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1日寧夏潤恒城開業以來,銀川兩家主要的蔬菜批發交易市場日均交易鮮菜超過3000噸,這個交易量對于銀川市場而言足夠大。因為此前銀川北環蔬菜批發市場提供的市場分析顯示,日均1500噸到2000噸鮮菜就足夠銀川市場需求。雖然這些菜并非全部在銀川市場消化,但大部分會留在銀川銷售。不過,市民似乎并沒感受到大量鮮菜上市壓低菜價。
現狀:供應量大了菜價依然堅挺
“最近一周買菜時,我感覺菜價整體高了。”8月4日中午,全職媽媽劉女士在興慶區信義市場一邊挑選紅薯一邊說,前幾天一斤韭菜2.5元,當天她再次購買時,一斤韭菜賣到3元,“才幾天功夫,就漲了5毛錢”。退休職工李女士平日精打細算,她也發現最近一段時間西紅柿、辣椒、黃瓜、香菜和大蔥等,幾乎每斤都漲了0.2元至0.4元不等。為了節省一些,她連續兩天到早市買菜,下午在家附近的超市去淘特價菜。
感覺到菜價上漲的除了普通百姓外,還有一些蔬菜零售商。在興慶區中山北街經營蔬菜店的陳女士說,8月1日她從菜販手中批發的韭菜每斤1.6元左右,到8月3日漲到2.5元,8月4日漲到2.6元。“進貨后一斤得賣3塊錢才有賺頭,但估計買菜的人嫌貴就不愿吃了。”為此,陳女士沒再購進韭菜銷售。
8月5日,在興慶區一農貿市場從事蔬菜零售近20年的王先生向記者透露,“一周前茄子批發價是一斤0.7元,現在都1塊多了,天天在漲。”他說,今年西紅柿、黃瓜、辣椒、胡蘿卜、大蔥等蔬菜零售價比去年同期高出不少。
探究:菜價走勢,讓人實在看不懂
走訪中,一些零售商將矛頭直指批發環節,指批發價持續走高才導致蔬菜零售價不降反升。但隨著調查的深入,記者發現一個“詭異”的現象——來自北環批發市場的監測數據顯示,與7月份相比,目前多數菜品批發價并沒上漲,一些品種的批發價還有所下降,這與零售環節顯出的漲勢大相徑庭。
以零售環節漲價比較明顯的黃瓜、西紅柿、韭菜、大蔥、茄子為例,7月黃瓜平均批發價0.73元/斤,到8月3日降至0.51元/斤;7月西紅柿平均批發價1.02元/斤,雖然8月1日一度漲至1.54元/斤,但8月2日批發價已降至1元/斤,8月4日更是降到0.78元/斤;大蔥7月平均批發價1.55元/斤,到8月4日降至1.36元/斤;茄子7月平均批發價0.56元/斤,到8月4日降至0.26元/斤。僅有韭菜批發價進入8月后仍然上漲,比7月平均批發價0.90元/斤高出0.60元/斤。
對比近日銀川市場蔬菜批發價和零售價后不難發現,批發價即便下降,零售價依然堅挺。個別品種零售價在批發價已經回落的情況下,以數倍于批發價的價格銷售。以茄子為例,進入8月后批發價低至0.26元/斤,在零售市場卻賣到2-2.5元/斤,加價近十倍。
不過,一些業界人員對此并不以為然,有蔬菜銷售商告訴記者,這種情況只是暫時的,今年以來銀川菜價降了不少。事實真如業界所言嗎?來自國
家統計局銀川調查隊價格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銀川市鮮菜價格整體呈上漲態勢,同比上漲5.0%,漲幅比去年同期擴大17.8個百分點,拉動CPI上漲約0.14個百分點,在食品類中漲幅居首位。從調查的27種鮮菜品種看,有六成多鮮菜價格呈現漲勢。
業界:不要指望供應量拉低菜價
“不要指望供應量能拉低菜價,那只是外界想象中的理解。”一位從事十多年蔬菜銷售的業界人員告訴記者,外界對蔬菜供應量和交易量有誤解,一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蔬菜供應量是指進入這個市場的所有蔬菜總量,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蔬菜都能供應到零售市場。以北環批發市場為例,一天進入市場的蔬菜總供應量為1500噸,當天能交易出場的蔬菜最多也就1200噸,剩余300噸等待第二天交易,而第一天交易出場的1200噸蔬菜中,能供應到銀川市場的在700噸-800噸之間,其余蔬菜都會銷往周邊。“不是批發商不愿投放更多蔬菜在銀川市場,而是銀川的需求量就那么多。”該人士說,批發商批多少菜進場心里有數,零售商也清楚該進多少菜,因此供應量和交易量對零售終端菜價影響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大。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最近銀川蔬菜批發商關心的是到寧夏潤恒城領進出場補貼,有的不惜玩起“倒車”,有批發商從北環市場拉一車蔬菜進入潤恒城,領取進場補貼后,再找另一輛車假裝交易,從潤恒城拉運出場,再賺一筆出場費。“其實就一車菜,批發商賺了進出場補貼,市場誤以為增加了一車交易量。結果呢,這車菜最終賣到外地,和銀川的菜價有啥關系?”
也有零售商表示,批發環節的供應量和交易量對零售價有影響,但影響零售價的還有很多因素,如房租、人工、銷售成本等。“你看這幾年銀川增加了多少大商場,可你啥時候看到商場里賣的衣服便宜了?”一位曾做過蔬菜零售生意的人士坦言,還有另一個影響菜價的重要原因,那就是零售商的利潤空間,“誰都希望多賺點,所有成本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且還要利潤,這就不難理解菜價為何難下降”。
與此同時,當大家談論菜價的時候,已經有人開始擔憂更為宏觀的層面,銀川是否需要這么多農產品市場?看不懂的菜價能否在產業配套走上正軌后隨之平穩?一連串問題擺在業界面前,也期待著更為科學合理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