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的葡萄肯定能賣到2萬元以上,比去年至少增收3000元……葡萄大棚就是我的‘致富養老棚’。”山丹縣東樂鎮山羊堡村紅提葡萄種植戶張克財說。身為殘疾人的張克財找到了適合自己干的農活,而且成了該村紅提葡萄種植戶的榜樣。
在山丹,像張克財一樣,越來越多的農戶依靠種植設施葡萄走上了富裕路,葡萄藤成了“致富藤”,結出了種植戶增收致富的“幸福果”。
“一畝園,十畝田”的真實演繹
“該園區山丹海拔最高、建的最遲的一個示范點,但確是發揮綜合效益最顯著的一個示范點……”全國著名葡萄專家、甘肅農業大學常永義教授評價花寨村百座紅提葡萄示范園時說,這讓花寨村的種植戶對種植紅提葡萄致富充滿信心。
從2010年試種10座到2011年規模化發展到108座,大馬營鎮花寨村“百座紅提葡萄示范園”在短短兩年內,實現了“從十到百”的跨越式發展歷程。由于大力發展設施葡萄特色產業,該村先后被評為市級勞動力技能培訓示范基地、市級美麗鄉村示范點、山丹縣首批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村。
2013年,該園區生產商品果120噸,所產果品全部推向市場,產值高達187萬元。“全村共有水澆地2750畝,除去100畝設施葡萄,按平均畝產值800元計算,2650畝水澆地總產值212萬元,設施葡萄種植面積僅占水澆地總面積的4%,但產值確是水澆地的88%。”該村“焉支寶”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學琪給大家算的一筆帳,當地老百姓都說,不算不知道,真是“一畝園、十畝田”,這葡萄還是有種頭!
種葡萄讓大家挺起了脊梁
“陳永新的葡萄獲金獎了……”這在山丹縣位奇鎮高寨村炸開了鍋,一時間紅提葡萄種植成了村民們議論的焦點。
2010年,在張掖市召開的全國設施葡萄科技研討會上,采自陳永新大棚的紅提葡萄被評為“全國設施晚熟葡萄金獎”,這是山丹縣設施葡萄獲得的第一塊“金牌”。從2009年種植紅提葡萄開始,這“小葡萄”讓陳永新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讓陳永新的變化讓周圍不少人開始心動了……
在陳永新的帶動下,2012年,高寨村30座葡萄大棚拔地而起,從定植、澆水、施肥、枝梢修剪等各個環節,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總結的經驗傳授給新種植戶,避免新種植戶再走他走過的彎路。2013年底,村兩委換屆選舉,陳永新高票當選為村主任。一心想為高寨村干點實事的陳永新感慨的說:種葡萄讓大家挺起了脊梁。
幸福原來如此簡單
“按照張技術員說的標準做,肯定不會錯。”走進花寨村村民王家德的大棚,老人邊干活邊對我們說。去年,他經管的大棚葡萄賣了1.9萬元,讓這個原來在家“吃閑飯的人”成了家里的“金爺爺”。
“雖然錢賣了人家的一半,可是得到了兒子、兒媳婦的口頭表揚,還給我新新的買了套衣服……”言語中透露著老人在家中地位的提升,看著眉眼間寫滿了濃濃的喜悅的老人,記者只有一種感覺:沒想到幸福原來如此簡單。
讓人欣喜的事,不止這些。清泉鎮西街村的朱振明、王多林等30多戶葡萄種植戶轉變生活方式,連續幾年在春季其他作物種植的“農忙”時節組團赴外旅游,因為這個季節是葡萄的休眠期;在村民們眼里,位奇鎮孫營村52歲的張明杰絕對是個有想法、有頭腦的人,他建起了3座葡萄大棚、1座菜棚,通過長短收益結合,他“摘下”了“窮光棍”的帽子……
實踐證明,設施葡萄產業是一個節水、節地、節勞力,適合農村留守婦女、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經營,極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截止目前,該縣建成設施葡萄日光溫室1500座。初步建成以東樂鄉山羊堡村、萬畝寒旱區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區、位奇鎮四壩村為代表的荒漠區設施葡萄產業帶,以大馬營鄉花寨村為代表的冷涼區設施葡萄產業帶,以清泉鎮西街村、焉支山莊為代表的城郊設施葡萄產業圈的“兩帶一圈”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