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地環境和培養料質量要求
1.生產基地的選擇要選擇遠離“三廢”污染工廠的地區,環境質量應符合無公害蔬菜~食用菌產地的環境條件要求。基地內應地勢平坦,排水方便,有充足的、無污染的水源。
2.生產場地的要求 生產場地應選擇在交通便利、地勢較高、生態條件良好、周圍環境清潔、遠離禽舍畜圈等污染源、空氣流通并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生產區域。要求通風透氣,保溫、保濕條件良好,雜菌、病蟲鼠害少。
3.生產過程禁止使用污水出菇、保濕等用水,應符合飲用水質量。
4.產品收獲后應及時清潔場地清除殘留物和菌渣,及時回收殘留塑料薄膜。
5.培養料質量要求培養料應色澤正常、無霉變、新鮮、干燥、無蛀,無石油類和動植物油等污染,雜質不超過5%,不得使用國家在食用菌培植方面明令禁止的農藥。
二、感官質量要求
1.品質要求菇體清潔沒有泥土、灰塵及其他污染物、外來物,無病蟲害、無開傘、無腐爛、無異味、無冷害、無熱害、無畸形、無機械傷。其中腐爛、病蟲害為主要缺陷。
2.規格要求規格用整齊度表示。同規格的樣品整齊度≥90%。
3.合格率限度要求每批樣品中不符合感官要求的按不合格計,總不合格率不得超過5%。
三、病蟲害防治
(一)主要病蟲害基本情況
1.主要病害細菌性病害及雜菌污染,真菌性病害及雜菌污染。
2.主要蟲害 跳蟲、菇蚊、菇蠅、螨類等。
(二)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措施(1)選購抗病品種。菌種選擇優質高產、抗逆性強、性狀穩定、生長快、純度高、無雜菌、無病蟲害的優良品系,生產中及時淘汰弱勢菌種。(2)清潔栽培設施及場所。場地附近要無雜草、無積水、無感菌培養料、無垃圾等病蟲繁衍場所。(3)滅菌消毒。接種工具、各種器具、培養基、生產場所要認真進行滅菌消毒。(4)精細管理,創造適宜不同食用菌生長的環境條件。
2.物理防治措施 (1)在門窗(培養室)、前屋面 (溫室)及通風口安裝網紗,防止害蟲飛入。(2)用糖醋液誘殺害蟲。(3)用黑光燈誘殺害蟲。
3.生物防治措施采用植物源農藥和生物源農藥防治病蟲害。
4.化學防治措施(1)真菌性病害及雜菌污染。①用重量為干料重0.1%~0.15%的克霉靈拌料。②50%多菌靈600倍液噴霧。(2)細菌性病害及雜菌污染。① 100國際單位鏈霉素噴霧,或直接注入菌袋殺菌。② 800毫克/公斤卡拉霉素噴霧。(3)蟲害。①出菇前對出菇場所用50%辛硫磷500倍液、50%馬拉硫磷500倍液噴霧,40%敵敵畏煙霧劑熏蒸,進行有效預防。②菌袋中發現害蟲時,用22%菇蟲凈乳油1000~2000倍液注入菌袋殺蟲。③出菇后發生蟲害,用0.1%魚藤精,或200倍除蟲菊藥液,或22%菇蟲凈乳油1000倍液,噴霧殺蟲。
四、栽培管理
1.栽培季節 白靈菇屬低溫型菌種,以當年秋季至次年早春生產為宜。
2.菌種制作母種用PDA培養基,原種、栽培種以麥粒培養基為好,常規制作。菌齡不宜過長,無制種能力的農戶可以從正規生產廠家購進。
3.培養料配方 (1)棉籽殼78%、麩皮20%、蔗糖1%、石膏1%。(2)棉籽殼40%、雜木屑40%、麩皮10%、玉米粉8%、蔗糖1%、石膏1%。調節含水量為65%。
4.菌袋制作用17×33×0.03厘米的低壓聚乙烯膜袋,袋料滅菌在1天內完成,常壓滅菌100℃時維持12小時,冷卻到25℃時,無菌操作兩端接種,接種量10%。然后,放在黑暗的培養室內,保持培養溫度24~26℃,空氣濕度70%以下,經常通風換氣。經30~45天菌絲長滿袋,在溫度為20~25℃、濕度為70%~80%的環境下繼續培養30天,直到菌袋濃白、菌袋堅實后轉出菇房。
5.出菇管理將菇房內濕度提高到80%以上,白天揭去覆蓋物,給予光照度為300~1000的散射光,保持溫度在18℃左右;午夜后揭膜通風,溫度保持在8℃,連續進行大溫差刺激,在原基形成前,不可翻動菌袋,以免碰斷營養菌絲。原基形成后,應保持溫度在12~16℃、濕度在85%~90%為宜。當子實體長到2厘米大小時,揭開袋膜,濕度提高到95%,保持空氣新鮮。現蕾較多時進行疏蕾,一般在袋中保留一個,長在兩端時保留兩個。
6.采收冬季白靈菇從原基形成到采收,約半個多月,一般當子實體長至7~8成熟,帶有銅鑼邊時采收。用手握住子實體柄部輕輕采下,削去殘留柄部培養料,用消毒紙包裝。
五、包裝、運輸、貯存
1.包裝
(1)用于產品包裝的容器,如塑料箱、紙箱等,應按產品大小規格設計,同一規格必須大小一致、整潔、干燥、牢固、透氣、美觀、無污染、無異味,內壁無尖突物、無蟲蛀、無腐爛、無霉變等,紙箱無受潮、離層現象,塑料箱應符合相關標準要求。
(2)按產品的規格分別包裝,同一包裝內的產品需擺放整齊、緊密。
(3)每批產品所用的包裝、單位、質量應一致。
(4)包裝檢驗規則:逐件稱量抽取的樣品,每件的質量應一致。根據整齊度計算的結果,確定所抽取樣品的規格,并檢查與包裝外所示的規格是否一致。
2.運輸運輸前應進行預冷,運輸過程中要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注意防凍、防雨淋、防曬和通風:敦熱。
3.貯存
(1)以鮮食或加工為主,臨時貯存時,應按品種、規格分別貯存。
(2)貯存溫度:保持2~4℃的貯存環境溫度。
(3)貯存濕度: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
(4)庫內堆積時,應保證氣流均勻流通。
1.生產基地的選擇要選擇遠離“三廢”污染工廠的地區,環境質量應符合無公害蔬菜~食用菌產地的環境條件要求。基地內應地勢平坦,排水方便,有充足的、無污染的水源。
2.生產場地的要求 生產場地應選擇在交通便利、地勢較高、生態條件良好、周圍環境清潔、遠離禽舍畜圈等污染源、空氣流通并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生產區域。要求通風透氣,保溫、保濕條件良好,雜菌、病蟲鼠害少。
3.生產過程禁止使用污水出菇、保濕等用水,應符合飲用水質量。
4.產品收獲后應及時清潔場地清除殘留物和菌渣,及時回收殘留塑料薄膜。
5.培養料質量要求培養料應色澤正常、無霉變、新鮮、干燥、無蛀,無石油類和動植物油等污染,雜質不超過5%,不得使用國家在食用菌培植方面明令禁止的農藥。
二、感官質量要求
1.品質要求菇體清潔沒有泥土、灰塵及其他污染物、外來物,無病蟲害、無開傘、無腐爛、無異味、無冷害、無熱害、無畸形、無機械傷。其中腐爛、病蟲害為主要缺陷。
2.規格要求規格用整齊度表示。同規格的樣品整齊度≥90%。
3.合格率限度要求每批樣品中不符合感官要求的按不合格計,總不合格率不得超過5%。
三、病蟲害防治
(一)主要病蟲害基本情況
1.主要病害細菌性病害及雜菌污染,真菌性病害及雜菌污染。
2.主要蟲害 跳蟲、菇蚊、菇蠅、螨類等。
(二)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措施(1)選購抗病品種。菌種選擇優質高產、抗逆性強、性狀穩定、生長快、純度高、無雜菌、無病蟲害的優良品系,生產中及時淘汰弱勢菌種。(2)清潔栽培設施及場所。場地附近要無雜草、無積水、無感菌培養料、無垃圾等病蟲繁衍場所。(3)滅菌消毒。接種工具、各種器具、培養基、生產場所要認真進行滅菌消毒。(4)精細管理,創造適宜不同食用菌生長的環境條件。
2.物理防治措施 (1)在門窗(培養室)、前屋面 (溫室)及通風口安裝網紗,防止害蟲飛入。(2)用糖醋液誘殺害蟲。(3)用黑光燈誘殺害蟲。
3.生物防治措施采用植物源農藥和生物源農藥防治病蟲害。
4.化學防治措施(1)真菌性病害及雜菌污染。①用重量為干料重0.1%~0.15%的克霉靈拌料。②50%多菌靈600倍液噴霧。(2)細菌性病害及雜菌污染。① 100國際單位鏈霉素噴霧,或直接注入菌袋殺菌。② 800毫克/公斤卡拉霉素噴霧。(3)蟲害。①出菇前對出菇場所用50%辛硫磷500倍液、50%馬拉硫磷500倍液噴霧,40%敵敵畏煙霧劑熏蒸,進行有效預防。②菌袋中發現害蟲時,用22%菇蟲凈乳油1000~2000倍液注入菌袋殺蟲。③出菇后發生蟲害,用0.1%魚藤精,或200倍除蟲菊藥液,或22%菇蟲凈乳油1000倍液,噴霧殺蟲。
四、栽培管理
1.栽培季節 白靈菇屬低溫型菌種,以當年秋季至次年早春生產為宜。
2.菌種制作母種用PDA培養基,原種、栽培種以麥粒培養基為好,常規制作。菌齡不宜過長,無制種能力的農戶可以從正規生產廠家購進。
3.培養料配方 (1)棉籽殼78%、麩皮20%、蔗糖1%、石膏1%。(2)棉籽殼40%、雜木屑40%、麩皮10%、玉米粉8%、蔗糖1%、石膏1%。調節含水量為65%。
4.菌袋制作用17×33×0.03厘米的低壓聚乙烯膜袋,袋料滅菌在1天內完成,常壓滅菌100℃時維持12小時,冷卻到25℃時,無菌操作兩端接種,接種量10%。然后,放在黑暗的培養室內,保持培養溫度24~26℃,空氣濕度70%以下,經常通風換氣。經30~45天菌絲長滿袋,在溫度為20~25℃、濕度為70%~80%的環境下繼續培養30天,直到菌袋濃白、菌袋堅實后轉出菇房。
5.出菇管理將菇房內濕度提高到80%以上,白天揭去覆蓋物,給予光照度為300~1000的散射光,保持溫度在18℃左右;午夜后揭膜通風,溫度保持在8℃,連續進行大溫差刺激,在原基形成前,不可翻動菌袋,以免碰斷營養菌絲。原基形成后,應保持溫度在12~16℃、濕度在85%~90%為宜。當子實體長到2厘米大小時,揭開袋膜,濕度提高到95%,保持空氣新鮮。現蕾較多時進行疏蕾,一般在袋中保留一個,長在兩端時保留兩個。
6.采收冬季白靈菇從原基形成到采收,約半個多月,一般當子實體長至7~8成熟,帶有銅鑼邊時采收。用手握住子實體柄部輕輕采下,削去殘留柄部培養料,用消毒紙包裝。
五、包裝、運輸、貯存
1.包裝
(1)用于產品包裝的容器,如塑料箱、紙箱等,應按產品大小規格設計,同一規格必須大小一致、整潔、干燥、牢固、透氣、美觀、無污染、無異味,內壁無尖突物、無蟲蛀、無腐爛、無霉變等,紙箱無受潮、離層現象,塑料箱應符合相關標準要求。
(2)按產品的規格分別包裝,同一包裝內的產品需擺放整齊、緊密。
(3)每批產品所用的包裝、單位、質量應一致。
(4)包裝檢驗規則:逐件稱量抽取的樣品,每件的質量應一致。根據整齊度計算的結果,確定所抽取樣品的規格,并檢查與包裝外所示的規格是否一致。
2.運輸運輸前應進行預冷,運輸過程中要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注意防凍、防雨淋、防曬和通風:敦熱。
3.貯存
(1)以鮮食或加工為主,臨時貯存時,應按品種、規格分別貯存。
(2)貯存溫度:保持2~4℃的貯存環境溫度。
(3)貯存濕度: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
(4)庫內堆積時,應保證氣流均勻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