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池州市連續降雨,導致周邊蔬菜基地、菜農種植深受影響,對城區蔬菜供應也產生了不小影響。記者走訪發現,從10月開始,池州市大多蔬菜價格明顯上漲,漲價三成乃至成倍,其中葉類菜價漲幅最為明顯。據業內人士介紹,這主要是由于秋季連續降雨讓菜農損失慘重,導致市場蔬菜供應不足,尤其是主要依靠本地生產的葉類蔬菜。市物價局監測的蔬菜價格報表顯示,和9月底相比,除了豆腐、土豆等幾個品種的菜價幾乎沒有波動,其它品種都有上漲,最大漲幅達1倍多。
葉類菜價格曾瘋漲
“10元/斤!大蒜價格漲得太兇,都快趕上肉價了。除了綠豆芽、冬瓜,菜場里已經找不到兩元一斤的蔬菜了,我家四口人每天燒兩頓,葷素搭配,最近肉價大概15元/斤,一天至少要一斤,青菜4元/斤,其它的菜算下來也要至少花20多元,一天僅買菜要40多元錢,還不算好伙食,要是想吃點稀罕菜那至少要六七十元。一個四口之家每月的買菜錢至少1500元。”經常逛菜場的徐小環對買菜這件事心中有一本明細賬。
據記者了解,持續陰雨天氣讓葉類菜爛根嚴重,讓市場本地產葉類菜零售價一下子上漲不少。19日下午,在青陽路農貿市場,記者發現上海青賣到了4元/斤,韭菜漲到了5元/斤,芹菜也賣到了5元/斤,萵筍、黃瓜、茄子價格都在4元左右,一些“賣相”好的葉類菜從往年2元左右躥到了5元。其他品種的蔬菜如西蘭花、西紅柿的漲幅也不小,正值上市季的白蘿卜甚至賣到了3元/斤,一些易于保存的蔬菜,像洋蔥、土豆、長豆、茄子等也上漲明顯。
“你看,我的菜攤上有些本地菜是雨漬過的,賣相不好不說,進價比以前還高了很多,這些菜一旦賣不出去,馬上就會在空氣中氧化變爛,更不好賣。現在的情況是,本地菜批發難,只能批發外地菜,價格成本就更高,由于批發價格高,加上有一定的損耗,賺的錢沒有進價低的時候多。”城區翠柏路農貿市場一位攤主說。
本地菜供應比較充足
因為連日降雨降溫,蔬菜整體價格上漲,只有大白菜、豆腐、豆芽這類不受天氣影響的幾種蔬菜還處在兩元價區。根據市物價局的農貿市場價格監測數據來看,肉禽蛋以及水產品的價格仍然平穩,出現波動的依舊是蔬菜價格,普遍上揚了30%以上。
據了解,池州市保障主城區蔬菜基地主要位于秋江圩內,面積5000多畝,其中鋼架大棚近3000畝,主要品種有辣椒、西紅柿、茄子、黃瓜、絲瓜、小白菜、生菜、韭菜、芹菜等20多個品種。
貴池區秋江圩區國家級蔬菜標準園紅莊蔬菜合作社370畝菜地,是池州市及周邊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合作社負責人葉能明告訴記者:“持續下了一個多月的雨,菜的生長受到很大影響,尤其是葉類菜,上市困難,目前地里還有青菜、茄子、辣椒、萵筍等,只要不下雨,菜長勢好肯定能多賺點,就怕菜爛根。”
據他介紹,“我們一共種了十幾種蔬菜,有300多畝。這幾天蔬菜的批發價比前期跌了將近一半,大概是因為蔬菜的供應量比較充足,所以菜價就跌了一點。”
另外,記者走訪發現,受主產區凍害等因素影響,大蒜價格持續走高,漸漸成為蔬菜中的“貴族”。大蒜零售價在每斤8.5元到十幾元不等。某大型超市普通散裝蒜子每斤8.98元,精裝大蒜達到每斤13元左右。
確保市民菜籃子拎的穩
“蔬菜種類雖沒減少,但存量不多,也就白菜、蘿卜等冬季蔬菜存量大。其實按照往年的情況來看,每年一到初冬,菜價都會隨著降溫出現上揚,不過今年的菜價比往年提前入了冬。一般來說,如果天氣好蔬菜供應能跟上價格不會太高,但是如果雨雪天氣強烈,市場價格還是可能會上揚。”杏花村農產品批發市場負責人告訴記者。
“蔬菜是受天災影響最明顯的,連下一個多月雨,本地菜生產受到很大影響,葉類菜爛根嚴重基本沒法賣,而別的蔬菜成活、生長很緩慢,而且由于本地產葉類菜量少,市場被外地菜源壟斷,價格居高不下,所以其他蔬菜品種也受到上漲的推動。”杏花村農產品批發市場負責人分析道,“就全國市場而言,我們批發市場價格上漲不少,葉類菜尤其明顯。近期天氣降溫,可能會帶來價格的再次波動,不過降溫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問題是怕雨雪天氣,會影響蔬菜生長和物流,到時候我們會進行蔬菜儲備,確保菜籃子拎的穩。”
這周已經迎來降溫,池州市蔬菜價格難以下降,在整體價格上揚的趨勢下,也有保持價格平穩的食材,如山藥、山芋、土豆、玉米等食物利于保存,并且處于正上市的時候,供應充足,受前段時間降雨天氣影響小,價格都是每斤兩元錢左右。盡管葉類菜價格較高,但市民可以選擇吃別的根莖類蔬菜來替代葉類菜,另一方面,農業部門及批發市場會及時引導做好蔬菜儲備,應對雨雪,市民菜籃子也不會因此拎的那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