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九大報告出臺以來,各地開展的一系列改革生態環境建設的政策紛紛出臺。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江西省近日出臺的《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提出,江西將整合環保、國土資源、農業、水利等部門的相關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執法職責、隊伍,統一實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并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機構列入政府行政執法機構序列。
在政策的高壓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養殖業的環保沒有最嚴,只有更嚴。縱觀近期報道,有些地方的養殖戶,仍然不重視污染排放問題,最后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和懲罰。
分割線箭頭動態
3月30日,永定區警方對兩名生豬養殖業污染的男子采取行政拘留措施,沈某元和沈某強,各自經營生豬養殖場,長期以來,兩人在養殖生豬過程中,養豬所產生的廢水在沒有采取過濾措施,直接滲入土地、排入河流,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經審訊,兩人對生豬養殖造成污染的事實供認不諱,警方決定對兩人采取行政拘留8天處罰。
同年3月,遂寧市船山區接到群眾投訴,西寧鄉寧香農牧有限公司養豬場存在環保問題,蚊蟲成群、臭氣熏天。執法人員調查發現,該養豬場污水處理池、沉淀池均不達標。廢水滲入鄰近土地,甚至有進一步污染附近小河溝的風險。西寧鄉政府制定專項方案,立行整改。該養豬場現已將7000余頭生豬全部轉移,廠房圈舍全部拆除,甚至連被污染的土壤也全部挖走填埋。
6月4日,記者從肥東縣人民法院獲悉,該院在開展涉環保案件“綠色執行”集中動中,通過多方聯動、政府托底的有效機制,將涉案污染排放的養豬場關停搬遷,2000余頭生豬轉移,處以100萬元的罰款。
8月11日,全州縣石塘鎮仁金村委金竹山村有村民稱,村里一口百年老井的水有豬尿味,魚塘也有魚類死亡,懷疑與上游900多米處的養豬場向地下排污有關。事發后,全州縣環保局啟動立案調查程序。經石塘鎮政府協調,由涉事養豬場老板為村民重打一口水井,鎮政府扶持打井資金4000元。
8月14日,湖北潛江關閉899家養殖場,整治污染問題,對已關停的養殖場所設施,進行拆除。
......
解決我國養豬業的環境污染問題,需要全面考慮養豬過程的污水排放與后續的污水處理過程,并據此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以下四步正是基于這一思路提出的,具體為:污水源頭減排,標準化建設,糞尿分離,走種養結合之路。
1、
污水源頭減排
豬場污水是一種高有機物濃度的污水,處理難度極大。很多豬場在建廠之初,缺乏對后續污水處理難度的清醒認識,沒有采取節水設計思路,還是沿用傳統的水沖糞設計工藝;還有一些豬場雖然設計成人工干清糞工藝,但是在日常運行過程中,工人習慣采用水每天沖洗欄舍,造成豬場用水量巨大,污水產生量多。
嚴格控制污水的排放,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好各個區域的隔離,將生產區域、生活區域以及管理區域完全隔離開來,從而便于對規模化養殖場的排水系統實現雨污的分離,干濕分離,料水分離等,這樣的話就能夠最終達成日產日清的目的,這樣無論是在設施上,還是在工藝上,污水的排放劑量和排放的濃度都會得到有效控制。
2、
做好標準化建設
隨著畜禽養殖業的不斷發展,實施標準化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為此,建議一定要依托生豬標準化建設的相關實施項目為有利契機,不斷加大宣傳的力度,變傳統的、粗放的養殖模式為標準化的、集約化的養殖方式。
盡力實現對現有資源的有效整合,極力做好家庭農場等新型養殖方式的摸索與創新,從而實現養殖環境的不斷改善,實現全民養殖意識的提升。
3、
糞尿即時分離
由于固態糞污和液態糞污不同的物理特性,造成了固態糞污和液態糞污完全不同的處理方法。有效地將固態糞污和液態糞污分離,并最大限度地防止固態糞便進入液態糞污中,能夠極顯著地降低液態糞污中的有機物總量,從而為豬場就近進行液態污水處理提供了方便;相反,如果大量的豬糞進入到液態污水中,則其后續的處理難度將顯著加大。
糞尿即時分離處理,可以采用干清糞工藝,就是將動物的糞便和尿液排出后隨即進行分流處理,干糞由機械或人工收集、清掃、運走,尿液則從排尿溝流出,然后再分別進行糞、尿的處理方式。
4、
走種養結合的生態養殖之路
積極推進生態養殖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努力推廣畜禽-沼氣-果的生態養殖模式,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切實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生態養殖模式的核心就在于以沼氣作為紐帶,通過對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得到的沼渣和沼液可以作為有機肥料使用,而所產生的副產品則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替代化肥和農藥,不僅僅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劑量,同時因此可能導致的環境污染也會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