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即將進入六月下旬,鉀肥市場的兩大重磅事件即將發(fā)生:
重磅事件一:3%的稅率在月底到期
中國鉀肥市場尤其是進口這塊,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能獲得的信息相對有限,只好當回福爾摩斯,進行一次大膽的推理。
去年9月1日起,化肥恢復開征13%的增值稅。在各方的游說下,國稅總局出臺了補充規(guī)定:自2015年9月1日起至2016年6月30日,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的庫存化肥,允許選擇按照簡易計稅方法依照3%稅率征收增值稅。
對國內生產企業(yè)來說,相信在當年10月底,8月份之前的庫存會基本清零,那國稅總局為何給予如此長的庫存消化期呢?筆者揣測是為進口鉀肥的單獨定制:進口大合同是全年合同,是恢復開征增值稅之前簽訂,因此當年12月底之前大合同框架下的進口都是8月份之前的庫存產品似乎也能站住腳。如一來,那么按照3%的稅率簡易計征至6月30號當然是個合理的選擇。
我們毫不懷疑鉀肥進口企業(yè)對政府的游說能力,最終政府同意延遲到今年6月30號。其游說的目的何在?進口鉀肥價格按2000元/噸算,3%的稅率需繳稅60元/噸,13%的稅率需繳稅260元/噸,稅差巨大,利益誘惑!接下來,鉀肥市場發(fā)生的一切似乎都水到渠成:中國因投機需求而大量進口,港口庫存從去年8月底的120多萬噸飆漲到后期的300多萬噸,造成國際市場的虛假繁榮。接著要去庫存,進口大合同無法簽訂,國際市場需求突然大幅下降,去產能和去庫存同時發(fā)生(據傳加拿大鉀肥公司的庫存也高達300多萬噸),由此國際、國內鉀肥價格陷入了循環(huán)下跌的通道。
這樣得出一個結論:港口庫存的鉀肥在6月30號之前,大多都可以按3%的稅率銷售,而7月1號都將按13%的稅率征收,兩者稅差高達近200元/噸,因此在月底之前,3%稅率的鉀肥價格可能會大幅下降。
假如以上推理成立,那么中國的鉀肥進口企業(yè)不僅愚弄了世界,也愚弄了自己。
重磅事件二:印度鉀肥合同即將簽訂
據報道,印度鉀肥大合同將于本月底簽訂,對于缺少大需求的國際市場來說,其價格肯定不會高,一旦低于220美元/噸,必然會引導國內市場價格的進一步下跌。
有人擔心,印度的采購會讓國際價格觸底,筆者認為可能性不大:價格的觸底通常是以完成去庫存化為前提的,印度的采購只能消化國際市場部分庫存,只會減緩下跌速度。
基于鉀肥進口的巨額虧損和近期進口量的下降,有人猜測甚至呼吁政府的干預。筆者認為這不太恰當,因為政府一定不會做出讓中國的農民為企業(yè)的失誤去買單的決策。
從長期看,鉀肥的價格當然是歷史的低點,但筆者上次分析過,化肥的從業(yè)人員應當是價格投機者而不是價值投資者,因此鉀肥價格將繼續(xù)下行,并在經歷月底以上兩個重大事件后趨于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