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腿子”打造品牌咖啡
雨后的大山云霧繚繞,被大山環抱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平鎮長興村猶如人間仙境。在這個寧靜小村莊里,有一家咖啡館坐滿了人,有的品著咖啡,有的下著象棋,里里外外格外熱鬧。
走進咖啡館,記者見到一位皮膚黝黑的青年人正在研磨咖啡粉,他就是瓊中飛水有機咖啡專業合作社董事長黃秀武,瓊中唯一一位黎族咖啡師,同時也是長興村委會黨支部委員、文書。
自主采購 提高鄉親收入
2008年春節回家過年時,黃秀武聽到村民埋怨辛辛苦苦種植出來的咖啡干果收購價格太低。在外從事采購工作的黃秀武心想,與其在外面幫公司搞采購,不如回家鄉來收購,提高鄉親的收入。
2008年,黃秀武以12至13元每公斤向農民收購咖啡干果,比外來客商的價格要高出兩三元。
后來,黃秀武了解到,如果把咖啡去殼加工,那么2公斤干果可以加工出1公斤咖啡豆,而咖啡生豆的價格最低也有25元到30元每公斤,這遠遠比單單收購干果要掙錢。說干就干,黃秀武開始認真學習加工技術,把干果脫殼加工成咖啡豆,運到萬寧興隆去賣。第二年,因為咖啡種植量少,供不應求,他又特地學習了咖啡種植和培植、管理等一系列技術。
抱團發展 走產業化之路
2011年底,海南省咖啡行業協會到長興村調查,認為該村可以發展咖啡產業,打造成海南黎苗咖啡第一村,讓少數民族文化融入產業中。“得知咖啡行業專家的評價后,我眼前一亮。”黃秀武說。
2013年7月,他和村民們一起成立了瓊中飛水有機咖啡專業合作社,把咖啡從種植到加工成品形成了產業鏈,并提供中粒種咖啡種苗、有機咖啡園觀光、咖啡盆景樹、咖啡干果、咖啡豆等產品。
如今,合作社由最初的5人發展到25人,農民以土地、勞力等多種方式入股。“之前種植咖啡不到100畝,發展到現在共有350畝,現在還準備擴大到400畝。”黃秀武介紹,目前合作社在建一個125畝的示范基地,現在已種植60畝,剩下的將在明年1月種植。
打造品牌 提升咖啡產值
“產業鏈的逐步形成,要求我們必須走中高端的路子,打造品牌,才能實現效益的最大化。”黃秀武說。有了這個想法,也找準了發展定位,黃秀武便以“飛水有機咖啡、黎品咖啡”理念來全心打造“飛瀑山咖啡”的品牌,目前該商標已注冊成功。
談到發展前景,黃秀武說,他們將利用飛水嶺美麗的生態環境以及瓊中黎族特有的制作方法,把當地的咖啡發展成種植、加工、出售的統一產業鏈,并把咖啡示范基地與沉香灣水庫、飛水嶺等景區相結合,發展咖啡觀光游。