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進賢縣某養鴿場的鴿群發病,其主要特征是下痢、消瘦、死亡率高,還有部分病鴿有神經癥狀。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削檢變化和實驗室檢驗確診為鴿副傷寒。經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后,病情得到了控制,現報道如下。
一、發病情況及臨床癥狀 鴿群發病與死亡都在15~60日齡,病程3~7天,陸續死亡,死亡率達28%。用青霉素、鏈霉素、土霉素、慶大霉素治療無效。其主要臨床癥狀為精神沉邯,目光呆滯,厭食,呆立,縮頭閉眼,翅膀下垂,呈昏睡狀態;腹瀉拉稀,糞便呈綠色,體型消瘦;有的病鴿出現關節腫大,頭頸彎曲,運動失調。
二、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肝明顯腫大、瘀血,肝臟、腎臟均有灰白色壞死點;小腸壁水腫,粘膜出血,十二指腸尤為明顯,少數病例腸壁還有黃白色粟粒大小的壞死結節;部分病例關節突出呈圓球狀,切開有大量液體。
三、實驗室檢驗
1.細菌分離培養 以無菌操作取肝組織抹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大小中等,兩端鈍圓、無芽孢、紅色陰性桿菌。取肝、脾臟、心血、腎、關節液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和血液瓊脂平板上,經37℃培養24小時,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生長出大量圓形、稍隆起、無色、半透明的菌落;在血液瓊脂平板上長出邊緣整齊、濕潤、凸起、有光澤、灰白色、直徑約為1.5毫米的菌落。挑取部分細菌接種于三糖鐵瓊脂斜面及底部穿刺,經37℃恒溫培養24小時后,可見在斜面上生長的菌落為白色,穿刺線上的菌落為黃色,穿刺線底部呈煙霧狀黑色,瓊脂斜面仍為紅色。
2.生化試驗 取純培養物分別接種于各生化管內,此菌能使葡萄糖、麥芽糖及甘露醇產酸產氣,V~P試驗陰性,吲哚試驗陰性,枸櫞酸鹽利用試驗陽性。
3.藥敏試驗 以無菌操作法用棉拭子蘸取肉湯培養液均勻涂布于普通瓊脂平板,室溫于燥5分鐘后放置、按壓藥敏紙片,置37℃恒溫箱培養24小時,測量其抑菌圈直徑。其結果為此菌對環丙沙星、畜禽百病清、思諾沙星敏感;紅霉素、青霉素、鏈霉素、氟哌酸、四環素、慶大霉素、土霉素、金霉素對此菌無抑制作用。
4.防治 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先用高敏藥物畜禽百病清100克,加水1000千克,給鴿自由飲用,連續5天。另外,對個別病例用恩諾沙星和環丙沙星分別注射治療,5天后病情得到控制。
全面消毒,因為老鼠是該病的帶菌者和傳染源,所以,進行了大規模的滅鼠工作。
一、發病情況及臨床癥狀 鴿群發病與死亡都在15~60日齡,病程3~7天,陸續死亡,死亡率達28%。用青霉素、鏈霉素、土霉素、慶大霉素治療無效。其主要臨床癥狀為精神沉邯,目光呆滯,厭食,呆立,縮頭閉眼,翅膀下垂,呈昏睡狀態;腹瀉拉稀,糞便呈綠色,體型消瘦;有的病鴿出現關節腫大,頭頸彎曲,運動失調。
二、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肝明顯腫大、瘀血,肝臟、腎臟均有灰白色壞死點;小腸壁水腫,粘膜出血,十二指腸尤為明顯,少數病例腸壁還有黃白色粟粒大小的壞死結節;部分病例關節突出呈圓球狀,切開有大量液體。
三、實驗室檢驗
1.細菌分離培養 以無菌操作取肝組織抹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大小中等,兩端鈍圓、無芽孢、紅色陰性桿菌。取肝、脾臟、心血、腎、關節液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和血液瓊脂平板上,經37℃培養24小時,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生長出大量圓形、稍隆起、無色、半透明的菌落;在血液瓊脂平板上長出邊緣整齊、濕潤、凸起、有光澤、灰白色、直徑約為1.5毫米的菌落。挑取部分細菌接種于三糖鐵瓊脂斜面及底部穿刺,經37℃恒溫培養24小時后,可見在斜面上生長的菌落為白色,穿刺線上的菌落為黃色,穿刺線底部呈煙霧狀黑色,瓊脂斜面仍為紅色。
2.生化試驗 取純培養物分別接種于各生化管內,此菌能使葡萄糖、麥芽糖及甘露醇產酸產氣,V~P試驗陰性,吲哚試驗陰性,枸櫞酸鹽利用試驗陽性。
3.藥敏試驗 以無菌操作法用棉拭子蘸取肉湯培養液均勻涂布于普通瓊脂平板,室溫于燥5分鐘后放置、按壓藥敏紙片,置37℃恒溫箱培養24小時,測量其抑菌圈直徑。其結果為此菌對環丙沙星、畜禽百病清、思諾沙星敏感;紅霉素、青霉素、鏈霉素、氟哌酸、四環素、慶大霉素、土霉素、金霉素對此菌無抑制作用。
4.防治 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先用高敏藥物畜禽百病清100克,加水1000千克,給鴿自由飲用,連續5天。另外,對個別病例用恩諾沙星和環丙沙星分別注射治療,5天后病情得到控制。
全面消毒,因為老鼠是該病的帶菌者和傳染源,所以,進行了大規模的滅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