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價格居高不下,根本原因何在?消費市場需求量究竟多大?近日,武陵源發改部門價格監測人員作出分析,能為公眾解答這些疑問。
在剛過去的2015年,廣大人民群眾對鮮豬肉價格切身感受到居高不下,手中貨幣購買力因此而打折。最高點時豬后臀尖肉達到16元/500g水平,豬排零售價達到20元/500g,白條肉批發價達到13元/500g,目前,豬后臀尖肉還不低于15元/500g水平,白條肉也持續在12元/500g水平,僅與最高價位時回落1元/500g。
為全面了解豬肉價格致高和漲跌原因,監測人員通過對近5年來生豬屠宰數量、轄區內生豬存欄數量和進入核心景區旅游人次與鮮豬肉批發價、年均市場零售價等多面比對分析,以實數模型弄反映市場變化的規律,生豬的緊缺度和市場的投放量是帶動鮮豬肉價格主要原因,區域內鮮豬肉消費需求量增大無疑是價格致高點的推手。
縱觀2011年—2015年該區的生豬屠宰數量,數值呈現出兩端低、中間高的規律,因而豬肉批發價和鮮豬肉市場零售價的走勢是兩頭高、中期低的規律,,二者正好切合了發展的因果關聯。而5年來,該區的旅游人次卻是N走勢,生豬存欄數量卻不斷上升。多年來的監測數據表明,2011年和2015年生豬供應緊缺,因而生豬市場價格和鮮豬肉價格水平最高。從生豬屠宰投入市場數量來對比,從2011年到2013年是增長勢頭,2014開始下降,直到2015年1.61萬頭的最低屠宰量。從該區的進山旅游總人次分析,2015年該區旅游進山人次最高,達到773萬。從生豬存欄數量方面分析,2015年存數最多。數模對比分析,生豬的屠宰量與旅游次成反比,反應了供求矛盾關系,生豬的緊缺是豬肉價格上漲的主因。從時間推移來看,從2011年到2015年生豬價格的到致高,其間相隔了三年。由此表現了生豬養殖輪換周期。
5年來,該區生豬平均屠宰量為1.8萬頭。所產出的鮮豬肉重量達162萬公斤。當旅游旺季時,集貿市場肉攤位區經營者承受4頭生豬經營量時,當日便有鮮豬肉囤積,按市場實量計算,只有當生豬屠宰的數量不超過1.7萬頭時,即鮮豬肉重量不超過151萬公斤時,市場供求量基本處于平衡。
生豬價格的起伏,緊緊牽動著經營戶和老百姓飼養的積極性,豬肉價格和生豬價格走高時,農民朋友會投入鉰養的陣營,生豬價格低谷時,農民朋友放棄養殖。因而出現生豬出欄青黃不接和斷檔的情形,2011年和2015年出現的年生豬供應緊缺就是很好地表現。從近年來實施的“菜藍子”區縣長負責制工程中,生豬與豬肉價格深深地牽動著政府與百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