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殼裝藥、藥工拜師……這些在古裝劇里出現的情形,是“昆明中藥廠傳統中藥制劑”項目中的組成內容之一。日前,該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令人略感意外的是,對這些制藥文化的保護發掘的同時,銷售也明顯上升:過去昆中藥銷售年增長率未超過20%。啟動申遺和保護后,2013年年增長率達到22%,高于全省醫藥行業平均水平。或許,因為對中藥文化內涵認識的逐步加深,喚醒了越來越多人對中國數千年中醫藥的認同感。
630多年來,昆中藥人默默制藥,鮮為人知,如今一舉通過重重考評,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與其說是意外,不如說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我們花了兩年時間,從省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將以此為契機,深挖昆中藥文化,傳承和弘揚這一寶貴財富。”昆中藥總經理林鐘展說。
造藥技藝口口相傳
此次被列入名錄內的“昆中藥傳統中藥制劑”包括“厚德”“精工”“毋減”的藥德藥道,獨樹一幟的產品體系,口口相傳的造藥技藝,“舒清養、治未病”的中藥養生理念和方法,嚴謹苛刻的“師帶徒”制度,82家老字號藥鋪“痌瘝在抱”的經營之道和歷代老藥工踐行的勤勉文化等七項文化內涵。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隨征南右副將軍沐英入滇的軍醫朱雙美,在昆明開設朱氏雙美號,他開設的“朱氏雙美號”制售過“小兒化風丹”和“朱氏善用水酒”,一直生產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1956年以后,昆明地區82家藥店和19家行商,公私合營組成昆明市中藥廠加工廠,由此,昆中藥開始了工業化生產。歷經六百多年的滄桑巨變,昆中藥秉持“大藥厚德,濟世救生”、“精工修合,遵法炮制”“毋減毋糙,勤心勤力”的文化傳統,成為中國中藥五大老字號之一,位居“云南十大歷史品牌”之首。
“昆中藥傳統中藥制劑”植根于蘭茂《滇南本草》等云南藥典和云南豐富的中藥材土壤,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博采彝藥、苗藥、壯族等民族醫藥眾家之長。630多年來,昆中藥人誠守“毋減毋糙修精品,勤心勤力志康寧”的信念,精品文化深入人心。藥工制藥“選材優良,灰碎之雜質不敷;做工細膩,配方之斤兩弗疏”,藥堂立下的“精工修合丸散膏丹,遵法炮制生熟飲片”等訓言世代謹遵。老藥鋪世代相傳的“大醫精誠”、“大藥厚德”、“濟世救生”、“做藥積德”、“存善濟世”等信條,被昆中藥人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