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秤、一塊價格牌、幾包打包好的菜薹,零零落落趕來賣菜的農民……近日,余新鎮金星村村道旁的蔬菜收購點十分冷清,與往年此時的熱鬧場景形成鮮明對比。作為南湖區的傳統特色農產品,今年菜薹收購已接近尾聲,比往年提前一周左右。
農民們樂開了花
4月3日上午,金星村50多歲的嚴大媽又到菜地里轉了一圈,帶著采摘的近50公斤菜薹來到收購點,稱重、結算,當場收獲了近80元。“今年就種了半畝多的菜,早知道再多種點。”嚴大媽種了30多年菜,今年的菜薹收購價格是最高的。
往年此時每公斤菜薹收購價才五六角,今年達到1.6元,嚴大媽從年初賣青菜到如今采摘菜薹,短短3個多月時間,0.6畝菜地已收獲3000元左右,收獲頗豐。
“今年種菜種對了!”較高的收購價讓菜農樂開了花。有些農戶甚至直接把菜薹賣到農貿市場,售價更高。據了解,一菜農今年種了9.6畝青菜,一季青菜加菜薹就收入了13萬元,畝收入超萬元。
加工企業發了愁
南湖區余新、鳳橋鎮一帶生產菜薹久負盛名,每到3月大量上市時節,全國各地的蔬菜加工生產企業紛紛趕來,既有小企業也有規模企業,甚至上市公司海通食品有限公司也到此收購菜薹。這些菜薹加工后主要銷往日本、韓國、美國等地。
今年菜薹收購價高,但收購量卻少了許多。位于余新鎮的關祥蔬菜專業合作社往年菜薹收購總量在2000噸左右,今年總共收購量為1700噸。“今年設了23個收購點,不僅在南湖區,桐鄉、平湖、海鹽都布了收購點,還是‘吃不飽’。”合作社負責人周關祥說,來自慈溪、金華等地的11家蔬菜加工企業都搶著要菜。
“已經不是價格問題,主要是菜不夠,加工企業也比較急,現在采取排隊打款的形式,哪家貨款先打進來,就先給哪家發貨。”周關祥說。
都是天氣惹的禍
最高每公斤收購價達到4元,最低也超1元,今年菜薹收購價特別高不僅因為種菜面積下降,還與去年冬天的天氣有關。
金星村菜薹收購點負責人盧女士今年沒有往外地發送菜薹,她說收購量根本無法滿足外地客戶需求。“菜薹少,主要還是天氣關系。”盧女士說,去年冬天極寒天氣,露地青菜凍傷、凍壞不少,而且江北等地菜也明顯減少,當地很多外地車到這里來收購青菜,許多農戶看價高就采摘青菜賣了,菜薹自然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