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山作為安溪縣“一葉三金四銀”農產品中的“銀牌農產品”,在種滿茶樹的青山下茁壯成長,品牌效益日益顯現,成為安溪縣繼安溪鐵觀音后又一綠色產業。12月28日,由泉州市農業局、安溪縣人民政府主辦,安溪縣農業與茶果局、泉州晚報社等單位協辦的“首屆安溪淮山采收季體驗游”活動,將在劍斗鎮圳下村淮山家庭農場舉行。
近日,記者走訪了圳下村淮山家庭農場。藤架上枝葉繁茂,藤架下淮山成熟,農場主吳水彬、吳來旺的“淮山夢”正逐步實現。
嘗試淮山種植 盼為茶山添寶
劍斗鎮地處晉江西溪上游,位于安溪縣北部,素有“聚寶盆”之稱,是安溪縣茶葉主產區之一。今年44歲的吳水彬從2005年起開始與農業打交道,在劍斗鎮供銷社圳下村分銷點銷售農藥、化肥等,“主要供給茶農們施肥用。”
吳水彬留意到,近兩年,村里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原先種茶的田地都閑置了下來。同樣留意到這個問題的,還有賣了10年茶的茶農吳來旺。“要不,我們把村里閑置土地都流轉過來種點什么?”今年2月,想法一致的兩人開始商量改種其他農作物,結合地理優勢后,決定試水淮山種植。
就這樣,4月,他們流轉了102畝土地,創建了湯內坂果蔬專業合作社及彬彬淮山家庭農場。
淮山好吃難栽 專家田間指導
第一年種植淮山,吳水彬和吳來旺特地請長坑鄉山格淮山專業合作社的專家過來傳授經驗,安溪縣農技站、劍斗鎮農業部門也派專家來指導。
“淮山好吃難栽!”吳水彬介紹,淮山一般在清明節前后開始種植,到農歷十一、二月才開挖,歷時十個月。掘土、翻土、拌土整田壟,這道工序最為繁重。接下來,埋種、鋪加稻草、搭藤架,也不輕松。這些前前后后花去一個月時間,他和吳來旺幾乎天天泡在淮山地。除了合作社固定的20個員工,他還另外請了50多個臨時工,才忙完埋種季。
淮山芽冒出來后,得開始抹萌除草、追施農家肥、插籬打頂、田園灌溉。生長期間,注意事項可不少。“淮山苗,每節大小要均一,才能做到同時出芽;淮山怕毒,不能噴灑農藥,得人工除草;淮山需要更多光照通風,要注意竹籬的間距……”吳來旺說得頭頭是道。
再過幾天,淮山就可以開挖了。吳水彬帶著記者來到淮山地里,笑著說:“這些淮山總產量預計達20多萬斤,明年打算再擴種100畝。”
試水農業眾籌 拓寬淮山銷路
吳水彬介紹,合作社采用與公司合作的模式,只需提供土地,再按要求組織生產出合格產品即可,而從種子的投入直至最后農產品產出等問題則由公司全盤負責,“合作社既不愁銷路,也不愁價格,農民收入實實在在。”
安溪縣農業與茶果局局長蔡建明分析,湯內坂果蔬專業合作社的這一經營模式,便是最簡單、今年興起的農業眾籌模式。這一模式將銷售前置,提前判斷出銷量,提前組織生產,再以銷量驅動生產,打破原來生產—銷售的模式,從而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
據介紹,今年是眾籌元年,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眾籌大軍,農業眾籌的概念也隨之興起。農業眾籌就是采用互聯網和社交網絡革新原有的農業生產流程,讓大眾消費者參與到農耕之中,倡導的是食品安全,可追溯農業生態,提前匯集訂單,使農場和農業的從業者提前組織生產,以訂單驅動農業,通過互聯網、眾籌和大數據推動中國訂單農業的發展。
除了與公司合作,吳水彬和吳來旺計劃明年開設專門售賣安溪淮山的網店,將安溪淮山輸送到全國各地。
如今, 淮山已成為安溪縣重要產業之一。2012年4月,安溪縣政府下發《關于加快淮山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采取五大措施鼓勵農民種植淮山,扶持淮山特色產業發展,計劃到2015年建設淮山基地3.2萬畝,淮山年產量達到6.4萬噸,間接解決就業2500人。這一政策激起安溪縣各鄉鎮種植淮山的熱潮,今年安溪萬畝淮山迎來豐收季,淮山產業正以華麗身姿,從田間地頭一步步進入消費者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