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一體提供科技支撐
4500畝的利農泉港界山設施農業基地一望無際,白色半圓形的大棚成為冬日里的一道風景,一走進去,大棚的保溫作用立刻顯現出來,退去外套也不會感到寒冷。
這個大棚主要種植西紅柿,每一株櫻桃西紅柿都在用一個塑料袋包著的培植土中生產,較之傳統農業,所用的空間更小、土壤更少,長出的果實串串火紅。“傳統農業種植的西紅柿畝產大約1萬斤,設施農業種植的西紅柿能達到2萬斤,口感更好、更甜!”基地的技術總監彭遠水說。大棚內的節水滴灌系統比起傳統農業的澆灌,更加均勻,能夠節約70%—80%的灌溉用水。
產學研一體化是設施農業最突出的特點,也是傳統農業不具備的“軟實力”。“我們有一個農林大學博士后站點,擁有北京、以色列、荷蘭等地的專家為我們提供技術支撐,國外設施農業生產出來的西紅柿看起來好看、產量也多,但口感一般。我們的專家根據西紅柿生長所需的養分做了許多科研實驗,最終通過加入一些有機肥,實現了設施農業生產西紅柿觀感、口感和產量的‘三豐收’。”彭遠水介紹。
此外,設施農業還具有果蔬混合種植的特點。比如,高低套種,在一定種植空間內,黃瓜種在高處,下面就種辣椒。“很多種果蔬混種,只要時間安排合理,傳統農業一年種3季,設施農業能種5季。”彭遠水說。
記者了解到,正因為設施農業的果蔬產品質量有保證,我市發展設施農業的企業所生產的果蔬均供不應求。“我們計劃將基地擴大到一萬畝。”彭遠水表示。
閑置土地也能充分利用
發展設施農業還能充分利用農村的閑置土地,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石獅正源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擁有標準化果蔬種植基地680畝,其中設施農業為100畝,是一家處于傳統農業向設施農業轉型的農業合作社,他們的土地均通過流轉而來。“現在農村有很多人都外出經商、打工,有很多地無人耕作,有些甚至多年閑置,我們就以每畝每年500—800元的價格流轉這些土地,用來發展設施農業。”該合作社負責人龔飛程表示。
發展設施農業也需要一定的勞動力。“一天120元,一個月能拿2000—3000元,足不出村賺錢,還能兼顧家里的老小。”永寧鎮沙堤村村民林秋花說。
目前,全市共有17家農副企業發展設施農業。我市已統籌安排1.3億元專項資金,以項目實施的方式推進設施農業的發展,發展設施蔬果、設施畜禽、設施食用菌、設施花卉、設施林業和設施漁業等均能獲得相關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