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脫水蔬菜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青睞。在國內,脫水蔬菜的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在對外貿易中,脫水蔬菜也是我國蔬菜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
近日,全國果蔬脫水加工產業聯合會會長高祝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脫水蔬菜加工產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是“陽光產業”,但與此同時,產業升級也面臨著亟待突破的瓶頸。
生產大國
地區優勢不同
我國是脫水蔬菜的生產大國,數據顯示,我國脫水蔬菜的年產量約為8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60%左右。
“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幅原遼闊、多氣候特征,是一個農業大國,”全國果蔬脫水加工產業聯合會會長高祝華表示,“我國蔬菜資源豐富,品種繁多,具有蔬菜生產上的優勢。”
從全國范圍來看,江蘇、山東、寧夏、甘肅、山西、云南等省區脫水蔬菜產業的發展走在了前列。
“實際上,各省區都是由生產上的優勢推動了產業的發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高祝華說,“比如,寧夏的枸杞和西紅柿,甘肅的洋蔥和土豆,山西的青椒、紅椒和胡蘿卜,江蘇興化的香蔥,山東的大蒜和高麗菜。”
相比于普通的蔬菜,經過加工的脫水蔬菜具有相對較高的附加值,是我國蔬菜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以寧夏地區為例,今年前10個月,寧夏共出口脫水蔬菜1662.4萬美元,同比增長138.5%。
除了農產品生產的優勢,與西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在產業聚集和產品的精深加工上,優勢更為明顯。
在有“全國脫水果蔬加工第一縣”之稱的江蘇省興化,2013年脫水蔬菜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38.7億元,創匯2億美元。
“興化就是一個全國果蔬脫水加工、生產、銷售的集散地,除了本地具有代表性的農產品之外,90%的生產原料來自其他省份,這些原料運到興化之后,先進行精加工,再出口。”高祝華說,“興化有加工能力、銷售渠道和營銷隊伍,已經發展為一個優勢的產業。”
和興化相似,山東金鄉的大蒜加工產業也獨樹一幟。“金鄉的蒜粉、蒜片、保健品等的加工很有特色,采用的工藝也更為先進。”高祝華說。
出口障礙
國內外標準不對接
我國每年出口脫水蔬菜的數量約為10萬噸,這意味著全年生產的脫水蔬菜有一半用于出口。
“就興化而言,脫水蔬菜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高祝華說,“在國內,脫水蔬菜主要用于方便面的生產加工,還有部分調味品;在國外市場,脫水蔬菜用途更廣泛,快餐、方便面、膨化食品等。”
一般來說,出口的蔬菜都要求有“備案基地”和“可追溯”,相當于“每一個產品都有一個身份證”。高祝華介紹,蔬菜在哪一塊地里長的,在哪個工廠加工的,都是可追溯的,這是強制性要求。
同時,作為農產品出口,脫水蔬菜必須嚴格遵守進口國對農殘、重金屬等指標的要求。“不同國家往往對農殘等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樣的。”高祝華說。
事實上,如何對接國內外的檢測標準是長期困擾中國果蔬出口的一大問題。例如,在2010年,中國出口日本的蔬菜就曾被檢測出農殘超標42倍,2012年中國茶葉又因為農殘超標無法入境日本。
2013年,《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頒布之后,我國增加了1400余個檢測標準,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在有關脫水蔬菜的相關標準和規范中,并沒有對農藥殘留限量進行特殊的說明和規定。有業內人士指出,脫水工藝對脫水蔬菜的農殘有濃縮效應,如果遵照新鮮果蔬的農殘限量標準來限定脫水蔬菜,并不合理。
“有一些指標還是幾十年前的標準。”高祝華說。
對脫水蔬菜產業行業標準滯后的現狀,高祝華呼吁,“應該由行業協會配合相關部門對一些標準作相應的修訂,由權威部門進行發布,這樣有利于行業標準的制定,也有助于進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