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江蘇蘇北里下河一帶商品鯽魚流行一種叫“痘瘡病”(漁農稱之為水霉?。9P者針對這種病情,將防治方法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1.病情及發病規律:痘瘡病原本對鯉魚發病率較高,鯽魚偶爾發生,可現在我們這一帶主要是商品鯽魚發病率較高,一般塘口有30%~50%以上的鯽魚都感染上此癥。本病主要流行于秋末冬初和早春季節,水溫在10~15℃時,水質肥沃及光照不足的池塘容易發生。當水溫升高、溶氧充足、水質條件改善后,“痘瘡”也會自行脫落。如條件惡化后又可復發。
2.病原:病原為鯉魚皰疹病毒。
3.癥狀:病魚起初,體表出現薄而透明的灰白色小斑狀、似石蠟樣的增生物(即痘瘡),以后逐漸擴大,連成一片,并增厚。這些痘瘡與魚體表結合十分牢固,用刀片才能刮下來,形似癬狀痘瘡。背部、尾柄、鰭條和頭部是痘瘡的密集區,嚴重的遍布全身,病灶部位常有出血癥狀。
4.傳播與危害:在自然條件下,病毒可通過黏膜表面的接觸和污染的水源傳播。本病目前在蘇北里下河一帶流行很廣,主要危害對象是商品鯽魚,不但影響魚的生長,而且電影響魚的商品價值,也就是直接影響漁農的經濟效益。
5.預防及治療:①改善養殖環境,在灌注新水的同時排放部分老水。②提高養殖水體的溶氧量,清除水面的遮陽物(水花生)等,增加光照。③藥物治療,以外用為主,全池潑灑強氧化劑,如二氧化氯、過氧化鈉或強效季胺鹽類藥物,結合內服強力霉素、恩諾沙星,一般3~7天后可見療效。
1.病情及發病規律:痘瘡病原本對鯉魚發病率較高,鯽魚偶爾發生,可現在我們這一帶主要是商品鯽魚發病率較高,一般塘口有30%~50%以上的鯽魚都感染上此癥。本病主要流行于秋末冬初和早春季節,水溫在10~15℃時,水質肥沃及光照不足的池塘容易發生。當水溫升高、溶氧充足、水質條件改善后,“痘瘡”也會自行脫落。如條件惡化后又可復發。
2.病原:病原為鯉魚皰疹病毒。
3.癥狀:病魚起初,體表出現薄而透明的灰白色小斑狀、似石蠟樣的增生物(即痘瘡),以后逐漸擴大,連成一片,并增厚。這些痘瘡與魚體表結合十分牢固,用刀片才能刮下來,形似癬狀痘瘡。背部、尾柄、鰭條和頭部是痘瘡的密集區,嚴重的遍布全身,病灶部位常有出血癥狀。
4.傳播與危害:在自然條件下,病毒可通過黏膜表面的接觸和污染的水源傳播。本病目前在蘇北里下河一帶流行很廣,主要危害對象是商品鯽魚,不但影響魚的生長,而且電影響魚的商品價值,也就是直接影響漁農的經濟效益。
5.預防及治療:①改善養殖環境,在灌注新水的同時排放部分老水。②提高養殖水體的溶氧量,清除水面的遮陽物(水花生)等,增加光照。③藥物治療,以外用為主,全池潑灑強氧化劑,如二氧化氯、過氧化鈉或強效季胺鹽類藥物,結合內服強力霉素、恩諾沙星,一般3~7天后可見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