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蔬菜大棚的建造與常用的栽培管理技術

   日期:2015-11-2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300    
 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由于具有獨特的氣候優勢,近幾年來,蔬菜大棚面積發展較快。但是許多農戶在未掌握蔬菜大棚的建造與常用的栽培管理技術的情況下,土法上馬,從而造成經濟效益低,甚至虧本。筆者根據幾年來的實踐與研究,對蔬菜大棚的建造與常用的栽培管理技術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一、蔬菜大棚的建造

1、大棚的形式。適合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蔬菜大棚一般是塑料大棚,大棚形式多種多樣,按骨架材料可分為竹木大棚與鋼管大棚;按大棚的棟數可分單棟大棚與連棟大棚。目前,絕大多數農戶搭建的是竹木大棚,它造價低,每m2造價為5-6元,但強度較差、壽命短,僅2年左右,并具有抗災能力弱、操作管理不便等缺點。而連棟大棚,由鋼管構成,強度大(壽命長達15年)、抗災能力強(一般能抗10級臺風);棚體高大,通風采光條件好,土地利用率高,操作管理方便,但造價高(每m2造價80元以上),農戶與一般企業都無法承受。單棟鋼管大棚,不僅具有連棟大棚的優點,并且造價低得多,每m225-30元,農戶可考慮用此取代竹木大棚。

2、材料選擇。由于東南沿海地區的氣候為多雨天氣,空氣濕度大,并在7-9月常遭受臺風的襲擊,冬季時有積雪。建造單棟鋼管大棚,必須選擇既能防銹,又較牢固(具有抗風、雪能力)的鋼管。要求為熱鍍鍍鋅鋼管,鋼管直徑28-32mm,壁厚1.5mm

3、地塊與方向的選擇。蔬菜大棚應建在地勢高燥(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地塊上;大棚一般要求為南北走向,排風口設在東西兩側。這樣,一是有利于棚內濕度的降低;二是減少了棚內搭架栽培作物、高稈作物間的相互遮蔭,使之受光均勻;三是避免了大棚在冬季進行通風(降溫)、換氣操作時,降溫過快以及北風的侵入,同時增加了換氣量。

4、大棚的規格。根據筆者的試驗研究與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專家的推薦,單棟鋼管大棚規格應為:肩高1.8-2m,頂高2.8-3.2m,跨度7-8m,長度40-55m,通風口高度1.2-1.5m,鋼管間距0.6-1m。這樣的規格,主要考慮大棚在抗風、雪的前題下,增加棚內的通風透光量,并且考慮到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與各種作物栽培的適宜環境。

二、蔬菜大棚的常用栽培管理技術

1、溫度控制。大棚內氣溫的日變化趨勢與露地相同,但晝夜溫差變幅很大。白天晴朗天氣如果棚膜密閉,棚內氣溫上升很快,一般比棚外高20以上,甚至可達30,即使在冬季,有太陽出來時,1h內就可把棚內溫度提高到40以上;夏季棚內溫度可達60-65。陰雨天氣,棚內氣溫變化不大;夜里棚內最低氣溫一般比外界僅高1-3。而蔬菜生長適宜氣溫一般需要白天20-30,夜溫10-205以下40以上生長受抑制,有些作物對溫度要求很高,如西瓜、甜瓜,白天要求適溫25-3010就停止生長,5即遭受凍害。所以,要根據作物生長特性做好棚內溫度調節工作。棚內的溫度調節主要是通過保溫加溫、通風換氣等措施來實現的。具體方法:冬季,大棚棚膜一定要盡量蓋嚴,北面設置風障(北門緊閉),大棚內設置小、中拱棚,夜里進行多重多層薄膜覆蓋(采取345-6膜方法覆蓋保溫),這樣棚內土溫比較穩定,通常能維持在10-20,滿足了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在白天晴朗天氣,要及時做好棚內氣溫的測定工作,氣溫一上升到30以上,立即打開兩側通風口通風,調節通風口,盡量使棚內氣溫穩定在25-30。如在冬季碰到連續陰雨等低溫天氣,需采用人工加溫方法來增加棚內溫度,土法可采用棚內設多只煤餅灶加溫(但人進入棚內要防一氧化碳中毒),有條件的可采用電熱線和柴油暖風機等設備加溫。夏季,棚內溫度很高,必須把大棚四周的通風口全部打開,棚內(1.8m以下的部位)最高溫度可保持在40左右,這樣也可種植青菜、西瓜(筆者經驗),如溫度太高,大棚頂部可覆蓋遮陽網進行降溫。

2、濕度控制。大棚內的空氣濕度通常比較高,白天相對濕度為70-90%,夜里常常達到100%并凝結成水珠。棚內濕度過大,不僅影響作物生長,而且容易引起病害暴發,這是南方大棚的弊端(東南沿海地區雨天較多),所以大棚的降濕工作十分重要。棚內的空氣濕度調節,在冬季主要結合通風降溫進行,天氣晴朗時要及時通風排濕;對棚內地面要全部進行地膜覆蓋,沒覆蓋到的地方(溝間),可用稻草、谷殼等物覆蓋,盡量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棚內土壤灌水,采用地膜下鋪設塑料軟管進行噴灌,有條件的可使用滴灌設施;棚內噴藥防治病蟲害,應選擇在晴天上午進行,陰雨天盡量不噴藥,必須噴藥的話,最好采用煙熏劑與粉塵劑。通過以上措施可大大降低棚內空氣濕度。

3、光照控制。在適宜的條件下,增加光照,一般能增強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產量,對喜光作物尤其明顯。而塑料大棚內的光照強度比露地低,影響棚內光照強度的主要因素是塑料棚膜的質量,還有棚內的不透明物體(包括棚架、壓膜線、支架等)。一般質量好的新棚膜透光率在85%以上,隨著覆蓋時間的延長,棚膜老化、粉塵積累,透光率也隨之下降,污染嚴重質量差的棚膜,2年后透光率就可下降到50%以下,所以一般的塑料棚膜只能使用2年;棚內的濕度較大,常在普通棚膜上形成水珠,棚膜上的水珠也會降低棚膜的透光率。據測定,棚膜上的水珠可使透光率降低10-20%,生產上最好采用無滴膜;盡量減少棚內不透明物體的存在,棚架、壓膜線不需要過分粗大,支撐作物的竹木支架應改用塑料繩(捆扎),這樣不僅可減少棚內遮光,而且可改善高稈作物的受光角度。

4、病害防治。東南沿海地區雨天較多,大棚內的空氣濕度始終很高,很容易引起病害的盛發。控制棚內作物病害的發生,首先要做好大棚的降濕工作;其次要定期做好噴藥預防工作,一般做到7-10天噴藥1次;同時要及時做好棚內病株病葉的清理工作,減少相互傳染;及時打掉作物底部的老葉,增加棚內的通風透光量,還要做好棚內土壤與空氣的消毒工作。由于大棚在一整年種植后,大量病菌殘留在棚內的土壤、空氣、棚架及棚膜上,是棚內作物病害的侵染源,連年積累,將會造成棚內作物病害大暴發,所以要做好殺滅工作。常用的方法有:藥劑、蒸氣、夏季高溫等3種消毒方法,但采用藥劑、蒸氣進行消毒成本高,一般農戶可采用夏季高溫殺菌方法。具體方法是,在夏季高溫季節,對大棚內土壤灌水,使土壤水分處飽和狀態,然后覆蓋薄膜,再封閉大棚,棚內氣溫保持60以上、土溫保持40以上,連續10-15天,可消滅棚內一般病菌及害蟲,但對土壤內的枯萎病菌無效,需用藥劑防治,或選用嫁接苗種植。

5、蟲害防治。控制棚內作物蟲害的發生,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大棚的通風窗口設置防蟲網,采用銀灰色的避蚜型防蟲網,防蟲網一般要求40-60/m2(目數過少,防蟲效果不好;目數過多,通風效果差)。操作人員進出大棚,要養成隨手關門的習慣;棚內作物如發生了蟲害,要及時用藥防治,但必須選用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對于進入棚內的害蟲及一些地下害蟲,最好采取毒餌與物理方法進行誘殺。

6、土壤鹽分控制。大棚土壤由于長期覆蓋,缺少雨水淋洗,常出現土壤返鹽現象,引起耕作層土壤鹽分過量積累,從而影響棚內作物的生長,嚴重的會造成棚內作物枯死。防止大棚內土壤鹽分過量積累的主要措施有:在夏季不栽種作物時,要揭掉大棚頂膜,讓棚內土壤受雨水自由沖刷;在不揭掉大棚頂膜的情況下,于換季栽種作物的空隙,要多用淡水來沖刷棚內返上來的土壤鹽分;棚內作物施肥時,要避免單純使用化肥,盡量做到多施有機肥料,少施化肥。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