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選育經過
1999年早季選擇高產、高抗稻瘟病、稻米靚、蒸煮性能好、飯味濃、口感爽滑的優質推廣品種溪野占10為母本,直鏈淀粉含量較低、米飯柔軟的高產優質推廣品種中二軟占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以改進溪野占10直鏈淀粉含量偏高(25.2%),飯偏硬的不足,經6代系譜選育于2002年早季育成。
從F2-F6共選擇222個單株,其中110-190-232在第五代已基本定型后選擇單株混收,2002年早造第六代同步進行育種圃種植系譜單株并于所內進行品比試驗鑒定。系譜選育編號110-190-232-641全收晚造大田表證。所品比試驗畝產457.5kg,比對照粵香占畝產457kg略為增產,稻米外觀及米飯品嘗均明顯比粵香占高檔,且定名為“野絲占”。2003~2004參加早造省區試及生產試驗。2005年3月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審定委員會審定。
2 特征特性
2.1 生育性狀 野絲占屬感溫型早晚兼用、中高檔優質秈稻。植株矮壯,分蘗力強,葉色青綠,葉片窄直,容納穗數多,結實率高,后期熟色好。株高93.1cm,穗長20.4cm,畝有效穗24.7萬,平均每穗總粒數114.8粒,結實率85.05%,千粒重17.7g,谷粒細長。2002~2003年本所種植,兩年平均早造全生育期118.5天,本田期93天,晚造全生育期99天,本田期84.5天。2003年早造廣東省區試平均全生育期124天,本田期92天,比粵香占早熟1~2天。晚造種植比早造生育期短7~8天。
2.2 抗性鑒定 廣東省植保所接菌鑒定: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73.3%、77.8%、71%;對一般白葉枯病(Ⅲ型)表現中抗(3級),對凋萎型 (Ⅳ型)表現為中感(5級)。試驗及大田生產試驗田間紋枯病輕,苗期與后期耐寒性均較強,耐肥抗倒,田間綜合抗逆性好,適應性廣,易種易管。
2.3 稻米品質 廣東省糧油食品質量監督檢驗站鑒定:2003年早造谷為特二級優質米,2004年早造谷為特一級優質米,晚造達國家優質標準二級。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對2003年早造谷的檢驗結果主要指標為:出糙率80.5%,整精米率59.2%,堊白粒率2%,堊白度0.5%,直鏈淀粉含量14.2%,膠稠度80%,粒長6.2mm,籽粒長寬比3.1。除直鏈淀粉含量未達國標優質指標外,其它各項均達國標優質1級米標準。各地種植后對稻米鑒定,均認為稻米外觀靚,飯相好,蒸煮性能好,飯粒延伸好,不爆烈,飯味好,口感軟滑不糊口。米質比對照種粵香占等一般優質品種提高2個檔次,市場谷價高30~40元/100kg,暢銷。
3 產量表現
2003年早造廣東省區試,平均畝產415.65kg,比對照粵香占畝產438.85kg減產5.29%;2004年早造廣東省區試復試,平均畝產451.45kg,比對照粵香占畝產484.45kg減產6.81%;兩年平均畝產433.55kg,比對照粵香占平均畝產461.65kg減產6.1%。2004年早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6.17kg,比粵香占減產6.39%。
2003年廣東省試種6.59萬畝,2004年擴大試種25.21萬畝,主要在江門地區、佛山市、中山市和番禺區等地種植,一般畝產400~450kg,肥力好田類一般都能收獲畝產450kg,中山市黃埔鎮高產已達畝產560kg。
4 栽培技術要點
4.1 秧齡不宜過長 早造20~25天,晚造不宜超過15天,畝用種1.5kg。
4.2 嚴格控制密度 野絲占分蘗力強,有效穗數多時穗中等,單株栽植則明顯穗大。建議栽培上嚴格控制密度,畝基本苗6~8萬,畝有效穗25萬左右為宜。密度太大易引起倒伏。
4.3 肥水管理 應掌握施足基肥、早追重施分蘗肥的原則,植后15天前施完追肥。一般2~3次,先施尿素引根促蘗,后復合肥壯蘗保蘗,中期酌情施穗分化肥。
水分管理,前期采用干濕淺灌,中期及早長露輕曬,后期注意保濕。
1999年早季選擇高產、高抗稻瘟病、稻米靚、蒸煮性能好、飯味濃、口感爽滑的優質推廣品種溪野占10為母本,直鏈淀粉含量較低、米飯柔軟的高產優質推廣品種中二軟占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以改進溪野占10直鏈淀粉含量偏高(25.2%),飯偏硬的不足,經6代系譜選育于2002年早季育成。
從F2-F6共選擇222個單株,其中110-190-232在第五代已基本定型后選擇單株混收,2002年早造第六代同步進行育種圃種植系譜單株并于所內進行品比試驗鑒定。系譜選育編號110-190-232-641全收晚造大田表證。所品比試驗畝產457.5kg,比對照粵香占畝產457kg略為增產,稻米外觀及米飯品嘗均明顯比粵香占高檔,且定名為“野絲占”。2003~2004參加早造省區試及生產試驗。2005年3月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審定委員會審定。
2 特征特性
2.1 生育性狀 野絲占屬感溫型早晚兼用、中高檔優質秈稻。植株矮壯,分蘗力強,葉色青綠,葉片窄直,容納穗數多,結實率高,后期熟色好。株高93.1cm,穗長20.4cm,畝有效穗24.7萬,平均每穗總粒數114.8粒,結實率85.05%,千粒重17.7g,谷粒細長。2002~2003年本所種植,兩年平均早造全生育期118.5天,本田期93天,晚造全生育期99天,本田期84.5天。2003年早造廣東省區試平均全生育期124天,本田期92天,比粵香占早熟1~2天。晚造種植比早造生育期短7~8天。
2.2 抗性鑒定 廣東省植保所接菌鑒定: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73.3%、77.8%、71%;對一般白葉枯病(Ⅲ型)表現中抗(3級),對凋萎型 (Ⅳ型)表現為中感(5級)。試驗及大田生產試驗田間紋枯病輕,苗期與后期耐寒性均較強,耐肥抗倒,田間綜合抗逆性好,適應性廣,易種易管。
2.3 稻米品質 廣東省糧油食品質量監督檢驗站鑒定:2003年早造谷為特二級優質米,2004年早造谷為特一級優質米,晚造達國家優質標準二級。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對2003年早造谷的檢驗結果主要指標為:出糙率80.5%,整精米率59.2%,堊白粒率2%,堊白度0.5%,直鏈淀粉含量14.2%,膠稠度80%,粒長6.2mm,籽粒長寬比3.1。除直鏈淀粉含量未達國標優質指標外,其它各項均達國標優質1級米標準。各地種植后對稻米鑒定,均認為稻米外觀靚,飯相好,蒸煮性能好,飯粒延伸好,不爆烈,飯味好,口感軟滑不糊口。米質比對照種粵香占等一般優質品種提高2個檔次,市場谷價高30~40元/100kg,暢銷。
3 產量表現
2003年早造廣東省區試,平均畝產415.65kg,比對照粵香占畝產438.85kg減產5.29%;2004年早造廣東省區試復試,平均畝產451.45kg,比對照粵香占畝產484.45kg減產6.81%;兩年平均畝產433.55kg,比對照粵香占平均畝產461.65kg減產6.1%。2004年早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6.17kg,比粵香占減產6.39%。
2003年廣東省試種6.59萬畝,2004年擴大試種25.21萬畝,主要在江門地區、佛山市、中山市和番禺區等地種植,一般畝產400~450kg,肥力好田類一般都能收獲畝產450kg,中山市黃埔鎮高產已達畝產560kg。
4 栽培技術要點
4.1 秧齡不宜過長 早造20~25天,晚造不宜超過15天,畝用種1.5kg。
4.2 嚴格控制密度 野絲占分蘗力強,有效穗數多時穗中等,單株栽植則明顯穗大。建議栽培上嚴格控制密度,畝基本苗6~8萬,畝有效穗25萬左右為宜。密度太大易引起倒伏。
4.3 肥水管理 應掌握施足基肥、早追重施分蘗肥的原則,植后15天前施完追肥。一般2~3次,先施尿素引根促蘗,后復合肥壯蘗保蘗,中期酌情施穗分化肥。
水分管理,前期采用干濕淺灌,中期及早長露輕曬,后期注意保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