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與傳播。藥菊花枯萎病的病原為尖鐮孢菌菊花專化型,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或進行較長時間的腐生生活。病菌發育適溫為24~28℃,最高37℃,最低17℃。該病菌只為害菊花,若條件適宜,菊花染病2周即可死亡。潮濕或水漬田易發病,特別是雨后積水、高溫陰雨、氮肥施用過多、土壤偏酸等條件下易發病。在田間,病菌主要通過灌溉水進行傳播,或隨病土借風吹往遠處。
2.癥狀。初發病時葉色變淺發黃,葉片萎蔫下垂,莖基部為淺褐色,橫剖莖基部維管束變褐色,向上擴展枝條的維管束也逐漸變成淡褐色,向下擴展致根部外皮壞死或變黑腐爛,有的莖基部裂開。濕度大時產生白霉,即病菌菌絲和分生孢子。該病擴展速度較慢,有的植株一側枝葉變黃萎蔫或爛根。
3.防治方法。①選種選地。選擇適宜本地的抗病品種進行栽培,選擇排水條件好的砂性土壤栽種。②加強田間管理。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合理灌溉,加強栽培地溝渠管理,盡量避免田間過濕或雨后積水;與其它作物輪作。③藥物防治。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 400倍液,或用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灌根,每株灌上述藥液0.4~0.5L,視病情連灌2~3次。
2.癥狀。初發病時葉色變淺發黃,葉片萎蔫下垂,莖基部為淺褐色,橫剖莖基部維管束變褐色,向上擴展枝條的維管束也逐漸變成淡褐色,向下擴展致根部外皮壞死或變黑腐爛,有的莖基部裂開。濕度大時產生白霉,即病菌菌絲和分生孢子。該病擴展速度較慢,有的植株一側枝葉變黃萎蔫或爛根。
3.防治方法。①選種選地。選擇適宜本地的抗病品種進行栽培,選擇排水條件好的砂性土壤栽種。②加強田間管理。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合理灌溉,加強栽培地溝渠管理,盡量避免田間過濕或雨后積水;與其它作物輪作。③藥物防治。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 400倍液,或用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灌根,每株灌上述藥液0.4~0.5L,視病情連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