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病防治應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主要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蟹病的主要預防措施
1.稻田消毒:在蟹苗放養前的15~20天,每667平方米稻田用生石灰50~75kg,對水溶化后全田潑灑,殺滅螞蟥、黃鱔、水蜈蚣等敵害生物及細菌、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
2.蟹種放養前的消毒:稻田養蟹應選擇優質蟹種。質量良好的蟹種表現為體格健壯、規格整齊、體色潤澤、爬行迅速,抓一把放在平地上能迅速散開。在起捕和運輸蟹種的過程中應小心操作,避免碰傷蟹體,放養前用7~10mg/kg孔雀石綠浸泡2~3次,每次5~10分鐘。
3.抓好日常管理:河蟹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投喂飼料和水質控制。河蟹的投喂應堅持“四定”,即定質、定量、定時、定位。不投變質飼料,在飼料中動物性飼料應不少于20%,根據河蟹體重、季節、天氣、水質、河蟹的攝食狀況等確定投喂量,飼料應充足,防止河蟹因飼料缺乏而自相殘殺。應及時清除殘餌,以免腐敗變質影響水質。同時合理調控水位,定期換水,一般每10~15天換水1次,高溫季節隔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約為全池的1/3,蟹溝水位一般保持在1m左右。每隔15天左右,用生石灰對水溶化后全池潑灑,濃度為15mg/kg。
二、河蟹常見病害的防治方法
1.黑鰓病:病蟹鰓部受病菌感染,輕時鰓絲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嚴重時鰓絲全部變為黑色,病蟹呼吸困難,站立不穩,攝食停止,最后死亡,該病一般在7~9月發生。
防治方法:①用溴氯海因0.4mg/kg進行水體消毒,每周1次,連續2~4周;②1kg飼料加大蒜素1~2g或用鮮大蒜100g制成藥餌,連喂5~7天:⑧病蟹用2~3mg/kg呋喃唑酮溶液浸洗2~3次,每次5~10分鐘。
2.蛻殼不遂:此病常見于4~9月。河蟹背甲后緣與腹部交界處出現裂縫,但不能蛻去舊殼,最后全身發黑死亡。引發此病的原因較多,一是蟹種在放養前受損傷或性腺已成熟,二是食物中礦物質(尤其是鈣質)含量較低。
防治方法:①不購買性成熟的老頭蟹;②起捕和運輸過程中小心操作,防止碰傷;⑧經常換水,每隔15天用生石灰對水溶化潑灑,濃度為15mg/kg;④飼料中添加0.1%~0.2%蛻殼素,增喂動物性飼料,如將螺蚌敲碎后喂食。
3.腸胃炎:河蟹由于食用變質食物引起細菌感染使胃腸發炎,擠壓肛門,可見黃色或淡紅色液體流出,嚴重時可致蟹死亡,一般在4~9月發病。
防治方法:①及時加注新水,調節水質。②禁喂腐敗變質飼料。③在飼料中加大蒜素1~28/kg或加鮮大蒜100g/kg,連喂3~5天為1療程。④水體用15mg/kg生石灰或1mg/kg漂白粉消毒。
4.水腫病:病蟹的腹部與頭胸甲下方交接處腫脹,類似河蟹即將蛻殼。用手輕壓,有少量水外冒,病蟹停止攝食,最后窒息而死,河蟹的水腫病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細菌感染引起水腫,另一種是水霉菌引起水腫。由細菌引起的水腫,病蟹腹部和頭胸部腫脹呈透明狀,發病季節為5~9月;而水霉菌引起的水腫,腹部不腫脹,頭胸部腫脹但不透明,發病季節秋季為9月下旬至10月,水溫20~25℃。
防治方法:①換掉池水1/3,并用1mg/kg漂白粉消毒,連用2周,每周1次,或用15mg/kg生石灰消毒;②內服土霉素、大蒜素等藥餌,5~7天為1療程;③水霉菌引起的水腫,不用內服藥餌,可用3%~5%食鹽水浸洗病蟹。
5.纖毛蟲病:病蟹鰓部、頭胸部和步足等處有大量纖毛蟲寄生,呈黃棕色絨毛狀,此病主要因水質過肥,累枝蟲、鐘形蟲、斜管蟲等大量繁殖并寄生于蟹體表引起,發病季節5~9月。
防治方法:①換掉池水1/3,并用生石灰對水潑灑,濃度為15mg/kg;②用硫酸銅、硫酸亞鐵(5∶2)合劑潑灑,濃度為0.7mg/kg。
6.蟹奴病:病蟹腹部略顯臃腫,打開臍蓋可見2~5mm長的乳白色顆粒狀蟲體寄生于附肢或胸板上,雄蟹臍呈橢圓形,近似雌蟹,病蟹生長較慢,蟹肉有惡臭味,有的地方叫“臭蟹病”,此病主要由于蟹奴寄生河蟹腹部引起。發病季節為6~9月,尤以8月較為常見。
防治方法:①及時換水;②用1mg/kg漂白粉殺滅蟹奴,每周1次,連用2周;⑨蟹池內混養少量黑魚,控制蟹奴幼蟲;④病蟹用20mg/kg福爾馬林浸洗10~20分鐘。
7.抖抖病:病蟹站立不穩,四肢抖動,攝食明顯減少,嚴重時停止攝食,最后死亡,發病季節一般為7~9月。
防治方法:①水體用溴氯海因0.4mg/kg消毒,每周1次,連用2~4周:飼料中添加1%~2%克抖威或蟹安,連續投喂5~7天。
一、蟹病的主要預防措施
1.稻田消毒:在蟹苗放養前的15~20天,每667平方米稻田用生石灰50~75kg,對水溶化后全田潑灑,殺滅螞蟥、黃鱔、水蜈蚣等敵害生物及細菌、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
2.蟹種放養前的消毒:稻田養蟹應選擇優質蟹種。質量良好的蟹種表現為體格健壯、規格整齊、體色潤澤、爬行迅速,抓一把放在平地上能迅速散開。在起捕和運輸蟹種的過程中應小心操作,避免碰傷蟹體,放養前用7~10mg/kg孔雀石綠浸泡2~3次,每次5~10分鐘。
3.抓好日常管理:河蟹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投喂飼料和水質控制。河蟹的投喂應堅持“四定”,即定質、定量、定時、定位。不投變質飼料,在飼料中動物性飼料應不少于20%,根據河蟹體重、季節、天氣、水質、河蟹的攝食狀況等確定投喂量,飼料應充足,防止河蟹因飼料缺乏而自相殘殺。應及時清除殘餌,以免腐敗變質影響水質。同時合理調控水位,定期換水,一般每10~15天換水1次,高溫季節隔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約為全池的1/3,蟹溝水位一般保持在1m左右。每隔15天左右,用生石灰對水溶化后全池潑灑,濃度為15mg/kg。
二、河蟹常見病害的防治方法
1.黑鰓病:病蟹鰓部受病菌感染,輕時鰓絲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嚴重時鰓絲全部變為黑色,病蟹呼吸困難,站立不穩,攝食停止,最后死亡,該病一般在7~9月發生。
防治方法:①用溴氯海因0.4mg/kg進行水體消毒,每周1次,連續2~4周;②1kg飼料加大蒜素1~2g或用鮮大蒜100g制成藥餌,連喂5~7天:⑧病蟹用2~3mg/kg呋喃唑酮溶液浸洗2~3次,每次5~10分鐘。
2.蛻殼不遂:此病常見于4~9月。河蟹背甲后緣與腹部交界處出現裂縫,但不能蛻去舊殼,最后全身發黑死亡。引發此病的原因較多,一是蟹種在放養前受損傷或性腺已成熟,二是食物中礦物質(尤其是鈣質)含量較低。
防治方法:①不購買性成熟的老頭蟹;②起捕和運輸過程中小心操作,防止碰傷;⑧經常換水,每隔15天用生石灰對水溶化潑灑,濃度為15mg/kg;④飼料中添加0.1%~0.2%蛻殼素,增喂動物性飼料,如將螺蚌敲碎后喂食。
3.腸胃炎:河蟹由于食用變質食物引起細菌感染使胃腸發炎,擠壓肛門,可見黃色或淡紅色液體流出,嚴重時可致蟹死亡,一般在4~9月發病。
防治方法:①及時加注新水,調節水質。②禁喂腐敗變質飼料。③在飼料中加大蒜素1~28/kg或加鮮大蒜100g/kg,連喂3~5天為1療程。④水體用15mg/kg生石灰或1mg/kg漂白粉消毒。
4.水腫病:病蟹的腹部與頭胸甲下方交接處腫脹,類似河蟹即將蛻殼。用手輕壓,有少量水外冒,病蟹停止攝食,最后窒息而死,河蟹的水腫病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細菌感染引起水腫,另一種是水霉菌引起水腫。由細菌引起的水腫,病蟹腹部和頭胸部腫脹呈透明狀,發病季節為5~9月;而水霉菌引起的水腫,腹部不腫脹,頭胸部腫脹但不透明,發病季節秋季為9月下旬至10月,水溫20~25℃。
防治方法:①換掉池水1/3,并用1mg/kg漂白粉消毒,連用2周,每周1次,或用15mg/kg生石灰消毒;②內服土霉素、大蒜素等藥餌,5~7天為1療程;③水霉菌引起的水腫,不用內服藥餌,可用3%~5%食鹽水浸洗病蟹。
5.纖毛蟲病:病蟹鰓部、頭胸部和步足等處有大量纖毛蟲寄生,呈黃棕色絨毛狀,此病主要因水質過肥,累枝蟲、鐘形蟲、斜管蟲等大量繁殖并寄生于蟹體表引起,發病季節5~9月。
防治方法:①換掉池水1/3,并用生石灰對水潑灑,濃度為15mg/kg;②用硫酸銅、硫酸亞鐵(5∶2)合劑潑灑,濃度為0.7mg/kg。
6.蟹奴病:病蟹腹部略顯臃腫,打開臍蓋可見2~5mm長的乳白色顆粒狀蟲體寄生于附肢或胸板上,雄蟹臍呈橢圓形,近似雌蟹,病蟹生長較慢,蟹肉有惡臭味,有的地方叫“臭蟹病”,此病主要由于蟹奴寄生河蟹腹部引起。發病季節為6~9月,尤以8月較為常見。
防治方法:①及時換水;②用1mg/kg漂白粉殺滅蟹奴,每周1次,連用2周;⑨蟹池內混養少量黑魚,控制蟹奴幼蟲;④病蟹用20mg/kg福爾馬林浸洗10~20分鐘。
7.抖抖病:病蟹站立不穩,四肢抖動,攝食明顯減少,嚴重時停止攝食,最后死亡,發病季節一般為7~9月。
防治方法:①水體用溴氯海因0.4mg/kg消毒,每周1次,連用2~4周:飼料中添加1%~2%克抖威或蟹安,連續投喂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