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記者先后走訪了市區多家農貿市場發現,由于目前室外氣溫高、濕度大,不利于葉菜類蔬菜生長,蔬菜產量有所減少,市場上蔬菜的品種到了一年中最少的時節,蔬菜的價格也上漲至少兩成。
7日上午,記者在人民菜市場看到,蔬菜攤位上只有冬瓜、黃瓜、馬鈴薯等,葉菜類只有小青菜和莧菜等,品種很少,市民喜愛的本地西紅柿難尋覓蹤影。一位攤販介紹,由于目前蔬菜已進入傳統意義上的“伏缺期”,市場上各類蔬菜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因此,這兩天菜價就像氣溫一樣“噌噌噌”往上跳,小青菜、韭菜、絲瓜、西紅柿、茄子等價格每斤平均上漲了兩成以上。“其中紅莧菜漲價幅度最大,前段時間每斤才賣兩三塊錢,現在因為氣溫高,蔬菜難長,新鮮的莧菜每斤已漲到4元,外地的西紅柿也要4元每斤。”
隨后,記者前往市蔬菜批發市場,蔬菜批發商王老板正忙活著整理一摞摞剛從外地運來的蔬菜,他告訴記者:“前段時間連日的陰雨,再加上近期居高不下的高溫天氣,不僅影響了本地菜的供應,也給外地蔬菜的生長、儲存和中途運輸帶來了不便,而此過程中增加的成本自然抬高了蔬菜的市場批發價。”
上漲的菜價是否讓市民吃不消?記者隨機采訪了部分買菜的市民,他們均表示,最近一周去菜場買菜,明顯感覺到菜價比前段時間漲了不少,每天買兩三樣蔬菜都要花費20多塊錢。但能吃到新鮮蔬菜,漲點價也是市場自我調節的結果,大家基本能夠接受。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市場蔬菜價格的變動只是暫時現象,待9月份天氣轉涼,蔬菜大量上市后,價格自然會有所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