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價格時刻牽動著廣大市民的神經。長期以來,不少三門峽市民都注意到,與周邊鄭州、洛陽等城市相比,我市很多品種蔬菜的價格偏高。那么,三門峽市區菜價是否整體偏高?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對此,記者采訪了我市蔬菜管理部門工作人員。
三門峽市澗南農貿批發市場是我市最大的蔬菜果品批發基地,市區市場上銷售的蔬菜大部分來自該市場。“這里絕大部分的菜來自外地,所以價格肯定高了。”澗南農貿批發市場辦公室主任李秀紅表示,由于該市場上的蔬菜多是從鄭州、洛陽、西安、運城等地運過來,處于蔬菜流通環節的下游,運費、人工費等全部要加上,所以相比周邊城市,我市蔬菜價格整體上要高一些。
徐興鋒是湖濱區蔬菜辦主任,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市區蔬菜價格的研究與分析工作,并經常深入基層走訪菜農,進行市場調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徐興鋒介紹,湖濱區目前的蔬菜播種面積為1.6萬畝,其中通過省級認證的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為8000余畝。2013年至2015年,通過實施國家現代農業發展蔬菜產業項目,新增蔬菜面積1000余畝,帶動農戶發展中小拱棚500余畝,目前全區蔬菜年產量約有5000萬公斤,蔬菜產值約7000萬元。同時,該區通過積極轉變農業發展經營方式,先后引進勝源、黃龍等生產經營實體,建設了一批具有休閑觀光功能的農業園區,努力提高市區蔬菜產量和產值。
“盡管這些年政府在發展蔬菜播種方面采取了大量有效措施,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市區周邊種植面積有限、自給率不足等,造成目前市區部分蔬菜價格偏高。”徐興鋒認為,菜價主要由市場決定,但市區部分菜價偏高的原因仍然可以從生產、流通和銷售3個方面進行探尋。
生產是基礎,是保障。我市目前蔬菜生產總產量偏低,不能滿足市區市場需求,從這樣一組數據可見一斑:按照市區32.6萬人口(含流動人口),每人每天需蔬菜1公斤估算,僅市區每天就需要鮮菜32.6萬公斤,每年為11899萬公斤,而市區蔬菜總產量僅有5000萬公斤,除去外銷的200萬公斤,每年可供應市區市場為4800萬公斤,僅占市場供應額的40.3%,遠遠不能滿足市區市場的需求。“造成這種供不應求現狀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徐興鋒說,一個是蔬菜種植面積有限,尤其是近年我市城鎮化建設提速、工業大量占地,導致市區周邊適宜發展菜田的土地面積所剩無幾;另一個是物價上漲導致工價漲幅大,菜農種菜積極性下降。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農民外出打工每天平均按50元算的話,每年可收入18000元,而每畝大棚蔬菜年收入一般在3至4萬元,除去生產投資,雖然比打工收入稍高一些,但存在低溫凍害、暴雨、大風、冰雹、大雪等自然災害風險,所以與外出打工相比,很多農民不愿從事風險較高的蔬菜生產。同時,由于近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蔬菜生產成本較之以前也大幅增加,這些因素都導致菜農生產積極性下降。
三門峽市農業產業化辦公室蔬菜生產負責人邱小巖從蔬菜流通方面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我市市場上蔬菜流通環節過多,損耗很大,從而推高了蔬菜價格。一般來說,蔬菜從田間地頭到餐桌,要經過產地采購、運輸、批發、零售等過程,中間還經過經銷商,差不多要五個環節,每增加一個環節都需要增加成本,這些最終都會算到消費者頭上。此外,在這個環節中,菜農進城賣菜缺乏場地,也會間接導致菜價上漲。以市區公園路市場為例,大部分攤位由蔬菜商販長期占有,導致菜農天不亮就得搶占攤位,加之城管對流動攤點的管制,菜農很難有賣菜的地方,不得不將蔬菜低價批發給有固定攤位的商販,這直接增加了蔬菜的流通環節,促使蔬菜價格偏高,所以菜農中經常流傳著“種菜不如販菜”的說法。
在流通環節,近幾年南方氣候不穩定因素增多,導致南方蔬菜產地產量減少,從而影響到我市購進蔬菜的價格。還有油價上漲也是重要因素,雖然國家開通綠色通道,對鮮活農副產品的運輸免收過路費,但由于燃油價格的連續上漲,導致增加的成本都由消費者買單。
“最后在銷售環節,市區各類小區在規劃時均缺少專用的蔬菜銷售店。”徐興鋒說,因為小區缺少蔬菜銷售店,居民只好到就近的菜市場或超市購買價格相對較高的蔬菜,這也是導致菜價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決辦法:宏觀調控為“菜籃子”減負
本報記者李博
蔬菜價格是否“親民”,是決定一個地區居民幸福指數的重要因素。雖說菜價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場決定的,但作為管理部門,在找準菜價偏高的原因后,可以通過多種宏觀調控手段,對癥下藥,有所作為。那么,我市相關管理部門將如何調控菜價?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了解。
“過去我們一直監控全市菜價情況,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穩定菜價。”三門峽市農業產業化辦公室蔬菜生產負責人邱小巖表示,這些措施的實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力度還不夠大,未來他們重點將從4個方面繼續加大力度:一是穩定蔬菜種植面積,優化產業布局。目前,全市已經形成兩個蔬菜生產帶,未來還將重點發展以310國道沿線冬春栽培和南部高海拔地區越夏栽培。二是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認真落實中央、省、市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扶持鼓勵設施農業發展。三是加大科技興菜力度,提高蔬菜產業科技含量。將廣泛引進蔬菜優良品種、先進技術,立足于反季節蔬菜生產,在稀、優、特菜品種多樣化上下功夫,培育我市獨具特色的蔬菜產業。四是加快農超對接,降低流通成本。農產品與超市直接對接,既可避免生產的盲目性,又能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同時還可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相信隨著調控力度的加大,未來的成效會更加顯著”。
三門峽主城區蔬菜價格的管理工作主要由湖濱區蔬菜辦負責。對此,湖濱區蔬菜辦主任徐興鋒表示,為穩定市區菜價,他們通過深入調研分析,借鑒外地先進經驗,提出今后將重點從生產、流通、銷售3個環節解決菜價高的問題。
在生產環節,首先要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擴大蔬菜種植面積。目前湖濱區土地面積有限,水澆地面積極其缺少,資源分布不均。針對這種現狀,他們將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高廟、磁鐘等水資源缺乏地區,如果能變旱地為水澆地,那么就能擴大蔬菜種植面積,大大增加主城區蔬菜的供應量,從而破解我市蔬菜產業發展的瓶頸。其次要加大資金投入,補助蔬菜生產。如農機補貼政策應向蔬菜生產機械傾斜,降低蔬菜生產成本;啟用市政府蔬菜副食品價格調節基金,用于支持補助市區蔬菜生產;恢復新菜田開發基金的征收,用于開辟新菜田,讓蔬菜生產跟上城市建設的步伐,從根本上解決“菜籃子”的供應問題。
“流通環節,我們也可以有所作為。”徐興鋒表示,可以加強蔬菜冷藏保鮮,降低蔬菜流通成本。大力推廣建設恒溫保鮮庫,增加蔬菜貯備量,在蔬菜生產旺季,大量收購耐儲蔬菜,在淡季市場銷售,力爭做到旺季不爛、淡季不淡。在蔬菜淡季,市場蔬菜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幅度較大時,政府拿出補助資金,通過油補或減免市場交易費的方式,降低蔬菜流通成本,根據市場供求規律,達到抑制市場蔬菜價格的目的。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將農產品銷售和社區居民的消費需求進行對接,以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實現扁平化蔬菜流通環節、降低蔬菜流通成本,充分利用直銷配送、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建設蔬菜網絡直銷配送模式。
在銷售環節,不妨建立蔬菜直銷市場。如在市區一些社區、偏僻巷道等非交通要道,多規劃一些蔬菜零售市場,制定保護措施,鼓勵菜農直接進入市場交易,一方面可以解決菜農賣菜難問題,另一方面可以減少蔬菜流通環節,抑制蔬菜價格過快上漲。
“最后,為了提高菜農生產積極性,建議把蔬菜生產納入保險范疇。”徐興鋒說,近年市區周邊蔬菜生產連續遭受到大風、暴雨、暴雪、冰雹等自然災害,由于保護地基礎設施條件較差,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所以給菜農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嚴重挫傷了群眾的種菜積極性。對此,建議以后將蔬菜生產納入保險范圍,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民種地風險,從而保證農民種菜的積極性。
三門峽市發改委價格調控科副科長馮小燕也表示,近年他們也積極進行宏觀調控,利用國家有關蔬菜生產方面的基金,扶持蔬菜大棚建設,同時在春節期間還出臺免蔬菜交易費等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未來他們還將繼續加大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努力為市民“菜籃子”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