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記者來到江蘇丹陽采訪,此時正是食用菌生產的旺季,農戶加班加點采摘,非常忙碌。當地最大的食用菌種植企業是姜建新的,他一天的產量就能達到50噸。但是當記者來到他的種植基地時,卻沒有看到菇房,也沒有看到繁忙的采收景象。
姜建新:“現在工廠和原來是完全不一樣了,原來以前下半夜1點多鐘要起來,起來裝袋子,還累得不得了,現在只要8個小時,不要多干了。”
姜建新的食用菌是怎么種植的呢?
姜建新帶著記者走進了種植車間,這里的溫度濕度等全部自動化操控,100多間種植室,只需要10多個工人管理就夠了。
種植車間內是食用菌的海洋,一天時間這里就能生產50噸,如果按人均消費半斤來算,一天產量就能供20萬人食用。成熟的食用菌,全都通過傳送帶自動傳送,然后進行包裝運輸。
3個小時后,這些食用菌就會出現在蘇州、上海等地的批發市場,第二天姜建新的食用菌,就能走上人們的餐桌。現在,姜建新一年的銷售額超過1.5億元,不光自己事業做得大,他還帶動了當地1000多戶農民致富,一提到姜建新,大家沒有不佩服的,都尊稱他為“菇王”。
食用菌種植戶蔣和福:“肯定是菇王了,農戶跟在他后面,幾十間甚至上百間菇房都有了。哪一個人不佩服呢?領著我們這些人掙了錢了,對吧。”
食用菌種植戶程家平:“老百姓送他一個外號叫菇王,他做得老大最大,為老百姓考慮,他很有號召力的,一呼百應,都靠他發財了,哪個不感激他呢?”
現在人人佩服姜建新,但姜建新告訴記者,其實以前根本沒人看好他,連他自己也不敢想,他能有今天這樣的成績。
姜建新:“原來我用的自行車,就是像這種自行車,和這個一模一樣的自行車。”
姜建新說,他的創業故事是從一輛自行車開始的,1982年他開始種食用菌,那時候他騎著跟這一樣的老式自行車賣貨,后座上要掛3個竹筐,筐里滿滿地裝上200多斤貨,騎1個多小時才能到市場,一天他要騎4趟6個小時。
姜建新:“夏天天氣熱,屁股就磨出泡來了,褲子穿得少,屁股上都磨破了,很疼的,到了冬天的時候呢,零下十幾度,你這個菇都要賣出去的,沒辦法,你這個手上全部是凍瘡,手兩邊,腫得很大的。”
騎著自行車賣蘑菇,姜建新一騎就是7年。1996年姜建新成立食用菌公司,但是沒有人看好他,因為他做生意的方式太特別了,別人都是想盡辦法賺錢,而他卻經常會干些賠錢的買賣。
姜建新的同學翟玉林:“他跟正常人還是有點不一樣,一般人不會這樣,一般人都要看準了,要做有錢賺的買賣,這是生意人的常識。”
姜建新的鄰居袁一川:“做生意虧本這個生意總是不做,用我們的土話來講,罵也來,打也來,虧本生意做不來。當時議論的人多了,有的人說他傻,有人說他神經有問題。”
姜建新為什么要賠著錢做生意?他又是靠什么方法盈利,換來今天的億萬財富呢?
姜建新是丹陽市皇塘鎮的農民,1982年開始種食用菌,他起早貪黑拼了命地種菇賣菇,當地人都說,他是個從雞叫干到鬼叫的人。
姜建新的鄰居袁一川:“雞叫做到鬼叫,我們用當地話來講,早晨天不亮公雞打鳴,那個時候就開始要做了,晚上都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用這邊的老話說,就是鬼出沒的時候,他才能休息。”
姜建新的妹妹姜小紅:“當時我哥哥聽了笑一笑,他說不苦,天上不會掉餡餅下來,苦一點我能掙到錢。”
靠著吃苦耐勞,干到1996年,姜建新一年的銷售額達到200多萬元,他也成了村民羨慕的對象,但是一場危機卻在向他慢慢逼近。
這種食用菌叫草菇,生長期短,只要15-18天,1996年,姜建新開始用溫室種植草菇,看到種草菇見效快能賺錢,很多農戶也想跟著他種,這讓姜建新有了新思路,他生產菌種賣給農戶,并且指導種植技術,農戶賺錢了,他也多了一項收入。原本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但是到了2002年,卻引發了一場危機,種草菇的農戶越來越多,產品在當地不好賣了。
食用菌種植戶黃培祥:“當時便宜的時候2元一斤,3元一斤也有,這個就不賺錢了,這個要比成本價還要便宜幾元。”
記者:“當時你們要賣到多少錢能夠本?”
食用菌種植戶黃培祥:“當時的成本的話,當時要賣到5元以上才能保本。”
食用菌種植戶陳玉珍:“下雪天我們苦。”
記者:“怎么苦?”
食用菌種植戶陳玉珍:“不好拿出去賣,路都沒有,用板車拉出去,拉到凌家塘市場去賣,2.5元一斤,2元一斤,只要能賣掉,有的時候還要倒掉的,那個時候銷量不好。”
農戶都是跟著姜建新干上這行的,很多人都是借錢蓋的菇房,大家賺不到錢都埋怨姜建新,看著農民白忙活不賺錢,姜建新心里也不是滋味,如果銷路不解決,以后沒人買他的菌種了,他也覺得無顏面對鄉親,下一步他該怎么辦呢?
這里是常州市凌家塘批發市場,距離皇塘鎮20多公里,2002年時候,姜建新和農戶種的菇都在這里銷售。姜建新一天的銷量有2噸,因為量大品質好,也有老客戶,他的菇不愁賣價格也高,但姜建新卻決定,放棄這個培養10多年的市場,因為他每天的產量占這個市場的一半,如果他撤出,農戶的菇價就能回升。
姜建新:“不做出這種決定,兩敗俱傷,造成很大的損失,特別是農民,他們是很不容易的,對吧?”
記者:“不忍心?”
姜建新:“對,不忍心。把市場讓出來吧,讓出來給農民吧,然后我們到較遠的地方去開發市場。”
不在常州銷售,要舍近求遠去闖上海市場,這不光要增加運輸成本,而且能不能賣出去也是個未知數,姜建新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是他沒想到,后來面臨的狀況比他想像得更殘酷,而且他還做起了賠本的買賣。
姜建新的員工荊書海:“虧本哪個人理解?你做生意為了賠本做生意?當時都不理解。”
那段時間,姜建新整夜都睡不著覺,愁得頭發都一綹一綹掉下來了。
姜建新:“頭發都一塊一塊掉下來。”
記者:“什么地方?”
姜建新:“就是這個頭頂,斑禿,剩下不多,掉了有50%。”
姜建新到底遭遇了什么事?后來他又是如何走出困境,打造出一家年銷售額過億元的企業呢?
2002年12月,姜建新來到上海,他拿著草菇樣品到批發市場推銷,說盡好話希望別人買他的產品,但客戶都有長期合作對象,姜建新又是外地來的陌生人,費盡力氣也沒什么效果。
姜建新:“一家挨一家的推銷,凡是在賣食用菌的,我們都要進去試一下,菇的市場是不是上海能打開,對吧,很著急的,吃飯都過了點,也不覺得餓。”
上海的冬天,又濕又冷,姜建新凍得發抖,他顧不上吃飯,經常餓著肚子在市場轉悠,一轉就到后半夜。找不到客戶,他就到附近的小旅館睡一會,第二天接著再去。
推銷了一個多星期,姜建新終于找到一個大客戶趙行紅,趙行紅看姜建新的菇品質好,就和他簽下一年的供貨合同,一天3噸,姜建新看量大,就訂下了優惠價,每斤7元錢。
回到丹陽,姜建新馬不停蹄開始備貨,他的菇產量不夠,還到農戶家里收購,讓他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
姜建新:“像這個大小,這樣子的。”
記者:“這是成品?”
姜建新:“對。收購以后馬上價格高起來了,結果收的8元一斤,上海訂的價格是7元一斤,這樣倒賠1元錢一斤。”
記者:“這樣的話你還要收嗎?”
姜建新:“不收不行,剛剛進入上海,你要保持這個信譽,你不然的話,后面怎么弄?”
當時因為姜建新退出常州市場,農戶的菇價迅速回升,零售價一斤8元,他賣到上海是批發價每斤7元錢,賣一斤就要賠上1元錢,但他還是一咬牙收。一開始大家都不知道,后來有農戶聽到了消息,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食用菌種植戶蔣和福:“一開始是肯定不相信的,這個市場讓給我們,到別外去發展,總歸有一點掙錢的余地,他們虧了錢我們也不知道了,對吧?那個時候,后來才聽人家講的。”
食用菌種植戶程家平:“聽到他還要虧錢,這個時候心里好像也過意不去,你那邊不就少發一點就行了嗎?他為什么多發,還要虧錢呢?”
很多人勸姜建新中止合同,這樣賠錢做生意太傻了,但姜建新不愿違約,更不舍得放棄打開上海市場的機會。原本他以為,這樣的狀況過上一兩周就會好轉,但是一連2個月過去了,他依然在賠錢。
姜建新:“咱們做這個是賠本的買賣,對吧?也猶豫,猶豫過,后來還是,上海也不好交待,這邊老百姓也承諾了,怎么辦?咬咬牙,還是收。”
記者:“最大的承受能力能撐多久?”
姜建新:“這個沒想過,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一斤賠一元錢,一天收農戶1噸菇,就要賠2000元,一個月就是6萬元,更可怕的是,姜建新不知道這樣的情況還要持續多久,那段時間他愁得睡不著覺,頭發也開始脫落。
姜建新的女兒姜雅:“掉頭發是后期有點嚴重的時候才發現,是一塊一塊頭頂,它有局部一塊一塊脫落,就是所謂的那種斑禿,很心疼,非常心疼,然后去醫院看了回來,每天給他涂藥上藥。”
愁了2個月,姜建新想到了對策,那就是擴大種植量,他發動更多的農戶種菇,沒錢的人就把菌種賒給他們,種出來賣掉了再付賬。種植量增加后,菇價慢慢開始回落,7個多月后,姜建新的收購價終于低于7元錢,開始盈利了。
賠錢的事,姜建新并沒有告訴上海客戶,一年之后,客戶才從別人那里聽說了事情的真相。
客戶趙行紅:“一年以后我才知道,簽第二年合同的時候,我才知道上一年的銷售方式。我挺感動的,因為我們都是農民出身,他對誠信這一塊做得我很佩服。對這個人我也感覺到,從內心覺得跟他在一起做生意,我很踏實,也很佩服。”。
記者:“后來就一直合作下來?”
客戶趙行紅:“一直合作下去。”
打開上海市場后,姜建新又干了一件虧錢的事,他派出員工,到周邊的蘇州南京等地去打市場,搭上人力物力,幾個月才打開銷路,他卻把市場一個一個讓給了當地農戶。市場寬了,種菇的農戶越來越多,姜建新的菌種銷量隨之增加,他還建起了肥料廠,收購農戶廢棄的菇料,形成了食用菌的產業鏈。到2008年,姜建新的公司一年銷售額達到2000多萬元。
2009年,姜建新的草菇房發展到600多間,這是他創業27年全部的心血,陸續投進去上千萬元,當時草菇正種得紅火,供不應求,一年銷售額就是1000多萬元。但此時,姜建新卻做了一個決定,這個決定在當地引起了轟動。
姜建新一聲令下——拆菇房,總共600多間,一下就拆掉了400多間。
姜建新公司的技術員荊書海:“這么新的菇房,你投資下去,一下子都拆掉了,400多間菇房,那時候我們怎么不心疼呢?”
姜建新的同學陳連方:“大家都這么說,你拆了不可惜嗎?就是一直忙到那天為止,你房子拆掉了,不就等于半輩子白忙了嗎?”
半輩子打拼,換來的幾百間菇房,姜建新為什么突然要拆了呢?
食用菌品種眾多,姜建新先后種過杏鮑菇、茶樹菇等7種。金針菇是一種應用廣泛的菇類,它可以涼拌、煲湯、炒著吃,更適合涮火鍋。
記者:“這個金針菇,好多人吃的時候不知道應該煮多久,因為它煮再長時間,顏色什么都不變,那正常的話,它煮多長時間比較好?”
姜建新:“一般來說,水開了以后,然后煮3到5分鐘就可以了,3到5分鐘剛好,多煮營養也要流失的。”
金針菇市場廣闊,而且工廠化生產的技術比較成熟,2009年8月,姜建新的妹妹到韓國考察,看到工廠化生產金針菇,產量高品質好,回來后她和姜建新商量,多年來都是傳統種植方法,能不能轉型工廠化生產金針菇呢?姜建新一聽就來了精神。
姜建新:“我們要接受新的東西,在技術上面不斷創新,你不能和老百姓一樣,還是那個粗放式的管理方法,肯定走不通,草菇干脆就少種一點,對吧?這樣子它是一個雙贏的局面,農民搞草菇,你賣不了我來收,然后我抽出精力來,我來搞其它東西。”。
當地農民種草菇,自己種金針菇,避免了競爭,而且工廠化生產效益更高,姜建新認定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他拿出多年積累的5000萬元,又貸款3000萬元,從國處引進設備開始建設。
2010年4月,新工廠建成,2010年底,金針菇種植成功,姜建新與客戶簽訂了供貨合同。在距離春節還有3天的時候,出菇剛好到了高峰期,一天產量就有40多噸,當時廠里只有30多個包裝工人,根本忙不過來,快過年了臨時也招不到新工人,眼看金針菇要白白爛掉了。
記者:“放冷庫行嗎?”
姜建新:“這是鮮菇,不行的。”
記者:“為什么?”
姜建新:“它要爛掉的,冷庫也不行,它這個一放冷庫后,這個頭馬上翹起來。你比如像這個,你看這個菇是好的,假如到明天包裝的話,馬上就頭朝上,就不好包裝,就難看了。”
就在姜建新心急如焚的時候,讓他感動的一幕出現了。工廠里突然來了70多個村民,都是附近村子的,聽說姜建新遇到麻煩,就主動給他幫忙來了。
皇塘鎮后亭村黨支部書記衛臘坤:“他對老百姓有貢獻,老百姓對他有一定的感情,老百姓自發給他幫忙。”
姜建新:“村領導都來了,很感動的。我說不好意思了,一下子動用這么多人。他們說哎呀,這個我們平時也來麻煩你的。”
姜建新帶領村民種菇,村民也很感激他,幫他從臘月二十八一直忙到大年初五,總算度過了出菇的高峰期,產品順利賣到了上海等地的市場。
以前姜建新為了村民賣菇吃虧賠錢,很多人不理解他,但這件事過后,所有人都對他心生佩服。
姜建新的同學翟玉林:“因為他懂得一個很簡單的哲理,經常吃虧的人,不一定能吃虧,經常想貪蠅頭小利的人,不一定能占到大便宜,什么時候該讓利,什么時候該盈利,這他把握得很好。”
金針菇項目上馬后,2011年姜建新的企業銷售額增加到8000萬元,他成功轉型。
2013年,姜建新又有了一個新計劃,想把草菇也改為工廠化生產,提高種植效益,這在行業內還從來沒有先例,他找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請他指導一起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姜建新這個同志,他不像個老板,他真是個農民,非常實在,他就講到說是,真正讓我幫助他能夠打進世界,他的雄心壯志很感動我。”。
現在,姜建新的草菇工廠化還在試驗當中,以前他拆掉草菇房改種金針菇,不想與農戶搶市場,為什么現在又要種草菇了呢?
原來,今年姜建新開始做食用菌的深加工,把食用菌做成凍干和即食食品,這樣就再也不用為銷售發愁了。現在,跟著姜建新種食用菌的農民有1000多戶,他也被當地政府樹為創業典型進行宣傳。
江蘇省丹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龐紅武:“姜建新這個典型是比較突出,一方面是帶動很多農民,包括周邊鄉鎮,第二個他是在帶動的同時,也不斷發展,企業也在不斷做大,而且就向下游產品去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