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宣部的部署和省委宣傳部的安排,本報推出大型主題采訪系列活動并開設“行進中國·精彩故事”專欄。陽江日報派出各路記者深入城鄉一線,采訪基層平凡人物,生動講述中國道路、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普通中國人追夢圓夢等方面的鮮活故事,我們期待通過系列報道,大力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聲音,傳遞中國能量。
今天,我們推出報道子系列《尋訪鄉村致富能手》第一篇,講述陽春市潭水鎮旗鼓村魚田自然村謝紹輝從一名普通花農,成為遠近聞名的種花“狀元”,并帶領鄉親致富的故事。
12月初,南下的冷空氣夾帶著絲絲寒意,晚稻的收獲場面已近尾聲,在陽春市潭水鎮旗鼓村魚田自然村,另一番火熱的收獲場面仍在繼續。當地村民謝何生和家人坐在一大堆綠油油的枝葉里,正在捆扎梔子葉。在謝何生眼里,這些“6支一扎賣1塊多,一畝能產8000扎,一年四季可收獲”的綠葉子,20多年前就已取代甚至超過了黃澄澄的稻谷帶給村民的喜悅。
“數花數葉就是數錢”,這是魚田村村民的現身說法。經過20多年在花卉產業的深耕細作,如今這個只有20多戶、幾百來人的小村已少有人種水稻,卻種下了700多畝花卉,成了遠近聞名的“花田村”。擔任陽春市花卉協會會長、被稱為種花“狀元”的謝紹輝,正是當年首批投身花田的嘗鮮者之一。
帶頭嘗鮮開創“美麗事業”
謝紹輝少時走南闖北,始終都沒離開過農業這個行當,因為所學專業的緣故,一直喜愛種植花花草草。1991年,在園藝廠打工的謝紹輝看到了花卉種植的經濟效益,跑到中山、云南等地邊考察邊“偷師學藝”。1992年春,謝紹輝回鄉和幾個年輕人承包了10畝水田,種下了魚田村最初的一批玫瑰花。
有看熱鬧的村民站在田邊對謝紹輝說,玫瑰花要是賣不出去沒人要,再美再香也抵不過柴火。謝紹輝本著一股子認真勁,沒有在意,全身心投入到花田里。
得益于潭水獨特的水土條件和溫濕度,第一批收獲的玫瑰顏色鮮亮、花瓣大、莖桿粗,比珠三角產出的玫瑰花多出兩片花瓣達到36瓣,在市場上獲得了客商的認可,謝紹輝挖到了第一桶金。1994年,他把玫瑰花種植面積擴大到50畝,當年經濟收入50萬元。
謝紹輝的成就是鮮活的樣板。1996年,魚田村大批村民也加入到花卉種植這個“美麗事業”。只有160畝耕地的魚田村,種了100畝的花卉,其后的林地、旱地、荒地都逐漸被利用起來,魚田村開始“四面來香”。
組建協會引導花農抱團發展
走進毗鄰魚田村花田的陽春市花卉協會,教室黑板上還留著上一次培訓課程的板書,內容講的是魚田村拳頭產品口紅玫瑰的標準化種植流程。這間略顯簡陋的教室,就是周邊花農的“大學殿堂”。
謝紹輝種花吃過虧,認識到技術不精,別說引進培育新品種,連花期配合上市時間都拿不準。鉆研技術、結交專家教授的同時,謝紹輝沒有忘記同村花農對技術、市場信息的渴求。
花農只有成為聯合體,才能在市場中提升競爭力。為成立花卉協會,謝紹輝奔走5年,2004年、2006年,潭水鎮和陽春市的花卉協會相繼成立。謝紹輝把協會打造成了培訓基地,十余年來免費為花農提供技術資料、專家課程。
魚田村的一處菊花田里,棚架上綴滿燈串,那是暖光的紅光燈泡。謝紹輝介紹說,燈光有助延長菊苗的光照時間,更重要的是控制菊花上市的時間。在農業院校和研究所的幫助下,花農及時掌握了最新技術,花卉的質量和產出得到了保障。
行走市場靠先人一步
在旁人看來,謝紹輝種什么都成功,好運連連。但謝紹輝堅定地說,行走市場沒有運氣可言,靠的是先人一步,拿不準絕不出手。
昆明冬春鮮花產銷期有市場空檔,潭水花卉就有意錯開上市時間搶空白市場;玫瑰一年一造受價格浮動影響大,種一年四季都有收成的針葵能讓花農有穩穩當當的收入兜底;玫瑰市場穩定后,又開始培育開發價格特別好的“沖天炮”百合;積極開拓菊花的韓國市場。20多年的市場打拼,謝紹輝每一次在市場上的新開拓,都是有的放矢。
如今,廣州花市葉材八成來自陽春,玫瑰三成來自潭水鎮,情人節時潭水玫瑰不上市,市面價格立馬要貴。潭水花卉能占領市場,靠的是技術、信息、流通渠道“三駕馬車”。在廣州芳村花市,10個賣花人7個來自潭水,市場信息反饋直接從銷售地傳回村。謝紹輝不忘添一句,潭水花農人人勤快。
今天,潭水鎮23個村(社區)幾乎全部種花,約有1500戶,面積達到9600多畝,從業人員7000多人,年產值1億元以上;整個陽春市種花的面積則高達2.5萬畝。“種花讓我覺得很甜蜜,與花農共享信息、技術,讓我更有幸福感。”謝紹輝說,獨行客在市場走不遠,抱團花農憑借完整的產業鏈,才能不懼風浪。
魚田村的未來還會更甜蜜么?謝紹輝肯定地說:會的。他又有了一幅新的藍圖:在村里建設一個數百畝的農業生態觀光園,種植觀賞性花卉,由生產地轉型為旅游型花卉基地。那時,魚田村會是百花園,會是聚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