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中華鱘常見病害及其防治

   日期:2016-03-0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05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我國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等技術措施。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每年向長江放流約5萬尾15cm以上的中華鱘幼魚,這些幼鱘是人工養殖獲得,同時為實現中華鱘的全人工繁殖,從1997年開始我們人工養殖了部分后備親魚。在中華鱘的幼鱘培育和后備親魚的人工養殖過程中,養殖集約化程度高,生活環境和行為狀態的改變以及人工飼料的營養不平衡都可直接或間接導致中華鱘機體病變。由于中華鱘人工養殖歷史較短,對中華鱘病害的系統研究還未開展,歷來關于中華鱘病害的報道僅見于文獻[1]中列舉的幾例。目前,對多數中華鱘病害的診治均采用一般水生動物疾病的診療程序,參照常規養殖品種和其他鱘魚疾病的研究結果進行防治。本文對近幾年中華鱘養殖過程中所遇見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進行總結,以期為中華鱘物種保護技術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 細菌性敗血病 

    癥狀 病魚行動遲緩,攝食量下降,體表癥狀為腹部、口腔周圍、骨板基部出血,肛門紅腫,鰓絲顏色較淡;剖檢有淡紅色腹水,肝臟腫大呈土黃色,有壞死灶,后腸及螺旋瓣出血發炎,并充滿泡沫狀粘液物質。 

    病因 該病是由于魚體經常被操作產生應激反應過多或魚體受其他病害侵襲后引起的繼發性感染。楊治國(2001)在感染此病的俄羅斯鱘和雜交鱘的病灶部位分離出該病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該菌在自然界尤其是水體中廣泛分布,為條件致病菌。 

    危害 該病可危及人工養殖的各種規格的中華鱘,在管理不善、連綿陰雨天時較易發病,其來勢猛、傳播快、感染率高,如控制不及時,死亡率很高。 

    治療 ①池水消毒,全池潑灑二氧化氯,用量為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3g。②內服治療,每100kg魚每天用恩諾沙星2.0g拌餌,分4次投喂,6d為一療程。 

    預防 ①減少對魚體不必要的操作,保持池水清潔。②定期用二氧化氯(0.3g/立方米)、聚維酮碘(0.5g/立方米)等藥物進行水體消毒,并在飼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藥物及維生素A、E等。 

    2 腸炎病 

    癥狀 病魚游動遲緩,食欲減退。檢查病魚,可見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黃色粘液流出;解剖可見腸壁局部充血發炎或者全腸呈紅色,腸內無食物且積黃色粘液。 

    病因 在水溫高于20℃時,因養殖水體水質變差或鱘魚攝食變質飼料易發此病。該病由點狀產氣單胞菌(Aeromonas punctata)感染所致。 

    危害 中華鱘稚、幼魚(250g以下)易染此病,若不及時治療,常引起大量死亡。 

    治療 每100kg魚每天用2~4g大蒜素或痢特靈,拌餌投喂,連服5~6d。 

    預防 ①投喂天然餌料,一定要新鮮;投喂人工飼料,要選用顆粒大小適中、未變質的全價飼料。②盡量做到定時定量投喂,定期投喂藥餌(每10kg飼料中添加大蒜素2g)。 

    3 腫嘴病 

    癥狀 病魚口部四周充血、腫脹,有時伴有水霉著生,口腔不能活動自如,攝食困難。 

    病因 該病經常發生在幼鱘轉食期間,由于池底殘餌較多,清洗不及時,幼鱘在此攝食時易導致嘴部發炎。從該病對一些抗菌藥物較為敏感的現象來看,普遍認為該病由細菌感染引起。但目前未見有關病原的篩選、回感、鑒定等詳細研究資料。 

    危害 該病在20cm以下的幼鱘階段發生較多,可造成幼鱘死亡。 

    治療 ①池水消毒,全池潑灑恩諾沙星1g/立方米水體,連潑3d;②內服治療,每100kg魚每天用土霉素3g拌餌投喂,連喂3d。 

    預防 及時清除池中殘餌,定期對飼料臺進行消毒。 

    4 爛鰓病 

    癥狀 病魚體色較淡,行動遲緩,離群獨游;鰓絲發白,呈斑塊狀腐爛,其上覆蓋帶泥土雜物的膠混粘液。 

    病因 因養殖水體水溫偏高(25℃以上),有機質含量高,某些有害細菌生長旺盛,毒力增強,感染魚體所致。 

    危害 該病主要危害20cm以下的幼鱘。染病后2~3d,病魚因呼吸困難而死。 

    治療 ①池水消毒,全池潑灑二氧化氯0.3g/立方米水體,連潑2d。②內服治療,土霉素拌餌投喂,每天用藥50mg/kg魚體重,連用3~5d。 

    預防 及時更換池水,保持水質清新。 

    5 水霉病 

    癥狀 受感染的孵化中的中華鱘卵上,菌絲像根狀物浸入卵膜,外菌絲穿出卵膜或輻射狀浸在水中,使鱘卵看起來像一個白色絨球。體表受傷的中華鱘也易繼發感染水霉,病魚傷處灰白色,孳生大量棉絮狀水霉菌絲,患病中華鱘早期離群在水體上層不正常游動,不攝食,魚體逐漸消瘦,直至死亡。 

    病因 在15~20℃水溫條件下,未受精的卵或魚體的受傷部位先著生水霉,然后向受精卵或魚體正常組織蔓延。該病由水霉屬(Saporlegnia)和綿霉屬(Achlya)等水生真菌寄生引起,常見種類有同絲水霉(S.monica)、鞭毛綿霉(A.flagellata)等。 

    危害 中華鱘卵及受傷中華鱘易感染此病,其對孵化中的受精卵危害較大,受精卵死亡率可達70%~90%。 

    治療 ①每天用孔雀石綠(6g/立方米)溶液浸泡魚卵10min。②全池潑灑食鹽、小蘇打合劑,用藥量為食鹽400g/立方米水體+小蘇打400g/立方米水體。 

    預防 ①提高鱘卵受精率,改進孵化方法,保持良好水質,或采用人工方法不斷清除壞卵乙②放養仔、幼魚的魚池池壁池底要光滑,避免魚體擦傷。③運輸、轉池和放苗時,操作要細致,經過操作后的魚苗下池時,須用2%~3%的食鹽水浸洗5~10min消毒。 

    6 車輪蟲病 

    癥狀 病魚體表無光澤,消瘦,游動遲緩。打開鰓部,可見鰓絲暗紅色,粘液較多。鏡檢可見在體表和鰓上有大量車輪蟲寄生。 

    病因 中華鱘在河水或池塘水作水源的池中養殖時易感染,此病由車輪蟲(Trichodina)寄生引起。 

    危害 該病主要危害靜水池中培育的稚、幼鱘,大量寄生時,蟲體成群地聚集在鰓的邊緣或鰓絲縫隙里,破壞鰓組織,嚴重影響魚的呼吸機能,使魚死亡。 

    治療 全池潑灑福爾馬林,每立方米水體用藥30g。 

    預防 ①魚池在放苗前用生石灰(150g/立方米)或高錳酸鉀(20g/立方米)徹底消毒。②經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質清新。 

    7 小瓜蟲病 

    癥狀 患病魚體日漸消瘦,游泳能力大大降低,且浮躁不安,食欲減退。肉眼觀察,病魚體表布滿白色小點,在鰓絲和鰭條處嚴重。鏡檢體表粘液或鰓絲可見大量多子小瓜蟲。 

    病因 該病由多子小瓜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引起,多發于水泥池靜水飼養的中華鱘苗種,在水溫20~25℃條件下,易暴發此病。 

    危害 該病主要危害15cm以下的中華鱘幼鱘,蟲體侵襲魚的皮膚和鰓瓣,在組織里以組織細胞為營養,引起組織壞死,阻礙呼吸,導致魚窒息死亡。 

    治療 ①提高池水溫度至30℃進行控制,效果較好。②按每立方米水體0.38g干辣椒粉和0.15g生姜片的劑量,混合加水煮沸后全池潑灑。 

    預防 ①魚池在放苗前應用生石灰(150g/立方米)或高錳酸鉀(20g/立方米)徹底消毒。②增強魚體體質,在水泥池養殖鱘魚過程中,應保持一定的流水量。 

    8 氣泡病 

    癥狀 病魚游動緩慢、上浮貼邊,或分布在水流較緩處的中上層水中,病重者腹部膨大明顯,下沉困難。肉眼檢查,可見在口前兩側的兩條溝裂內有許多呈線形排列的氣泡;剖腹可見部分胃內有食物,腸內有黃色粘液和氣泡。鏡檢鰓絲發白,鰓絲間粘液較多,有許多小氣泡,鰓絲完整。 

    病因 本病是水中氮氣或氧氣含量過飽和時(氮氣飽和度達125%以上時即會發生氮氣所引起的氣泡病;在氮氣飽和度達130%以上時,短時間內即會引發致命的危害),使得魚的腸道、鰓、肌肉等組織內形成微氣泡,進而使微細血管產生栓塞,造成組織水腫等現象,而使魚死亡。養殖用水使用地下深層水或自噴地表水時,極易取到氮氣過飽和的水而引發此病。 

    危害 該病對中華鱘幼魚(15cm以下)造成危害最大,嚴重時,3~5d就可使大部分的魚死亡。 

    治療 ①全池潑灑食鹽,使池水濃度為0.5%。②把有病的魚收集到經處理過的較低溫水中,加大水流速度,增加魚的運動量,使魚通過體循環,較快地排出體內氣泡。 

    預防 ①減少水源過度曝氣,防止水源中氣體過飽和。②幼鱘轉食期間,池中充氣頭罩上網罩,可避免鱘魚誤食氣泡。 

    9 紅斑病 

    癥狀 患病仔魚卵黃囊前端或下部或兩側以及背面、尾端下部等部位出現有血紅色的點狀斑塊,病苗常于水面游動。 

    病因 該病由水蚤、蝦類咬傷引起,或孵化設備、仔魚護養池表面粗糙、流速過大引起。 

    危害 此病主要危害開口前期的仔鱘,患病后的仔鱘大約可存活10d。如不及時治療,可明顯降低仔鱘成活率。 

    治療 徹底清除水蚤等敵害生物,合理控制孵化池、護養池的水體流速。 

    預防 孵化池、護養池的池底、池壁應光滑,用水水源應經60目以上的紗窗布過濾。 

    10 大肚子病 

    癥狀 病魚體色正常,腹部膨脹,腹部向上浮在水面無力游動;解剖胃中食物較多,腸道邊有氣泡,有的胃中食物不多,但有氣。 

    病因 該病為消化不良或腸內厭氧菌過量繁殖引起。 

    危害 該病主要危害轉食期間的中華鱘幼魚,染病率低,傳染率也不高,患病幼魚不會很快死亡。 

    治療 每千克飼料添加氟哌酸2~6g+干酵母8~12g,拌餌投喂,5d為一療程。 

    預防 改善水環境,降低養殖密度,增加水流量。 

    11 蛀鰭病 

    癥狀 病魚游動失去平衡,在水體上層靠池邊活動;肉眼可見病魚胸鰭、尾鰭破損、分叉,嚴重者鰭基部充血,鰭條潰爛,繼發水霉。 

    病因 在鱘魚開口期或轉食期,由于放養密度過大,規格不整齊,個體大、活動強的幼鱘把個體小、活動弱的幼鱘的鰭條當食物咬傷,形成蛀鰭。 

    危害 該病主要發生在稚鱘開口期和幼鱘轉食期,易繼發水霉引起死亡。 

    治療 及時挑出患病幼鱘,用3%食鹽水消毒10min后,另池單養,以防繼發水霉引起死亡。 

    預防 ①保持鱘苗放養密度合理,同池魚規格整齊。②仔鱘開口期和轉食期要少量多次投喂充足適口的飼料。 

    12 營養性貧血 

    癥狀 病魚食欲減退,生長緩慢;肉眼可見體色變淡,鰓絲粉紅色,肝、腎顏色變淡。血液學分析顯示血紅蛋白含量降低(至20~25g/L),紅血球數量減少(至3×10E5~/μL或更少),幼紅細胞比例增高(由20%增高到40%或更高)。 

    危害 長期食用營養成分較差飼料的中華鱘易顯現此癥狀。直接引起死亡的不多,但由于這種病魚的組織長期貧血,魚體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其他疾病。 

    病因 該病系由于飼料的主營養成分、維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不平衡,不符合中華鱘的營養需求而引起。 

    治療 根據中華鱘的規格,改用適合各年齡階段的專用全價配合飼料。 

    預防 ①使用某種飼料前必須了解該飼料的營養成分是否符合中華鱘的營養需求。②嚴格控制飼料的儲存條件和時間,以防飼料變質。 

    13 營養性中毒癥 

    癥狀 病魚拒絕攝食,身體變瘦;肉眼可見病魚體色灰白,鰓絲粉紅色,肝臟由棕黃色變為淡黃色。血液學分析顯示血紅蛋白含量降低(低于14g/L),紅血球數量減少(至2.5×10E5個/μL或更少),幼紅細胞比例增高(增高到40%或更高)。 

    病因 該病由變質飼料里的一些毒素(脂質過氧化物、毒枝菌素、細菌內毒素等)被魚攝入后直接引起。 

    危害 各種規格的中華鱘攝食變質飼料后均產生此病癥。長期食用這種飼料可引起10%~40%的魚體死亡。 

    治療 投喂新鮮飼料,并在飼料中加入適量的解毒藥物(如殼聚糖、維生素A、E和C等)。 

    預防 不投喂過期變質飼料。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