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梭子蟹土池育苗技術

   日期:2015-11-30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44    
    一、育苗設施 

    1.幼體培育池:幼體培育池池形應呈近方形,面積以1~2畝、水深1.5米左右為宜。池底要求泥沙質、硬底,池壁用水泥預制板漿砌成石壁,或在常水位處50厘米做成大于60度的坡度。池的四個角襯以塑料薄膜做成攔浪墻,以免幼體在池水水位變動時擱淺干死。 

    2.進排水系統:新鮮海水進入幼體培育池前必須先消毒沉淀。沉淀池與幼體培育池的面積比一般為1∶1。幼體培育池的一端設進水閥,另一端設喇叭形出水口,底孔出水口用60目篩絹攔好,以免出水時幼體逃逸。 

    3.配置增氧機:小型池塘每畝可配1千瓦水車式增氧機,既能增氧,又可起到攪水作用。 

    二、親蟹的準備 

    土池人工繁殖梭子蟹苗,可通過兩種途徑得到足夠的抱卵親蟹:一是4~5月份從海里捕捉天然懷卵蟹或未產卵的雌蟹放到塘中飼育使之產卵;二是把人工養殖的三疣梭子蟹經過越冬培育成抱卵蟹。 

    1.親蟹選留:海上捕撈的抱卵蟹,挑選帶有發眼前黃色卵的,這樣親蟹發育比較集中,便于管理。如為黑色發眼卵,在運輸過程中受到干燥或其它刺激后易引起異常孵化、脫落、畸形,死亡率也高。以人工養殖的梭子蟹作為親蟹,選留健壯活潑、附肢齊全、性腺發育好、個體重在250克以上的個體雌雄同池養殖,雌雄比3∶1,這樣不僅能提高越冬成活率,而且有利于翌年親蟹的培育。 

    2.親蟹培育:親蟹培育池應選擇底質含沙量多的土池,有條件的可在池底鋪2/3細沙,池面積500平方米左右。親蟹放養密度1~2只/平方米。水深保持80厘米,日換水量80%以上,海水鹽度確保在16‰~30‰,pH值7.8~8.5,餌料為鮮活貝類、雜魚肉、沙蠶等,投餌量按體重的20%~30%,早晚各一次。并經常清除殘餌,及時挑出抱卵親蟹到另外區域培育。 

    3.抱卵親蟹飼養:抱卵蟹采用籠養辦法進行飼養。每只蟹籠放入2~3只,籠底鋪放沙子,每天投餌,保持塘中水質清新和溶氧充足?;\子頂端離水面80厘米左右,不能漂浮在水面,以防水溫變化太大,影響親蟹的胚胎發育。 

    三、幼體培育 

    1.清池消毒:4月中下旬,在幼體培育開始前的半個月至一個月,用生石灰、茶籽餅清理和消毒培育池,殺死敵害生物,清除池底污泥,洗刷池壁及維修進、排水管道等,以保證培育工作順利進行。生產上一般在放幼前1個月左右用生石灰清塘,放幼前1星期左右注滿水,再用50~80克/立方米的漂白粉全池消毒。 

    2.布苗時間和密度:實踐表明,控制梭子蟹懷卵蟹在5月中下旬排幼,育苗單產較高,效益很好。此階段水溫在20~26℃,幼體生長良好,每隔3~5天就蛻皮1次,育成大眼幼體15天左右,育成稚蟹在1個月以內。布苗太早影響存活率,太遲則影響當年養成商品蟹規格。 

    幼體布苗密度控制在I期蚤狀幼體2萬~3萬只/立方米為宜。培育池中幼體放養量的計算,通常采用估算方法。先在群體懷卵蟹中抽取大、中、小三個等級的樣品,然后劈下卵塊稱重,按每克2.4萬粒來計,分別求得3個等級的卵量,再取其平均值,求得群體懷卵蟹的平均懷卵量。培育池中Ⅰ期蚤狀幼體的總數一般按群體懷卵量的70%計算。 

    3.幼體餌料培育和投喂:梭子蟹各期蚤狀幼體都是雜食性的,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為輔,也攝食有機碎屑。“先肥后清”綜合投餌施肥育苗方法是幼體培育階段的技術要點。所謂“先肥”就是在放幼前4~5天施用肥水寶或施放化肥硝酸銨1~1.5千克/畝,同時接種事先培育好的單細胞藻液,保證幼體孵出時水體中單胞藻已繁殖到一定數量。如遇上陰雨天氣,藻類繁殖不佳,可用1~1.5千克/畝熟豆漿潑灑肥水,這階段稱之為“肥水”。待蚤狀幼體進入Ⅱ期時,停止施肥,開始加水或換水,一般每天加水或換水1/5~1/4,保持池水清新,同時投喂豐年蟲無節幼體、輪蟲等鮮活餌料,滿足蚤狀幼體攝食需要。由于經常交換池水,以及不再施肥,池水逐漸變清,這后階段稱之為“后清”。一般清塘半個月后,橈足類等大量繁殖,此時幼體在第Ⅲ期以上,幼體則以橈足類為主要餌料。幼體發育到第Ⅳ期后,需補充一些鹵蟲和冰凍橈足類等。 

    4.水質調控 

    (1)換水:梭子蟹蚤狀幼體處于Ⅰ-Ⅲ期時,主要以加水為主,少量放水。Ⅳ期以后,增加換水次數利水量,每天換水一次,每次1/3左右;10畝以上池塘2~3天換一次,每次1/3左右,以促使幼體變態整齊。 

    (2)水質監測: 

    ①水體溶氧量:梭子蟹的蚤狀幼體對溶氧的要求較高,培育池水的溶氧量應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尤其每天早晨要對溶氧加以監測,防止池水缺氧。 

    ②鹽度:梭子蟹蚤狀幼體要求為22‰以上,大眼幼體為15.6‰,幼蟹為10.8‰以上。鹽度太低則影響幼體的變態和成活率。因此,育苗土池水深應保持1.5米,遇大雨時及時排除表層淡水,使鹽度不致變化太大。 

    ⑧酸堿度:幼體培育與海水的pH值關系極大。培育池水中含有高密度的浮游植物,因此,pH值夜間低白天高,一日之間通常波動范圍在7.9~8.8。若池水pH值升到9.2以上時,幼體就會活力減弱,有的可引發氣泡病,最終逐漸死亡。因此,要注意浮游生物的數量變化,當有可能出現這樣情況時,必須提前加水或換水,稀釋浮游生物的密度。pH值維持在8.2~8.6范圍內。 

    ④非離子態的氨氮:根據經驗,在池水pH為7.7~7.8時,水體總氨氮高達1.1~2.1毫克/升時,對幼體并無多大危害。只有氨氮在總氨氮中的比值隨pH值的升高而大幅度增加時,幼體成活率才會急劇下降。因此,氨氮含量的監測指標應考慮到pH值范圍。氨氮含量應控制在0.035毫克/升以下,亞硝酸氮0.2毫克/升以下。 

    四、病害防治 

    1.親蟹的選擇和消毒 

    (1)親蟹的選擇:最近已發現在性成熟的親蟹的附肢上有真菌帶病菌絲存在,并會引發傳染性較強的真菌病,為此一定要挑選沒有被真菌感染的親蟹。其次在育苗期間,海捕親蟹較緊缺,市場上往往銷售遠距離運輸的親蟹。因此挑選時要注意親蟹運輸質量,即是否途中受污染,不可盲目選購造成損失。 

    (2)親蟹消毒:在親蟹經過嚴格挑選后放入親蟹池前,一定要嚴格消毒,以防纖毛蟲類和真菌類生物引發病害。除用100毫克/升亞甲基藍消毒劑外,還用制霉菌素35~70毫克/升消毒(3~5小時),消毒時要曝氣增氧。 

    (3)親蟹的飼養:保持水質清新和鹽度、溫度的相對穩定,定期對懷卵蟹消毒,在出膜前消毒徹底,把病害消滅在孵苗之前,以防親蟹將病害帶入幼體培育池。 

    2.保持優良的水質環境:選擇無污染、符合蟹育苗要求的水源,在冬季備足育苗用水,施用2~5毫克/升EDTA二鈉以消除重金屬離子影響;培養單細胞藻類(必要時需及時接種),密度達到15萬細胞/毫升左右或更高。調節水質,控制好鹽度、pH、溶氧、氨氮等主要指標,污染嚴重的培育池應及時采取倒池或吸污措施。 

    3.育苗池及用具的消毒:新建育苗池在使用前應充分浸泡,浸泡時間至少1個月以上,每5~7天換水一次,以清除水中的有毒物質。使用過的舊池在育苗前應徹底洗刷干凈,再用25毫克/升高錳酸鉀或6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沖洗池壁及池底,30~60分鐘后用干凈海水沖洗干凈。育苗用具如蟹籠、換水網箱、抄網等也應在使用前徹底消毒。 

    4.合理的幼體培育密度:就江、浙、滬沿海的客觀條件,小型池塘(1~2畝),蚤狀工期幼體的培育密度最適范圍為不超過5萬只/立方米;大型池塘(5~10畝以上),則密度在5萬只/立方米左右。 

    5.優質的餌料與合理投喂:不投腐敗變質、或消毒處理不徹底的餌料。同時依據幼體發育的不同階段來安排餌料的種類與投喂方法。原則上以鮮活餌料為主,必要時輔以代用餌料。投餌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每次的投餌量以2小時吃完或基本吃完為準,大約每3~4小時投喂一次。 

    6.生物防?。涸谟绯刂型斗乓欢康墓夂霞毦蛊湓谟绯刂行纬蓛瀯萑郝洌纸庥袡C廢物,降低水中的氨、硫化氫等有害物質的濃度,保持水質清潔。在初期還可作為幼體餌料被利用,其所含的豐富B族維生素等活性物質,可促進蟹苗生長,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7.藥物預防:通常使用土霉素2毫克/升,2~3天全池潑灑一次,也可3~5天潑灑0.1~0.2毫克/升高錳酸鉀1次,或者用土霉素拌餌投喂,常用量為餌料的1%。為了改善育苗池底質,可增放生石灰、沸石粉等。 

    五、大眼幼體后期及稚蟹期管理 

    1.投餌適口充足:當大眼幼體發育到稚蟹時,投餌不足往往造成殘殺,產量嚴重下降。因此要增加投餌次數,每2~3小時一次。餌料以冰凍橈足類為主,投餌量為體重的200%~300%。 

    2.防止互相殘殺:大眼幼體發育到稚蟹后開始底棲生活,在餌料充足的情況下也會互相殘殺。防止互殘的主要措施是促使幼體發育同步,增加附著物。 

    3.分池培育:大眼幼體后期就要轉入養殖池塘培育。稚蟹培育池1~2畝為宜。因為小池水環境變化較大,大池餌料投喂不易均勻,往往由大眼幼體變態成稚蟹的成活率較低。二是培育成Ⅱ-Ⅲ期稚蟹出售比較適宜,如果稚蟹太大則互殘嚴重是,成活率下降。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