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波斬浪踏出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返頻繁,帆船上載著的農作物品種,延綿千年不斷:從東南亞國家引進的咖啡、橡膠已在海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在海南培育出的水稻、玉米、西瓜等新品種也運抵沿線各國。
今年3月,國務院授權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開展農林牧漁業、農機及農產品生產加工等領域深度合作。
地處海上絲綢之路要沖的海南,自古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貿易往來頻繁,特別是農業交流更是同根連筋。當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再次煥發新的生機時,既給海南農業帶來發展機遇也帶來挑戰。
一方面,海南可以成為中國農業對接世界廣袤熱帶國家的窗口與合作基地,在合作與交流中海南農業可以逐步實現國際化,可以助推海南農產品、農業科技、農業企業、農業裝備“走出去”。
海南該如何抓住這些機遇?
另一方面,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緊密合作,面對沿線國家遼闊的熱帶地區,海南獨特的熱帶資源優勢將逐步減弱,海南熱帶農業將面臨更大的競爭。
海南又該如何突破?
“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
“一帶一路”沿線的東南亞、南亞、西亞、南太平洋島國、北非、東非和拉美等大部分地區處于熱帶,中國與其進行農業合作,就需要一塊熱區與其進行對接,這對于在中國具有獨特的熱帶資源優勢的海南來說,就是一次機遇。
阿聯酋迪拜園林農業局的一份認定報告,讓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研究員陳衛軍感到興奮。
“阿聯酋迪拜園林農業局通過數據分析,并與阿方現有防治技術比較,認定熱科院椰子所的技術在監測和防治紅棕象甲方面效果更好,并出具了試驗檢測報告,通過了阿聯酋迪拜市政府的驗收和認可。”陳衛軍說。
椰棗樹是阿拉伯國家的重要木本糧食作物,被譽為“阿拉伯民族之樹”。近年來,遭受紅棕象甲的嚴重威脅。今年2月初,根據“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總體部署,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派出專家援助阿方。
海南有著悠久的農業對外交流歷史,為豐富沿線人民生活,促進農業技術交流和農產品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借海上絲綢之路,海南引入了橡膠、咖啡、紅毛丹、番石榴等作物品種,并把水稻、玉米和椰子病蟲害防控等農產品和農業技術帶到了海外,促進了各國間農業技術的傳播與交流。
“一帶一路”的建設,讓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再放光彩,也必將促進沿線國家的農業交流與合作。
“海南可以成為中國對接世界農業的一扇窗口、一個平臺、一個示范區。”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國際合作處處長、研究員蔣昌順說,“一帶一路”沿線的東南亞、南亞、西亞、南太平洋島國、北非、東非和拉美等大部分地區處于熱帶,中國與其進行農業合作,就需要一塊熱區與其進行對接,這對于在中國具有獨特的熱帶資源優勢的海南來說,是一次機遇。
“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特別是擁有6億人口的東盟,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必將對各種農產品產生巨大的需求。蔣昌順認為,“一帶一路”的建設,農業是基礎,給我國提供了“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農業發展機遇。
海南農業服務絲路優勢顯著。論區位,海南地處海上絲綢之路要沖,與世界100多個熱帶國家“地緣相似、情緣相親”;論資源,海南南繁基地已經成為“種業硅谷”,我國育成的7000多個農作物品種中70%以上經過了南繁,每年1.9萬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在這里從事南繁工作;論歷史,海南與東南亞國家氣候相似,自古以來農作物品種與技術交流合作頻繁……
“一帶一路”帶來的挑戰
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農業也必將越來越全球化,世界不少熱帶國家與地區農產品與海南相似,而海南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高成本、高價格農業,面對擁有土地與人口紅利的熱帶國家與地區,今后海南面臨的競爭壓力將會越來越大。
有機遇,也有挑戰。“獨特的熱帶資源”,海南在對外推介時,習慣在熱帶資源前加上“獨特的”,在中國大陸,的確如此,而環顧全球,熱區海南,不再獨特,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世界熱區主要覆蓋非洲、東南亞、南美及太平洋島國等地區,土地面積5300多萬平方公里,而海南土地面積僅為3.5萬平方公里。”記者在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中國與沿線熱帶國家與地區的農業合作增強,在一定程度上給海南熱帶農產品帶來競爭壓力。
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是東南亞水果的集散地,市場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幾年,特別是隨著中國—東盟農產品零關稅實施后,東南亞國家的農產品開始大批進入中國,水果的進口量大幅度增長。“例如,泰國的荔枝,上市時間與海南一致,雖然口感比海南要差點,但是進口量大還是會影響到海南。”
其實,海南已有熱帶農產品受到東南亞國家的低價格沖擊而導致種植面積急劇減少,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曾經一度成為海南品牌農產品的咖啡和腰果。
統計數據顯示,我省的咖啡種植面積,1988年曾達到頂峰23萬畝,此后迅速萎縮,1990年14萬畝,1998年1萬畝,2009年底不到3000畝。如今,海南咖啡年產量不足200噸,需要從越南、巴西等地進口咖啡豆達兩三千噸。原因是,越南咖啡豆的平均價格為每公斤15元—20元,而在海南目前的生產成本狀況下,農民想要獲取和越南生產者同等的利潤,每噸咖啡售價要高于現價兩倍以上。
曾經種植面積達19.5萬畝的腰果,也在非洲和東南亞部分國家的腰果沖擊下,逐漸萎縮,至今全省腰果種植面積不到2000畝,大部分處于野生和半野生狀態。
專家表示,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農業也必將越來越全球化,世界不少熱帶國家與地區農產品與海南相似,而海南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高成本、高價格農業,面對擁有土地與人口紅利的熱帶國家與地區,今后海南面臨的競爭壓力將會越來越大,需要提前做好準備!
“一帶一路”下 | 農業科技如何合作?
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與交流,有需求,也有空間。一方面通過技術援助,提升中國、海南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為農業企業走出國門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引進和利用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優異資源,可以豐富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庫,豐富海南熱帶農產品品種。
2015年4月,三亞南繁基地超級稻百畝連片高產示范田,秧苗綠中帶黃,在海風吹拂下如海浪般搖飏,熱量十足的陽光,為正在灌漿的44.7億粒水稻籽粒提供能量,豐收的氣息破殼而出。田埂上,一群“老外們”正在仔細端詳著。
“沒有想到水稻的產量能夠達這么高!”來自尼泊爾的亞達夫驚嘆道,在尼泊爾水稻平均畝產量僅為200公斤,而在中國,水稻平均畝產量達到450多公斤,試驗田最高畝產量更是超過了1000公斤。“還有無人機輔助授粉技術,也讓我們驚訝!一天可以授粉300畝左右,授粉效率提高了10倍。”
近年來,在海南田間地頭,經常能夠見到黑皮膚的“老外”。同時,在世界廣袤的熱帶土地上,也活躍著海南農業專家。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先后與16個國際科技組織、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關系,建立11個重要國際合作平臺;先后派出40多位專家前往莫桑比克、科摩羅等20個國家開展技術援助。
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與交流,有需求,也有空間。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柯用春說,在考察東南亞國家時發現,他們對中國瓜菜水果糧食等新品種和種植技術有強烈需求。
蔣昌順說,通過技術援助,提升了中國、海南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也為農業企業走出國門打下基礎。農業科技“走出去”除了援助之外,也可以探索給當地企業提供有償技術服務,從而產生經濟效益,發展農業科技產業。
不僅如此,農業科技在“走出去”同時,也是學習與引進的過程。蔣昌順說:“像斯里蘭卡的橡膠加工技術就很強,走進橡膠研究所,聞不到一點臭味,我們計劃與斯里蘭卡合作,建立熱帶農業科技交流基地。”
目前,海南不少熱帶農產品品種來自于我國臺灣,如菠蘿、芒果、蓮霧、木瓜等。“臺灣之所以能夠把熱帶農業種子產業做得如此之強,就是利用了臺南一部分熱區,與世界對接,引進新品種,進行選育、改良,成為合適自己的品種。”蔣昌順說。
專家介紹,非洲是許多作物的起源中心,蘊藏著大量的原生態資源,特別是特異性資源是育種研究的優良材料。引進和利用非洲、東南亞等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優異資源,可以豐富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庫,豐富海南熱帶農產品品種,提高海南,乃至中國的作物育種水平。
“一帶一路”下 | 海南農企如何“走出去”?
農企“走出去”需講方法。廣東農墾“走出去”的基本原則是“合作共贏,資源共享”,即帶動當地農民一起發展,實現共贏。其中值得關注的一個發展策略是“先投入加工業,后發展種植業”。
越南每年從海南本地種子公司進口雜交水稻種子近20萬斤;海南橡膠集團并購了新加坡R1國際控股公司,并于2012年與非洲塞拉利昂簽署13.5萬公頃土地的合作開發意向,用于開發天然橡膠及水稻生產種植和加工等。
不僅是種植業,漁業企業也在探索“走出去”。海南翔泰漁業有限公司是我省水產品加工出口領域的一家老牌外貿企業,出口總值超1億美元,面對“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帶來的巨大機遇,公司有著新的打算。
翔泰漁業公司董事長劉榮杰說:“印尼、泰國等東盟國家的蝦很便宜,這幾年我們也從這些國家進口海產品加工,同時正在評估到東盟國家開設養殖場的投資風險。”
“細讀《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可以發現,不僅提出了農業‘走出去’的優勢領域和投資重點,還就‘走出去’面臨的顧慮和瓶頸因素進行了通盤考慮。”不少業內人士說,例如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能把農業“走出去”面臨的基礎設施落后、貿易不便利、融資難等問題逐步解決。
由于海南農企自身規模不大,走出去的步伐還較緩慢,規模還是很小。而包括海南在內的中國部分企業在走出去時碰到一些困境,特別是土地問題,讓一些企業失去“走出去”的積極性。
農企“走出去”需要掌握方法。廣東農墾“走出去”經驗就值得借鑒。據報道,廣墾橡膠“走出去”肇始于2004年,基本原則是“合作共贏,資源共享”,其中值得關注的一個發展策略是“先投入加工業,后發展種植業”。
“橡膠加工廠基本上在東南亞國家的邊遠山區,對當地經濟是一個帶動,擴大了當地就業,增加了政府財政,因此受到了所在國政府和當地民眾的大力支持與歡迎。”廣東農墾有關負責人表示,在贏得當地農民的支持下,再逐步與其在種植環節進行合作。
經過10年的發展,廣東農墾已經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建有天然橡膠產業項目20個,涵蓋了天然橡膠種苗培育、橡膠樹種植、橡膠原料加工以及國際貿易等橡膠原料全產業鏈條,境外資產總額達30多億元。
“帶動當地農民一起發展,實現共贏,對農業企業‘走出去’的可持續非常關鍵。”蔣昌順說,此外農業企業走出去也需要與科技單位合作,“中國熱帶農業走出去研究中心”即將在熱科院掛牌,熱科院已經或計劃在多個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建設實驗站,為農業企業“走出去”做技術支撐,海南可以扶持一些中小企業逐步嘗試走出國門。
“一帶一路”下 | 如何在競爭與合作中轉型升級?
機遇與挑戰并存,海南農業如何在合作與競爭中轉型升級?業內人士表示,海南必須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下真功夫,打造出海南熱帶農業品牌。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海南水果質量已經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特別是荔枝、芒果等,口感均優于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的同類水果。譬如芒果,越南芒果不耐儲存,僅能存放3天,而海南芒果可以存放一周。”廣州江南果蔬批發市場有關負責人說,雖然東南亞水果較海南便宜,但是海南在質量方面還是稍勝一籌。
不過,隨著東南亞國家在水果等熱帶農產品方面的栽培技術的提高,海南面臨的壓力將會更大。業內人士表示,可以說時不我待,海南必須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下真功夫,打造出海南熱帶農業品牌。“特別是,隨著消費者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認可地域性水果品牌。”
今年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就指出,粗放發展方式成為我省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目前,省委、省政府將品牌農業列入我省農業發展戰略,每年設立1億元以上專項資金,推進農業品牌化。
品牌農業的打造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多方面努力。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博士后夏勇開認為,海南品牌農業應該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大農業概念,推動海南品牌農業整體形象;第二層次是以農產品為主體,推進區域品牌農業;第三個層次,則是企業品牌。
“高品質農產品,需要科技和藝術做支撐。目前,我省科研機構有新技術、新品種,但是卻難以推廣,除了農民意識薄弱外,兩者之間也缺乏溝通與對接。”專家表示,“應該尋找一種機制,讓南繁基地和科研院校,真正成為海南農業的科技后盾。”
農產品加工能力低、轉化率低也制約著海南農業的競爭力。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品牌與商業環境設計研究所所長許劭藝說,“目前,海南局限于保鮮果蔬產品的出口,深加工的精致包裝速凍蔬菜、脫水蔬菜、糖(鹽)漬果蔬產品及干果產品都很少,這方面需要我們加強。”
“海南是中國的大熱區,卻是世界的小熱區。價格不是優勢,海南唯一的優勢在于質量。”業內人士認為,從大的方面海南應該調整產業結構,淘汰東南亞國家種植較多、技術要求不高、經濟效益較低、土地集約型的農業產業,例如甘蔗等,轉變發展技術性強的產業,做精做優做出特色,打造高端農產品。同時,結合旅游產業,發展休閑農業和可作為旅游商品的特色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