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一到冬天,水果價格都會走高,可是今年入冬以來,我市水果價格卻一路走低。據我市周邊縣區的很多農戶反映,他們大獲豐收的水果滯銷,收入銳減。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年水果價格走低,銷路不暢?農民增產難增收的解決之道又在何方?近日,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多品種水果價低賣難
近日清晨,記者來到盛華批發市場。據了解,目前,我市市面上橙子、柚子、桔子等水果主要來自湖南、江西、福建等地,而蘋果多來自煙臺、陜西、大連以及我市遵化、樂亭等地。“今年蘋果價格走低,一些蘋果的批發價每斤才1.5元。”一位水果批發商告訴記者。
經營水果店的王女士告訴記者,今年水果價格比去年同期要低30%左右,香蕉、蘋果、柿子、梨都很便宜,尤其是香蕉和蘋果掉價比較多。“往年蘋果都要六七元一斤,甚至十幾元一斤,今年才三四元,有的還要低于兩元錢一斤。香蕉去年都賣到四五元,今年就兩元左右,便宜的一元多點一斤。”
“紅富士、黃元帥便宜了,10塊錢4斤。”聽到路邊商販的吆喝,市民王女士便去購買。“你看這蘋果多好啊,又紅又大,價格也太便宜了,才兩塊錢一斤,往年還不得五六塊錢啊,便宜了一半多。”王女士一邊挑選蘋果一邊對記者說。
在價格集體走低的同時,水果銷量也很低迷。“一大早的生意會火一點,到了10點之后,市場內就冷清了,中午之后基本就沒人了。”做水果批發生意的李老板告訴記者,“去年紅富士的批發價那么高,一車貨400多箱,基本上3天就能批發完,今年價格低了,蘋果反而賣不動了。”據李老板介紹,他們去年每天的走貨量多在百箱以上,而近期的走貨量明顯不如去年,“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走貨六七十箱,差的時候走貨十箱以下,一車貨起碼要賣一周。”
部分果農收入大幅縮水
受水果“價低賣難”影響,一些依賴水果生產的農民收入較往年大幅降低。樂亭、遵化是我市水果主產區,其中蘋果、梨的比重相當大,往年這些經濟型水果給農戶們帶來了不小的收益,可是今年很多農戶抱怨不僅賺不到錢,反而要賠錢。
樂亭縣果農宋先生是蘋果種植大戶,共種了5畝多,產量約2萬公斤。10月初,客商曾給出了每公斤3.6元的價格。不過,他在比較了去年每公斤6元的價格后,拒絕了客商的收購。隨著時間的推移,蘋果價格一路下跌,到目前為止已降至每公斤3元都鮮有客商問津。“如果以這樣的價格出手的話,只能保住種植過程中投入的各種成本。”宋先生嘆著氣說,“這一年的辛苦,白費了。”
果農李偉家種植了3畝蘋果,他說按照今年的價格根本賺不到錢。“一畝地有蘋果樹40棵左右,一棵樹產蘋果大約100斤,如果按照一斤1.5元的價格計算,毛收入是6000元。不過種植蘋果投入比較大,一畝地投入1200多元的化肥農藥、300元的農家肥、套袋費用1200元、水費300多元,總成本在3000元左右,這還沒加人工管理費。”
由于“價低賣難”,部分果農將有點腐爛變質的水果喂豬、喂鴨,有的果農甚至決定明年開春砍掉一部分果樹,種植其他農作物。“種梨不賺錢,把梨樹砍了賣給別人做家具,一棵還能賣60多塊錢,騰出地來也好種點別的。”果農老王說,他也是實在沒辦法才下決心砍樹的。
探水果價低原因破困境
往年身價頗高的水果為什么價格猛跌呢?一些業內人士向記者道出了其中原因,他們說,產能過剩、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出口減少等因素影響使今年水果價格持續走低。
首先,近些年,由于水果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很多農民跟風種植,致使水果產量大增,市場難以消化。“據我所知,目前全國蘋果種植面積超過了4000萬畝,產量超過了3000萬噸,是有紀錄以來最高的一年。產量大增,短時間內市場無法消化庫存,價格自然就降下來了。”一位常年收購銷售蘋果的經銷商告訴記者。
其次,今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一些社會群體收入下降,購買力大打折扣。“為節省開支,很多消費者相應地就縮減了水果的消費。”一家水果店的老板說。
再次,一些水果價低賣難跟當前進出口形勢也有關。原本我國很多地區的水果會出口到俄羅斯等周邊國家,但今年以來,這些出口訂單越來越少。“另外,我市水果等農產品的種植模式落后,產業化、品牌化程度不高,這也加劇了價低賣難。”一位果樹技術員分析說。
也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銷售渠道有限也會造成部分水果“價低賣難”的現象。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很多農產品的銷售是以傳統的零賣、外商收購等模式為主,網絡電商等線上銷售渠道還沒有打通。
那么,果農們該如何突破增產難增收的困局呢?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規模化種植和品牌效應應該是未來水果種植發展方向。另外,農民對市場信息的把握非常重要。大多數水果種植戶對市場環境適應能力比較差,在價格變化中難以發現準確的信息,因此種植戶要多渠道了解市場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