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常所需的蔬菜豬肉成為奢侈品,“蒜你狠”、“飛行豬”這些稱謂多少讓人有些無奈。供需決定價格,面對市場自主調節和物價起伏變動,農民習慣以不變應萬變,掙錢就擴張,賠錢就減產。然而,在多個高價農產品供需兩端,市民掏了錢,農民沒受益,投機者卻分層抽利,大興波瀾。山東是農業大省,當供需平衡被炒作者挾持,市場亟待回歸理性,政府也得主動加強監管。
投100萬掙100萬 炒蒜就像炒股
對蒜農而言,大蒜是賴以生活的經濟基礎,但在投機者看來,蒜市猶如賭場,賭對了可一夜暴富;賭錯了傾家蕩產。投機者通過多種手段試圖影響價格,有小戶炒家直言“今年投了100萬元,掙了100萬元”。
大戶炒家資金過億
金鄉是全國大蒜的主產區之一,金鄉及周邊幾個縣市的大蒜占到了大蒜主產區產量的一半以上,庫存量更是超過六成。在這里,“炒大蒜”并不是秘密。
“今年投了100萬元,差不多掙了100萬元。”金鄉縣馬廟鎮的蒜商老程說,他只是個小戶,1000萬元以上的資金才算中等,大戶的資金有的過億元。老程去年存了200噸大蒜,收的時候約5元/公斤,今年的賣出價約12元/公斤,除去每公斤1元多的存儲等費用,差不多每公斤凈賺5元。
巨大的收益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2012年,金鄉來了一個被稱為“朱老三”的外地人,“當時他帶了幾億元的資金來,結果大量進貨后,價格雖短期快速拉升但又很快下跌,反而賠了一億多元。”金鄉縣一位業內人士說。
炒作貫穿全部環節
在卓創資訊農產品分析師崔曉娜看來,這輪大蒜價格上漲有三個原因:一是產量下降,二是內需及出口等需求不減甚至增加,三是炒作。
在大部分蒜商看來,市場供需是決定大蒜價格的最根本因素,“大蒜多了,再有錢你也難以炒起來。”但他們也承認,炒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并且“什么辦法都可能會用”。
“目前,傳統生意不好做,一些大的投機商,比如東北、上海的一些房地產商等手握資本的人,他們一出手就是三四萬噸。等第二年三四月份市面上的蒜少了,他們就開始哄抬價格。”河南種蒜大縣中牟縣冷藏保鮮協會會長劉少臣說。金鄉一位大蒜經營者說,今年2月底,蒜商在山東開了一次保鮮行業大會,會上傳出全國庫存僅剩60萬噸,自那天大蒜就開啟“瘋漲”模式。
據業內人士介紹,近年來,蒜商為保證蒜源,已普遍開始在大蒜上市前“包地”,即以一定總價提前收購未來的大蒜,“賭蒜已貫穿大蒜生產、入庫、銷售的整個周期”。
暴漲后蒜農收益很少
雖然大蒜價格暴漲,但對許多蒜農來說,直接的收益卻很少。金鄉縣王丕鎮于莊村蒜農陳冬峰說,前一年9月份之前就要入庫,他賣出的價格是4.4元/公斤,之后再怎么漲,跟他已經沒關系了,賺錢的都是炒蒜的。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對于大蒜的炒作存在認定與監管難度。一方面,囤貨、惜售等現象屬于市場行為還是人為操縱,業內尚存不同看法;另一方面,即使大的商戶進行聯合,有關部門也難以掌握具體證據。
如何能減少炒作?中國大蒜產業信息聯盟秘書長楊桂華等人認為,應加大權威信息發布,減少不合理預期。還有業內人士建議,在規范的基礎上,適度開展類期貨交易,實現多空頭力量有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