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蚌埠市強化科技支撐,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及增產技術攻關,全年糧食總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一連豐”。記者昨日從市統計局農業科獲悉,今年蚌埠市全年糧食總產275.51萬噸,比去年增長4.52%,總產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糧食播種總面積達705.3萬畝,增加2.75%。
“連年高臺增產,科技依然是主要驅動力。依靠科技、主攻單產,進一步提高關鍵技術的覆蓋率,推進糧食增產模式攻關,實現科技增糧。”市農技服務推廣中心副主任賈利萍在采訪中說,糧食生產關鍵技術集成推廣步伐加快,蚌埠市已逐步探索出小麥、水稻、玉米等三大主要糧食作物集成組裝配套增產技術模式,強化裝備技術上革新,向良法良制要效益。
天氣因素復雜多變、病蟲害多發趨勢明顯,這些無不傳遞著高產穩產的壓力。這幾年小麥赤霉病已經成為了影響我市小麥增產豐收的主要病蟲害之一。特別是今年,小麥抽穗揚花期受陰雨天氣影響,蚌埠市在地小麥赤霉病呈現重發態勢,由于防治及時,用藥對路、宣傳得力,以“一噴三防”為核心關鍵技術保住了全市夏糧豐收大局。今年八月,正值玉米水稻灌漿的關鍵期,長期陰雨低溫寡照天氣一度給在地秋糧產量造成威脅。但各地實施玉米振興計劃和水稻提升行動,強化農技服務,突出抓好關鍵田間管理措施落實,減少了因災損失,取得了秋糧豐收。
從農機購置補貼、良種補貼到“一噴三防”補貼,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強化,一項項惠農大禮包接踵而來,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補貼政策更加精準,指向性更加明顯,逐漸增加補貼力度、提高補貼標準的同時,在補貼環節、對象上不斷改進和完善。
隨著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誰來種地”的追問一天比一天迫切。今年秋季,全市土地流轉突破193萬畝,規模種糧趨勢明顯,土地聚合產生的規模效應顯現,平均單產高于普通農戶,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成為糧食豐產高產穩產的潛在增長點。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業全程生產,成為適度規模種糧的重要載體,促進農業經營的專業化、規模化與組織化,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僅如此,全市290萬畝糧食核心示范區和31個農業部萬畝高產示范片,集成技術和物化配套,示范區投入聚集效應、技術集成效應、示范帶動效應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