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癥狀 幼苗出土后即可受害,尤以中后期為重。病苗基部變褐色,后病部收縮細縊、莖葉萎垂枯死。稍大病苗發病初期白天萎蔫,夜間恢復,當病斑繞莖一周時,幼苗逐漸枯死,葉片萎蔫不能復原,直至直立枯死。病斑初呈橢圓形暗褐色,具同心輪紋及淡褐色蛛絲狀霉,后期形成菌核,是與猝倒病區別的又一重要特征。
2.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 該病由立枯絲核真菌侵染引起,病菌發育適溫為24℃。播種過密、間苗或分苗不及時,造成幼苗徒長,溫度過高通風不良或土壤水分忽高忽低均易誘發該病。常從根部、幼莖和傷口侵染發病。
3.防治方法 苗床處理。參照猝倒病。
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的0.3%的40%拌種雙,或者用50%福美雙拌種。 加強苗床管理。注意提高地溫、科學通風,防止苗床出現高溫高濕。
發病初期噴淋50%立枯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井崗霉素水劑1500倍液。猝倒病、立枯病混發時,可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淋,每平方米2~3升,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2.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 該病由立枯絲核真菌侵染引起,病菌發育適溫為24℃。播種過密、間苗或分苗不及時,造成幼苗徒長,溫度過高通風不良或土壤水分忽高忽低均易誘發該病。常從根部、幼莖和傷口侵染發病。
3.防治方法 苗床處理。參照猝倒病。
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的0.3%的40%拌種雙,或者用50%福美雙拌種。 加強苗床管理。注意提高地溫、科學通風,防止苗床出現高溫高濕。
發病初期噴淋50%立枯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井崗霉素水劑1500倍液。猝倒病、立枯病混發時,可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淋,每平方米2~3升,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