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腸道壞死癥,幾乎與白底板病同時流行,在我國大部分養鱉區普遍流行,不僅傳染快、來勢猛,而且死亡率高,危害相當嚴重。筆者經過連續幾年的研究,確定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100~200g的幼鱉、成鱉、親鱉都能發病,最適發病水溫為:25~30℃,病鱉的主要癥狀是:底板蒼白或稍充血、潰爛,鰓腺充血、肝臟腫大,呈紫褐色、有出血點,腸內壁出血、糜爛,腸腔中有血水或暗紫色的血凝塊,膀胱積水。該病的病原――嗜水氣單胞菌,是水體中正常存在的條件性致病細菌,該菌易變異、有110多個血清型,因此,治療嗜水氣單胞菌引起的鱉病難度很大。經過多年的摸索總結了治療鱉出血性腸炎病的方法:池水用50~80ppm的生石灰調PH值至80,每隔三天水體用0.4ppm殺菌王潑灑消毒,小池也可用0.3ppm水溶性氟哌酸消毒;中、西藥物結合內服,每100kg甲魚每天內服氟哌酸6g、中藥連翹、黃芪、澤瀉、大黃、訶子、秦皮、板蘭根、甘草各20g煎水拌餌投喂。連續喂6天后,病情基本上可控制。預防用藥量減半,連喂三天,每月預防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