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痘病與龜頸潰瘍病和膚霉病明顯不同,病龜脖頸部位無明顯擦傷史,形成以“痘”為中心的腫大,龜頭縮進甲里時腫大部位無皺紋。患病部位不象潰瘍病和膚霉病那樣生長白色絮狀物。而是生有較硬的乳白色痘狀物,病龜有活動遲緩,精神不佳等全身癥狀,多發于甲徑5cm以下幼龜,按龜頸潰瘍病和膚霉病治療,病灶不能消除,這是該場建場20年來,首次見到的罕見疾病,該鎮龍聯村烏龜養殖場場長蔣張林集20多年的養龜療疾經驗,請教省水產專家,對病、死龜分別進行了解剖研究,認為該病可能是一種類似禽痘病毒的新病毒和水霉,綿霉共同致發的。他按照自己設計的治療方案進行處理。首先放凈龜池中舊水,用500PPM食鹽和400PPM小蘇打水溶液浸池24小時,再放入潔凈清水。在換水的同時,用硬物將龜痘強行從龜體患部剝離,然后在患部涂上0.5%鹽水或龍膽紫,再將處理過的龜單獨放置干燥傷口,12小時不見水。之后每天換池水一次,5天以后,腫大部位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