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全生育期,氮肥的40%~60%、鉀肥的50%~100%和磷肥用做基肥,其余做追肥。 在施用基肥的基礎上,水稻追肥應根據水稻的葉色和長勢長相以及氣候條件,通過適時適量追肥進行促控,以出現“二黑二黃”為標準。水稻在有效分蘗終止期和抽穗前后葉色濃綠為二黑;水稻在開始拔節時由于幼穗開始分化,莖稈急速增長,使體內養分暫時不足,葉色落黃;抽穗前5~10天的孕穗期由于穗分化所需養分增加,葉色也出現落黃。在“二黑” 階段如果葉色不變濃綠,說明稻株脫肥;在“二黃”階段如果葉色不落黃,說明稻株體內氮素過多,有貪青現象。 一、分蘗肥 黑龍江省地區水稻有效分蘗期較短,為早生快發,提高成穗率,應早施分蘗肥,即在緩苗后的返青期施用,此期施用,一則可以及早供給分蘗節低位腋芽的養分,促進低位分蘗早生快發,提高成穗率;二是可以延長有效分蘗期,增加穗數。分蘗期施用氮肥數量一般應占總氮肥施用量的20%~30%。 二、穗肥 合理施用穗肥可以增加穎花數量,防止穎花退化,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穗肥的施用時期一般在抽穗前15天施用較為適宜,目的是要在穎花退化嚴重的減數分裂期(出穗前12天左右)見到肥效。 關于穗肥施用時期的判斷:出穗前20天是倒數第二葉長出一半左右的時期,出穗前15 天是倒數第二葉葉耳露出、倒二葉已展開、劍葉露尖的時候。施肥量為氮肥總量的10%~15% 和剩余的鉀肥。在水稻長勢過旺、葉色偏濃、封行過早的田塊或遇到低溫、多雨、寡照和發生病害時,可不施、少施或延期施氮,也可施鉀不施氮。 三、粒肥 粒肥有延緩抽穗后葉面積下降以及提高葉片光合能力的作用,還有增強根繁活力,增加抽穗后的灌漿物質及減少秕粒、增加粒重的作用。粒肥的施用時期應在齊穗期,追肥粒肥判斷標準,以孕穗期(出穗前5~10天)的葉色為準,當抽穗后的葉色比孕穗期淡時,才能施用粒肥。 四、根外追肥(葉面噴肥) 根外追肥可較快地被水稻莖葉吸收利用,見效較快,又可以避免養分被土壤固定及“脫氮”的損失。 尿素是中性肥料,擴散性大,易被水稻吸收利用,特別適用于根外追肥。尿素做根外追肥的濃度以1.5%~2.0%為適宜。 為補充水稻生育后期磷素不足,可噴施10%~20%的過磷酸鈣或0.1%~0.2%的磷酸二氫鉀,噴液量每公頃為1500kg。葉面噴肥時,溶液濕潤葉片時間的長短與噴肥效果有一定關系,為保持葉片較長的濕潤時間,施肥時最好在傍晚無風的天氣進行。 五、直播水稻施肥技術 直播水稻比移栽水稻,具有生育期短,分蘗節位低,分蘗早而多,根系發達,根層淺,分蘗高峰出現早,下降快及成穗率較低等生育特點。 施用氮肥,應施用計劃量的50%做基肥;20%做蘗肥,在四葉期施分蘗肥;30%于劍葉下一葉期做穗肥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