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谷熱又名地方流行性肝炎,是綿羊、山羊和牛的一種急性、慢性傳染性病毒病,也可傳染給嚙齒動物和人。其特點是懷孕母羊和母牛流產率高,在羔羊和犢牛引起嚴重的致死性疾病。此病由節肢動物傳播,潛伏期短,病程發展迅速。該病最早發現于肯尼亞里夫特山谷的雷瓦塞湖濱,因而又稱為里夫特山谷熱。
一、病的傳染
本病主要是通過昆蟲,特別是蚊子叮咬,在動物之間傳染。人可經接觸患病動物及其產品而感染。
二、癥狀
潛伏期為4~6天,羔羊潛伏期20~72小時。新生羔羊的最急性病例不出現臨床癥狀即可死亡。幼齡羔羊感染后,表現發熱、厭食、虛弱、臥地,常在24~36小時內死亡,死亡率可高達95%。青年羊常呈急性經過,而成年綿羊和山羊則表現為溫和癥狀,但多數懷孕母羊發熱(41~42℃)、流產、嘔吐;在發熱期白細胞急劇減少,尤其是中性粒細胞;病程數天,死亡率可達20%。
三、剖檢
患病羔羊肝臟病變明顯。在疾病早期肝腫脹、質脆,呈斑駁雜色;肝實質部分有許多灰黃色壞死病灶,每個病灶周圍有紅色充血圈。在疾病的嚴重階段,整個肝的被膜和切面均呈灰黃色,被膜上有少數出血斑點,心內膜和心外膜出血。成年母羊的病變與羔羊相同,但程度較輕。
組織學變化方面,羔羊與母羊類似。病的早期,肝組織呈現局限性變化,中性粒細胞聚集在肝臟的竇狀隙,隨后,在白細胞集結附近形成壞死的肝細胞群,繼而小葉中的壞死灶融合,最后整個肝臟布滿了小顆粒壞死病灶。肺可能水腫、氣腫,脾漿膜下有瘀血斑點。肝內可見到嗜酸性包涵體。腦有變性變化,并在腦血管周圍有聚集的紅細胞袖套。
四、診斷
在出現羔羊死亡、母羊流產及飼養人員突然發病時,應考慮可能有此病存在。診斷主要靠生物學試驗分離病毒。確診時需做肝臟組織學檢查及血清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及瓊脂擴散試驗也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五、預防
可采取滅蚊,限制流行地區易感動物流動及免疫預防等措施。連續接種小鼠和雞胚獲得的弱毒疫苗可用于預防接種。嗜神經的弱毒苗可用于大范圍的免疫,但不能用于妊娠動物。羔羊生后3~6個月內具有被動免疫力。雄性動物免疫后,可產生一個時期的無菌免疫,因此,這種方法常常在配種季節前使用。
六、治療
尚無特效療法,可進行對癥和支持療法。
一、病的傳染
本病主要是通過昆蟲,特別是蚊子叮咬,在動物之間傳染。人可經接觸患病動物及其產品而感染。
二、癥狀
潛伏期為4~6天,羔羊潛伏期20~72小時。新生羔羊的最急性病例不出現臨床癥狀即可死亡。幼齡羔羊感染后,表現發熱、厭食、虛弱、臥地,常在24~36小時內死亡,死亡率可高達95%。青年羊常呈急性經過,而成年綿羊和山羊則表現為溫和癥狀,但多數懷孕母羊發熱(41~42℃)、流產、嘔吐;在發熱期白細胞急劇減少,尤其是中性粒細胞;病程數天,死亡率可達20%。
三、剖檢
患病羔羊肝臟病變明顯。在疾病早期肝腫脹、質脆,呈斑駁雜色;肝實質部分有許多灰黃色壞死病灶,每個病灶周圍有紅色充血圈。在疾病的嚴重階段,整個肝的被膜和切面均呈灰黃色,被膜上有少數出血斑點,心內膜和心外膜出血。成年母羊的病變與羔羊相同,但程度較輕。
組織學變化方面,羔羊與母羊類似。病的早期,肝組織呈現局限性變化,中性粒細胞聚集在肝臟的竇狀隙,隨后,在白細胞集結附近形成壞死的肝細胞群,繼而小葉中的壞死灶融合,最后整個肝臟布滿了小顆粒壞死病灶。肺可能水腫、氣腫,脾漿膜下有瘀血斑點。肝內可見到嗜酸性包涵體。腦有變性變化,并在腦血管周圍有聚集的紅細胞袖套。
四、診斷
在出現羔羊死亡、母羊流產及飼養人員突然發病時,應考慮可能有此病存在。診斷主要靠生物學試驗分離病毒。確診時需做肝臟組織學檢查及血清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及瓊脂擴散試驗也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五、預防
可采取滅蚊,限制流行地區易感動物流動及免疫預防等措施。連續接種小鼠和雞胚獲得的弱毒疫苗可用于預防接種。嗜神經的弱毒苗可用于大范圍的免疫,但不能用于妊娠動物。羔羊生后3~6個月內具有被動免疫力。雄性動物免疫后,可產生一個時期的無菌免疫,因此,這種方法常常在配種季節前使用。
六、治療
尚無特效療法,可進行對癥和支持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