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缺鈣癥狀先發生于根及地上幼嫩部分。根系生長很差,莖和根尖的分生組織受損,根尖細胞腐爛、死亡,植株矮小呈未老先衰狀。幼葉卷曲且葉尖有粘化現象,葉緣發黃,逐漸枯死。定型的新生葉片前端及葉緣枯黃,老葉仍保持綠色,結實少,秕粒多。診斷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缺鈣與缺硼某些癥狀相似,如都有生長點、頂芽及根尖枯萎、死亡,嫩芽與新葉扭曲、變形等,容易混淆,須注意辨別。但缺硼葉片及葉柄變厚、變粗、變脆,內部常產生褐色物質,而缺鈣無此癥狀。
植株分析診斷。植株含鈣差異頗大,一般雙子葉植物如十字花科、豆科等植物含量顯著高于單子葉禾本科植物。
南方淋溶的強酸性低鹽基土壤易缺鈣。一般認為代換性鈣小于5~6毫克/100克土時,作物可能缺鈣;在鈣質土壤中也常發生缺鈣,是由土壤鹽類濃度過高抑制了對鈣的吸收引起。因此,在土壤診斷中要注意鹽類濃度的檢測,結合植株含鈣狀況綜合分析,作出正確判斷。
水稻缺鈣的防治
植物缺鈣往往并不是土壤缺鈣,而是由于植物體內鈣的吸收和運輸等生理功能失調而造成的。我國土壤的全鈣含量,不同的地區差異很明顯。高溫多雨濕潤地區,不論母質含鈣多少,在漫長的風化、成土過程中,鈣受淋失后含鈣量都很低,如紅壤、黃壤的全鈣含量在4克/千克以下;而在淋溶作用弱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土壤全鈣含量通常在10克/千克左右,一般不缺鈣。
防治有以下幾種方法:
施用鈣肥酸性土壤缺鈣,可施用石灰,既提供了鈣營養,又中和了土壤酸性。對于中性、堿性土壤,鑒于原因都出于根系吸收受阻,土壤施用無效,應改用葉面噴施,一般用0.3%~0.5%氯化鈣液,連噴數次。
由于大量施用氮、鉀肥,土壤溶液濃度增高,抑制了作物對鈣的吸收,銨態氮肥尤其如此。因此,控制用肥,防止土壤鹽類濃度過高,是防治水稻缺鈣的基本措施。
高溫干旱而土壤溶液濃縮,尤其是在作物需鈣較多的時期,如遇干旱極易誘發缺鈣,應及時灌溉。
缺鈣與缺硼某些癥狀相似,如都有生長點、頂芽及根尖枯萎、死亡,嫩芽與新葉扭曲、變形等,容易混淆,須注意辨別。但缺硼葉片及葉柄變厚、變粗、變脆,內部常產生褐色物質,而缺鈣無此癥狀。
植株分析診斷。植株含鈣差異頗大,一般雙子葉植物如十字花科、豆科等植物含量顯著高于單子葉禾本科植物。
南方淋溶的強酸性低鹽基土壤易缺鈣。一般認為代換性鈣小于5~6毫克/100克土時,作物可能缺鈣;在鈣質土壤中也常發生缺鈣,是由土壤鹽類濃度過高抑制了對鈣的吸收引起。因此,在土壤診斷中要注意鹽類濃度的檢測,結合植株含鈣狀況綜合分析,作出正確判斷。
水稻缺鈣的防治
植物缺鈣往往并不是土壤缺鈣,而是由于植物體內鈣的吸收和運輸等生理功能失調而造成的。我國土壤的全鈣含量,不同的地區差異很明顯。高溫多雨濕潤地區,不論母質含鈣多少,在漫長的風化、成土過程中,鈣受淋失后含鈣量都很低,如紅壤、黃壤的全鈣含量在4克/千克以下;而在淋溶作用弱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土壤全鈣含量通常在10克/千克左右,一般不缺鈣。
防治有以下幾種方法:
施用鈣肥酸性土壤缺鈣,可施用石灰,既提供了鈣營養,又中和了土壤酸性。對于中性、堿性土壤,鑒于原因都出于根系吸收受阻,土壤施用無效,應改用葉面噴施,一般用0.3%~0.5%氯化鈣液,連噴數次。
由于大量施用氮、鉀肥,土壤溶液濃度增高,抑制了作物對鈣的吸收,銨態氮肥尤其如此。因此,控制用肥,防止土壤鹽類濃度過高,是防治水稻缺鈣的基本措施。
高溫干旱而土壤溶液濃縮,尤其是在作物需鈣較多的時期,如遇干旱極易誘發缺鈣,應及時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