取食為害。據6月3日調查,兩品種的百穴蟲量平均為215.5~180.8頭,而抗條紋葉枯病害的鹽粳8號為18.24頭。我縣水秧田占總秧田面積的45%以上。6月8日調查,同一品種水秧百穴蟲量為180頭,旱秧為115.4頭,為灰飛虱暴發提供了又一有利條件。
四、生態環境惡化
2004年我縣沿蕩地區灰飛虱蟲量和條紋葉枯病為全縣重災區,6月10日在該地區調查20塊旱秧田,正常用藥3次,其畝蟲量仍達40多萬頭,同期河南片蟲量僅為8萬頭左右。6月29日仍在同地區調查,沿蕩地區調查20塊大田,病穴率平均48.00%(6.00%~70.00%),病株率平均14.96%(1.18%~23.36%),河南片20塊田,病穴率平均14.00%(4.00%~46.00%),病株率平均3.05%(1.03%~10.48%),前者病穴率、病株率分別是后者的3.43倍、4.90倍。全縣各稻區蟲量和病情均超歷史,而沿蕩稻區更重。沿蕩稻區秧池和稻田四周河道密布,空氣濕度大、蘆葦和雜草叢生,十分有利于灰飛虱棲息和繁衍,在蘆葦和雜草上的灰飛虱與麥田灰飛虱一起遷入水稻秧池和大田,造成沿蕩地區水稻灰飛虱蟲量高,條紋葉枯病病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